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詩記述城市傳奇
因爲今年的上海特別「搶眼」,本屆臺北電影節規畫了「摩登上海」專題,放映幾部與上海相關的電影,而中國知名導演賈樟柯《海上傳奇》是其中最新、也最受期待的一部作品。
爲了配合上海世博,賈樟柯接受委託,自去年以上海爲主題拍攝一部「史詩紀錄片」,上個月於坎城影展中首映,受到極佳好評,媒體普遍讚譽賈樟柯的新片,並認爲《海上傳奇》是他藝術實踐的提升之作,進一步鞏固了他的藝術成就。英國最重要的電影四臺(Film 4)稱:「《海上傳奇》仍然進一步地提升賈樟柯在過去十年的卓越成就。」這些讚譽或者都隱含着訝異:賈樟柯還是賈樟柯,因爲這部紀錄片並未如想像中是「宣傳片」。
《海上傳奇》一直被稱作上海世博會獻禮片,隱含官方宣傳色彩,但賈樟柯表示這是外界的誤解,他只是「以世博會的契機創作,功能並非推介世博、宣傳上海」,「這是一個關於上海的藝術品,在世博期間讓人們瞭解上海的記憶,整個創作的過程是完全自由的。準確的說法是,《海上傳奇》是世博會駐會電影,是中國館的其中一個展品。」接受媒體訪問時,賈樟柯澄清。
這部紀錄片原稱爲《上海傳奇》,後改名爲《海上傳奇》,「《上海傳奇》感覺有些侷限了,似乎講的只是上海,其實不是,它是中國近現代生存經驗的一種描述。改成《海上傳奇》,具有更大的包容性,資訊量也更大。」賈樟柯說。紀錄片主角的講述從30年代到現在,內容不僅包括個人歷史,也包括了這個城市的歷史,也可以算中國的歷史。
加拿大《環球郵報》肯定賈樟柯的個人風格:「用充滿詩意的手法去記述現代城市中的個人的歷史」,而他也以同樣的方式來談上海,背景雖是上海,但其實訪談故事橫跨兩岸三地,耙梳聚散離合與心靈創傷。時間的刻度在1949年,甚至是文革。英國電影四臺因而也稱讚:本屆坎城最精采的電影,無疑是中國導演賈樟柯的《海上傳奇》,電影題材依然是這位導演所偏愛描述的逐漸消失的中國。
耙梳聚散離合與心靈創傷
《海上傳奇》的拍攝手法與《24城記》相仿,透過十八個和上海政治、經濟、文化史緊密相關的人物,道出各自經歷,從而描摹上海百年曆史的輪廓。和《二十四城記》一樣,皆是將對記錄城市生活的鏡頭和受訪者的訪談結合。賈樟柯表示,《海上傳奇》的不同,在於把鏡頭肖像化,而影片開頭與結尾都是以交通工具的鏡頭結束,他解釋,這種「在路上」的狀態,符合上海的現狀、也是中國的現狀。
爲了完成《海上傳奇》,賈樟柯花費了一年半的時間,一邊拍攝一邊剪接,曾忙到眼睛差點失明。他和團隊採訪了80多人,積累了大量的素材。但最後,賈樟柯選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18人,從他們的口中講述上海80年來的風雲變化。其中包括畫家陳丹青、杜月笙女兒杜美如、費穆的女兒費明儀、上官雲珠的兒子韋然、韓寒,及平凡百姓。最後被剪進影片裡的18位,是因爲「他們的故事最私人、最精采、語言感染力最好」,許多歷史背景和故事,都箝於其中。如杜月笙的女兒提及父親原本想移民巴黎但因錢不夠才留在上海的過程。費穆的《小城之春》開啓了中國詩化電影的時代,也是舊上海電影的代表,相當經典。費明儀的入鏡,也是賈樟柯這代導演對上海電影的致敬,給曾被否定的費穆一點聲音。紀錄片中,還有楊小佛回憶父親楊杏佛1933年在上海街頭被國民黨特務暗殺之事,中共地下黨員的遺腹女道出父親在解放前九個月被國民黨處決的慘烈,王佩民講述了從未謀面的父親王孝和因爲罷工而被槍殺,加上許多其他人的回憶,都說明上海是近代中國重要的歷史舞臺的特點。皆以上海爲其活動的舞臺。除此之外,還有導演王童、學者李家同等臺灣人的訪問,說明一整代上海人的離亂和遷移。當然還有當代人的現身說法,如陳丹青陳述了文革前期衚衕裡孩子好勇鬥狠的童年回憶;全國勞模代表黃寶妹,回憶她受到毛主席接見的興奮。
「上海這個城市最大的特點就是,幾乎中國近現代所有重要的人物都跟這個城市有千絲萬縷的姻緣,拍這個城市的傳奇,不尋找這些歷史的當事人或者家屬是不對的。」賈樟柯說,這部電影不是談述一個上海市民對這個城市的日常認識,而是關於這個城市傳奇的經驗,關於戰爭、政治和文化運動各個層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