印度新政策吸來蘋果供應鏈 權威學者警告外資可能隨時斷頭
印度推出「生產關聯激勵」(Production Linked Incentive,簡稱PLI),加上疫情讓跨國企業檢視供應鏈過於集中風險,包括鴻海、緯創、和碩等臺廠在內蘋果供應鏈都加速印度佈局,但多數研究印度經濟的權威學者警告,PLI計劃隨時可能中斷,印度混亂又強硬的稅制也可能讓投資者隨時斷頭。
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報導,印度政府推出爲期5年、總額60億美元PLI計劃,只要企業達成政府設定目標,就提供企業在印度製造產品補貼,目標是比中國大陸、越南更有競爭力,增加出口,已經吸引到蘋果供應鏈在內16家電子產品製造商,例如和碩上週已宣佈投資1.5億美元在印度建廠。
但先不論明目張膽的補貼有無違反WTO(世界貿易組織)規定,大部分專家都認爲PLI不僅不能增加出口競爭力,反而是種自我封閉政策,呼應的是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5月所喊出口號「靠自己」(self-reliant),會威脅到印度經濟復甦。印度經濟正進入史上首度衰退,第2季GDP(國內生產總值)負成長23.8%,第3季GDP負成長7.5%。
唱衰者甚至包括自家人。前印度政府首席經濟顧問蘇布拉曼尼安(Arvind Subramanian)指出,莫迪的印度政府試圖依賴內需,退出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在內各種貿易協定,並不斷增加各種貿易壁壘,對於增加出口競爭力效果是適得其反。他說:「PLI並不管用,而且是種自我封閉的策略。如果你已經決定自我封閉,又怎麼實現貿易自由、增加出口?完全自相矛盾。」
跨國智庫牛津經濟研究院研究印度經濟的首席經濟學家吉修兒(Priyanka Kishore)連PLI是否可行都表示懷疑,她表示:「你無法持續推行PLI,因爲要考慮到財政是否能無限期支持。競爭力的問題不是成本而已,需要一個比金錢補貼或激勵更有結構性的解決方案。我不知道PLI是否能提高印度相對於泰國、越南或馬來西亞的吸引力。」
吉修兒還提到,印度總是在變動的監管環境和姿態強硬的稅務部門都是投資者隱憂。以2018年爲例,印度單一年度就調高關稅近2500次。
今年進入印度、去年被陸資收購的全球最大手機充電器製造商賽爾康(Salcomp)在泰米爾納德邦的工廠或許可以見證。該工廠在賽爾康接手前已經廢棄6年,2014年之前原本是芬蘭通信巨頭諾基亞(Nokia)全球最大工廠,但由於與印度政府稅務糾紛難解,諾基亞選擇全廠遷往越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