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拉就是腸躁症?營養師教你「低腹敏飲食」來緩解
經常腹痛、拉肚子、便秘?臺灣推估10人有1人腸躁症 這樣吃改善症狀。(示意圖/Shutterstock)
腸躁症是一種腸胃功能性障礙,臺灣估計有數百萬人爲此所苦,長期出現腹痛、腹脹、腹瀉、便秘等症狀,影響身心及生活品質。醫師表示,治療腸躁症應多管齊下,低腹敏飲食可改善症狀緩解不舒服。
腸躁症全名爲「大腸激躁症(Irritable bowel syndrome,簡稱IBS)」,臺灣胃腸神經與蠕動學會理事長盧俊良表示,腸躁症確切原因不明,飲食、腸道發炎、胃腸蠕動異常、腸道菌叢異常,甚至內臟感覺異敏感、身心壓力、腦腸軸溝通異常,都可能導致腸躁症。「全球有10%人口、近7億7千萬人爲腸躁症所苦,推估臺灣盛行率約爲10~20%,約數百萬人罹患腸躁症。」
●不是一直拉肚子就是腸躁症 出現這些症狀且至少持續6個月
盧俊良說,腸躁症的症狀包括腹痛、腹脹、腹瀉、便秘等,但不是一直拉肚子就是腸躁症,確診分主要條件及合併條件,症狀符合主要條件且有2項以上合併症狀,纔會診斷爲腸躁症。
.腸躁症主要條件:症狀至少在6個月前開始,在過去3個月內平均每週至少1天的複發性腹痛
.腸躁症合併條件:與排便相關的腹痛、排便頻率發生變化、糞便外觀形狀改變(腹瀉或便秘)
盧俊良進一步表示,根據國際醫學期刊《Alimentary Pharmacology & Therapeutics》,臺灣腸躁症患者與無腸躁症者相比,發生睡眠障礙的情況高出2倍,因腸胃問題自工作或學校缺席的比例高出2.5倍。顯示腸躁症對學習、工作效益和生活品質都造成莫大影響。
●飲食對腸躁症影響大
臺北榮民總醫院內視鏡中心主治醫師王彥博表示,依國際治療趨勢,腸躁症的治療已從單一科別進展到整合4個面向治療:藥物治療、飲食治療、調整生活型態,以及精神心理治療。其中飲食治療,只要病患願意配合,可以有很好的緩解症狀的效果。
低腹敏飲食法可以緩解腸胃敏感造成的不適。(圖/臺灣胃腸神經與蠕動學會、康健雜誌提供)
「飲食對腸躁症者患者影響很大,」王彥博說,2017年法國進行一項研究,在網路平臺上向4萬4,350 個自願參與研究的人發放問卷,研究對象連續兩週每天記錄進食食物種類,再從他們回答的身體症狀,識辨出 2,423 名腸躁症患者。歸納病患的飲食習慣,發現食用脂肪、含糖產品、鹹味小吃、蛋糕、餅乾、西點、甜味飲料、薯片、薄脆餅乾等,與引發腸躁症症狀有最大關連。國外其他研究也指出,多咖啡因、甜點、飲料的飲食習慣,較易有患上腸躁症的風險。
●低腹敏飲食改善症狀 營養師教你怎麼吃
王彥博說,研究發現,實施低腹敏飲食(Low FODMAP diet)能有效減輕症狀,改善病情。什麼是低腹敏飲食?他解釋,「腹敏」是「FODMAP」的諧音,爲特定類型碳水化合物的簡稱,存在於許多不同類型食品、飲料及食品添加物中,由於在消化過程中無法被順利吸收,可能造成食用者因腹部腸胃敏感而出現不適。
「腹敏」是「FODMAP」的諧音,爲特定類型碳水化合物的簡稱。(圖/臺灣胃腸神經與蠕動學會、康健雜誌提供)
各類低腹敏飲食種類表。(圖/臺灣胃腸神經與蠕動學會、康健雜誌提供)
澳洲蒙納許大學在低腹敏飲食的研究顯示,86%腸躁症患者採行低腹敏飲食後,整體症狀獲得改善;2017年英國研究則指出,至少有10項隨機對照試驗顯示,50~80%的腸躁症患者在實施低腹敏飲食後,腹脹、腹瀉等腸胃道症狀獲得改善;亞洲人飲食習慣與西方人不同,針對亞洲人的研究也顯示,低腹敏飲食同樣有68%的病人改善腸胃症狀。
取得蒙納許大學低腹敏飲食認證的臺北榮總營養師吳柏姍表示,在國外,腸躁症患者多采用3階段飲食控制,第1階段爲「完全低腹敏飲食期」,全部食用低腹敏食物,視症狀改善程度爲期4~8周,再進入第2階段的「重新導入期」,除了繼續維持低腹敏飲食,並進行高腹敏食物測試,一次只試一種高腹敏食物,找出可能引起腸躁症狀的食物,以及哪些食物具耐受性,然後就可以進入第3階段「低腹敏飲食個人化期」。
她提醒,實施低腹敏飲食需經醫師與營養師嚴謹控管,也不適合長期進行,以免造成營養失衡等問題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