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價”黃金變現“套路深”

原標題:折算克重超現行金價、換款要加價、不能換“克重金”……(引題)

“一口價”黃金變現“套路深”(主題)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許曉芳

3·15消費觀察

近段時間以來,金價不斷刷新歷史最高紀錄,不少消費者選擇“高位變現”,出售此前購入的黃金飾品。

但是部分購入“一口價”黃金的消費者卻大呼“套路深”。原來,他們手上的“一口價”黃金,折算每克重的購入單價甚至遠超現時金價。而且某些商場換購時只能同樣換購“一口價”黃金,有的甚至還被要求加購30%或是選擇原價工費15%。

這些“一口價”黃金市場亂象是否真實存在,原因又是如何?記者進行了深度調查。專業法律人士表示,如果消費者感覺自己被誤導或者對價格有疑問,可以要求商家提供詳細的成本構成,或者選擇不購買。如果質保單中規定一口價黃金只能換一口價黃金,而不能根據購買價格換購克重計價的黃金,這種規定可能會被視爲對消費者權益的不合理限制。

市場“一口價”黃金“陷阱”多 消費者變現直喊虧

“虧大了!”近日,徐小姐向記者抱怨道。原來,關注到近日金價“狂飆”的行情,徐小姐想趁着金價高把此前買的黃金首飾回收出售“賺一筆”,沒想到拿出質保單跟店員諮詢後她卻傻了眼——原來她之前購買的黃金是按件計價的“一口價”黃金,摺合成按克重單價幾乎是現行金價的1.5倍。“更坑的是,之前店員許諾的可以免費換款現在也有諸多限制,只能換同樣按件計算的黃金首飾,而且店員還說現在換款需要增購30%,感覺越換會‘被套’得越多”。

據徐小姐介紹,當時其是在中國黃金崗頂店購入黃金首飾,在售貨員的不斷推薦下購置了數件按件計算的“一口價”黃金首飾,當時也不知道具體的克重是多少。

就此情況,記者向中國黃金有關負責人瞭解情況,對方表示,崗頂店是中國黃金加盟店,對於其具體活動內容不太清楚,並表示“平時的一些促銷活動內容都是他們自己制定的”。

類似的關於按件計價“一口價”黃金的消費者投訴並不少見。近日,有媒體報道濟南市民王女士在一家珠寶店花費13800元購買了“一口價”足金手鐲,幾天後自行測重後發現每克金價高達1000元。記者在黑貓投訴平臺搜索“黃金”有關投訴時發現,共有32939條投訴中包含搜索詞黃金,其中不乏對於“一口價”黃金消費的投訴。記者注意到,在投訴中,消費者普遍反饋的問題主要有“質保單中未寫工費與重量”“在未告知顧客一口價黃金跟稱重黃金的區別下,誇大黃金工藝價值,誘導顧客購買一口價黃金”“故意隱瞞金飾克重重要商品信息”等。

記者調查:“一口價”銷售實際單價更高,回收貶值變數多

3月11日,記者走訪廣州黃金市場時注意到,商場內一些品牌門店的不少黃金首飾是按件計價“一口價”售賣,而在珠寶批發市場的黃金門店則基本都按照克重計價。

記者採訪批發市場門店有關負責人時對方表示,黃金首飾的原材料可以說是標準化產品,因爲其是極少數可以以重量作爲計量單位的珠寶品類。但按照克重計價時,消費者往往對價格的敏感度很高,因此有些打造出品牌效應的珠寶門店會選擇以件計價模糊價格差異,用款式打動消費者來提高毛利率。

據廣東省珠寶玉石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主任侯舜瑜介紹,“按件計價”某種程度上可以算是黃金珠寶化的過程,而要實現黃金珠寶化,一般有以下幾種途徑。其一,是通過差異化的外觀設計;其二,是通過摻入其他配飾,打造出“黃金+翡翠”“黃金+珍珠”“黃金+琺琅”等不可直接融化重塑產品品類;其三,是通過手工工藝等方法提高產品附加值;其四,則是推出具有長足進步等新工藝,比如近年流行的硬金、3D、古法、5G等工藝在剛推出時都是以件計價的。

據業內人士介紹,當前金條、素圈等大部分簡單款式的工費區間一般位於5~30元,摺合當前的金價工費佔比不到5%,如果消費者購買“一口價”黃金實際單價更高,回收貶值較大,往往會面對“美麗屬性”大於“價值屬性”的情況,需要結合自身需求按需購買。

律師說法

商家有義務提供黃金克重信息

廣東天穗(白雲)律師事務所合夥人蔡夏瑩律師告訴記者,如果門店在銷售過程中未明確告知顧客“一口價”黃金與稱重黃金的區別,並且通過誇大黃金工藝價值來誘導顧客購買“一口價”黃金,這可能會構成誘導消費。

她表示,消費者在購買“一口價”黃金首飾時,有權詢問黃金的克數,並且商家有義務提供這些信息。如果商家拒絕提供或者故意隱瞞黃金的克重信息,這可能違反了消費者的知情權和公平交易權。

蔡律師建議,如果消費者感覺自己被誤導或者對價格有疑問,可以要求商家提供詳細的成本構成,或者選擇不購買。如果已經購買了商品,消費者可以在瞭解所有信息後,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相關法律規定,要求退貨、換貨或者尋求其他法律救濟。

對於徐小姐提到的“換購需加購30%”的情況,蔡律師指出,質保單中的規定應當遵循公平、合理的原則,並且不應當單方面限制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如果質保單中規定“一口價”黃金只能換“一口價”黃金,而不能根據購買價格換購克重計價的黃金,這種規定可能會被視爲對消費者權益的不合理限制。如果問題無法通過協商和投訴解決,消費者可以考慮通過法律途徑維權,例如申請仲裁或提起訴訟。

來源:廣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