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推動遠距教學 科技輔助教育潛力大
COVID-19疫情於全球爆發,人們被迫改變現有行爲、保持物理間隔和距離,非常仰賴面對面教導與學習的教育體系首當其衝,爲降低傳染風險及保護師生安全,各國相繼宣佈關閉學校,避免師生暴露在羣聚感染風險之下,3月26日之後,全球即有超過17億學童面臨停課和停學困境。
儘管臺灣沒有有全國性的停課措施,仍無法避免少數學校因爲學生確診,而面臨部分師生居家檢疫及隔離,甚至全校停課所造成的學習中斷,統計至今,已有高中、幼兒園及3所大學宣佈停課,影響師生超過2萬人,部分確診案例雖然沒有造成全校停課,但也導致校方及師生的擔憂。
此外,留、遊學生最常前往求學的歐美地區,疫情仍未解除警報,至四月底返國確診學生人數高達92位,約佔總確診人數兩成,英國及美國分別有42位、22位,也顯示身在國外或陸續返國的學生除了學習中斷,更面對嚴峻的感染風險,因此,遠距教學成爲隔離及社交距離下提供教育的必要措施。
疫情對社會無疑是重大挑戰,但也可以是一個起點,如何應對與解決,將會是推動教育體系創新的機會,因此,趁着目前防疫有成、未有大規模停課,充實現有數位教學資源、個人學習載具和網路環境,朝向每一位學生擁有個人載具的方向努力,讓學生能自主學習並和老師、同學建立有效的聯繫,也讓教育體系做好準備,面對未知或疫情週期性爆發的停課風險。
普及個人載具與網路
讓教室和居家學習不斷線
課程較爲密集的高中職以下學校來說,停課14天后若採實體補課,可能會壓縮到師生休息及自修時間,甚至可能延長學期,若施行網路補課,部分缺乏學習載具如筆記型電腦、平板以及網路的弱勢學生,可能也會產生學習差距。
此外,亦有老師期望用同步直播教學促進互動,然實際試行後才發現困難重重,像是學生回家後的網路環境和不同載具的觀看效果不同,老師也需要解決學生不同設備遇到的問題,較難發揮科技輔助適性教育的潛力。
教育部在數年前即建立數位學習平臺及教育雲,近年則陸續完成「因材網」、「學習拍」等網站匯聚教學資源,在此次疫情發揮引領的作用,民間更有許多發展成熟且深具口碑的網路課程平臺,像是「均一教育平臺」、「PaGamO線上教育平臺」等,平臺經營者宜蒐集觀看數據,協助老師發展更多適性教育的課程。
數位融入輔助教學
讓面授與遠距課程可相得益彰
高教體系師生職員較多、交流也較爲複雜,增加不少羣聚及染疫風險,但高教擁有良好的基礎在於,學生幾乎都擁有學習載具(筆電、桌電等),部分學校和教授也有錄製「大規模開放線上課程(MOOC)」的平臺及經驗。
疫情讓校方、教授正視當無法在課堂授課時,是否能以網路授課,或充分運用多媒體數位工具減輕教學負擔、提高學習品質,例如較爲固定、重複步驟的課程改爲提供課程影片,讓教授騰出時間深入講解持續變化的新知,或是設計創新的課程規劃、提供有互動的指導和諮詢,增加學生的學習體驗。
同步直播授課最有可能與面授互補,不過,完全網路化的教學對師生都是不同的挑戰,老師得使用不同的多媒體平臺、設計新的教學方法,學習和熒幕中的學生建立有效的互動,學生也得習慣新型態的熒幕學習、閱讀和考試方式,學習專心、和分處不同地點的同儕合作,完成作業。
提供老師必要支援
讓教育透過科技啓發更多學生
疫情宛如一個突如其來的查覈點,讓我們發現教室外也需要多元的學習方式,並認知到科技看似普及,卻仍存在不小的數位落差,包含弱勢和偏鄉學生缺乏個人學習載具及連網環境,老師不一定熟悉網路教學或是拍攝、製作課程影片,或是遠端協助學生處理設備問題。
政府和校方應該趁此次疫情,提供教授與老師適切的學習與支持資源,協助老師活用多媒體教學工具、建立影片錄製和助理團隊,劃分出適合大規模開放的基礎課程,或針對較新、較困難的選修課程,以直播和助教協助解惑,減少科技在網路授課實際和潛在的教學落差,發展一套混合式教學,緩減授課壓力、提供更好的教學品質。
遠距教學初期投入成本高、但複製與傳播分享的成本較低,但遠距授課或多媒體工具對部分教授有進入門檻,政府和校方宜提供適切學習資源和支援團隊,協助教授活用工具和錄製課程影片,減少數位科技在教學應用上的落差,未來也可以嘗試運用其他教育科技,讓教育能透過科技啓發更多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