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戰鬥營的不平凡大學生 體驗多樣化媒材創作
圖、文/非池中藝術網 池中藝週報製作臺藝大雕塑繫系列報導,最後專題「藝術戰鬥營」,揭開學生的創作樣貌。這羣學生埋首在個人創作世界,回過神時往往都已是三更半夜,相約吃宵夜成爲她們另一種革命默契。
「窯燒可以保留土原本的質感,我很喜歡那種土的原始的感覺。」陶塑屬於臺藝大雕塑系的選修課程,絕大部分修課的學生,都出自於對「土」的喜愛。學生陳安安表示,大四畢業展覽結束後,她運用自己最熟悉的媒材,以自己的樣貌爲模型,將平時隨手塗鴉的插畫轉化成立體作品,創造比較輕鬆的小品。
電影《阿甘正傳》的經典臺詞 「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糖,充滿未知與挑戰」,也能套用在陶塑創作過程。每當學生把作品送進窯燒中的時候,她們總是最期待無法預測的成品。不同窯燒的溫度顯現不一樣的窯燒色澤與效果,一般來說,創作者會把溫度設定在900到1000度之間,但也有人爲了追求釉料感而選擇1200度,或是以薰燒的方式,將作品和木屑放置在鋁箔紙中,以500度燒烤,產生煙薰效果。
媒材的選擇對創作結果有着決定性影響,石雕組學生邱華佑表示,沉積岩、火山岩等各種石材都有不同的特性,爲了傳達心中的造型表現,必須瞭解石材特質。舉例來說,花崗岩硬度高,可以創作細緻的石雕造型,而大理石的材質雖然較脆弱,但色澤溫潤,且透光性佳。石雕創作有粗有細,有時要拿起鐵錘敲打石頭,有時必須用砂紙仔細處理表面肌理,輕輕的把表現磨亮。邱華佑笑說,自己平常也是愛搞怪的大學生,他從沒想過這四年的創作學習,會把自己搞得很像工人,並讓自己學會沉下心,用更成熟的態度去看待事情。對於臺藝大雕塑系的學生來說,大學時光不單只是爲了一張薄薄的文憑,更是一個追夢的過程,她們不斷學習,累積各式實作經驗,把腦中的想像形塑成獨一無二的具象作品。無論是木雕、石雕、泥塑、陶塑、金屬或複合媒材,各有所長的學生在臺藝大雕塑系這個「藝術戰鬥營」中,留下專屬他們的不平凡大學生涯。非池中陪着你藝術零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