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務持續收縮、權益大幅縮水,銀行信用卡入冬
從取消或降級旗下信用卡權益,到停發聯名信用卡,再到裁撤或調整信用卡業務部門,今年年內,多家銀行調整信用卡發展戰略。
其背後,是作爲商業銀行零售的引擎業務——信用卡業務持續收縮。根據A股上市銀行三季報,第一財經注意到,多家銀行出現流通卡量縮減、交易規模縮水,以及不良貸款率上升的情形。
與此同時,個人不良貸款轉讓中的信用卡透支佔比快速增長。截至三季度末,個人不良貸款批量轉讓業務合計規模達546.6億元,同比增長96.27%,環比增長56.7%,其中,信用卡透支爲262.2億元,佔比48%,較二季度末上升14.5個百分點。
信用卡業務大退潮,已影響到了使用者的體驗,有關信用卡服務的投訴也在增長。業內人士普遍認爲,隨着信用卡市場接近飽和,該項業務已進入存量時代,這要求信用卡經營由廣度向深度轉移,相比之前的以量取勝,目前更看重高質量發展,在權益的經營上偏謹慎,整體更追求經營的長效性。
信用卡權益普遍縮水
進入11月,多家銀行相繼宣佈信用卡權益調整生效。
日前,中信銀行銀聯i白金信用卡“白金專屬36+1新生活”交易權益規則進行調整優化,調整後獲取交易權益點除要求滿足每月交易金額外,還新增了其中銀聯渠道交易金額的限制。
平安銀行發行的悠悅白金信用卡此前可以使用積分直接兌換年費,但就在本月初,該項優惠政策被取消,調整後需滿足一定的最低消費額。其中,“悠悅白-樂行版”信用卡的年費要“當年消費滿5萬元”纔可免次年年費。
此外,光大銀行近期暫停部分信用卡增值服務。10月31日,光大銀行信用卡增值服務中的機場接送機服務、租車免一日租金服務、健康潔牙服務因合約到期,服務統一終止。
從積分兌換到生活消費優惠等權益,記者注意到,尤其是進入下半年,銀行信用卡業務中的權益出現頻頻調整。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已有中信銀行、華夏銀行、民生銀行、平安銀行、上海銀行、廣發銀行等先後調整或取消部分信用卡權益。
相較於股份行頻繁調整規則,國有行的調整形式更爲簡單。此前,農業銀行下線五倍積分包活動;調整VISA全球支付白金卡境外消費積分規則,由“消費1美元獲12積分”變更爲“消費1美元獲6積分”。交通銀行也對信用卡權益服務進行調整,如沃爾瑪商戶的普通買單折扣由9.85折調整爲9.9折;銀聯惠購業務不再提供超級權益VIP月卡、季卡購買服務。
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當前銀行收縮權益服務的主要原因是要降低成本,以應對信用卡交易金額縮水的挑戰。資深信用卡專家董崢表示,降低費用的途徑往往有兩種,其一是提高獲得權益的門檻,比如增加刷卡金額、次數的限制等;其二就是直接削減權益範圍。而降低成本是銀行普遍調整信用卡權益的主要原因。
業務收縮仍在持續
信用卡權益遭調整或取消的背後,是信用卡業務正遭遇瓶頸。
在2024年上半年,信用卡行業出現了明顯的變化,具體表現爲信用卡流通數量減少、交易總額下降以及不良貸款比例增加。這些變化反映出信用卡業務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困境。進入下半年,從上市銀行披露的三季報來看,信用卡業務整體收縮趨勢仍在持續。
例如,截至2024年9月末,平安銀行信用卡應收賬款餘額4530.88億元,較上年末下降11.9%,信用卡業務雙位數下滑拖累平安銀行零售業務增速滑坡。中信銀行信用卡貸款餘額爲4985.24億元,較上年末減少227.36億元,降幅爲4.36%。
招商銀行也透露,截至三季度末,零售貸款3.57萬億元,較上年末增長3.95%,增量不及上年同期。其中,該行信用卡貸款、個人住房貸款餘額分別爲9269.31億元、1.37萬億元,較上年末合計減少144.17億元。
在今年上半年,這一趨勢就已凸顯,多家銀行信用卡流通卡數量減少。半年報顯示,中國銀行上半年累計髮卡量減少了200萬張,建設銀行、工商銀行分別減少約100萬張。交通銀行境內行信用卡在冊卡較去年末減少了643萬張,郵儲銀行結存卡量減少約280萬張。
信用卡收入方面,各家銀行也普遍出現下滑跡象。半年報顯示,上半年部分銀行因信用卡業務交易下滑而導致其非利息收入中的手續費及佣金淨收入下滑嚴重。交通銀行在半年報中提及,手續費和佣金淨收入中,銀行卡業務收入同比下降19.77%,主要是消費額同比下降疊加主動清退高風險客戶等因素影響,信用卡回佣收入及違約金收入有所下降。
中信銀行情形類似,截至上半年末,該行手續費及佣金淨收入163.53億元,同比下降27.10億元,其中銀行卡手續費79.50億元,同比下降2.50億元,主要是全市場信用卡交易量整體下降,影響信用卡回佣收入。
更早前,根據央行公佈的《2024年第一季度支付體系運行總體情況》,截至一季度末,全國共開立信用卡和借貸合一卡7.6億張,環比下降0.85%;較2023年同期減少大約700萬張;較2022年同期減少大約3800萬張。
董崢認爲,信用卡業務收縮影響了銀行的營業收入,高投入的獲客、營銷策略不再能有效提升銀行的利潤,不僅增加了運營成本,而且已經難以實現預期的市場推廣效果。
信用卡業務收縮的同時,是信用卡類不良資產數量攀升。根據銀行業信貸資產登記流轉中心發佈的《2024年三季度不良貸款轉讓業務統計》,今年前三季度不良貸款轉讓業務中,信用卡透支類資產增速尤爲迅猛,前三個季度的規模分別爲5.3億元、93.3億元、262.2億元,在個人不良貸款批量轉讓業務資產中的佔比分別爲12.2%、33.5%、48.0%。
這從上市銀行半年報披露的數據可見一斑。披露信用卡不良率情況的16家銀行中,有13家不良率較去年底有所上升,工商銀行、興業銀行、民生銀行信用卡不良率均超過3%,分別爲3.03%、3.88%、3.24%。
用戶體驗欠佳
信用卡業務不斷收縮,使得多家銀行調整信用卡發展戰略。不止取消或調整旗下信用卡權益,還有銀行宣佈停發旗下信用卡產品,主要集中在聯名信用卡、主題信用卡等。中信銀行停止發行“中信銀行錦江WeHotel聯名信用卡”等13款產品;農業銀行停發“兔年生肖卡”“教師白金卡”“漂亮星辰信用卡”等27款產品;郵儲銀行停發“河南牧原聯名卡”“Visa奧運卡”等6款產品。
部分銀行調整或裁撤信用卡分支機構,比如交通銀行、華夏銀行、平安銀行、上海農商行、蒙商銀行等。例如,華夏銀行今年上半年同時關閉天津信用卡中心和廣州信用卡中心。
記者還注意到,多家銀行信用卡App活躍度數據此前出現下降。例如招商銀行信用卡App“掌上生活”,其日活用戶在2019年時曾達到903萬,到了2023年末下降至679萬;月活數據從2023年末的4197萬,下降至2024年中期的3907萬。平安銀行半年報披露,截至報告期末,該行信用卡App月活用戶爲4338萬,較2023年末的5193萬減少約800萬,而今年三季度這一數據繼續降至4181萬。
有股份行人士對記者表示,面對信用卡業務不斷收縮,提升用戶活躍度對各家銀行信用卡中心來說顯得“力不從心”,相較於提升線上流量,銀行當下更爲重視的是通過線下渠道留住信用卡客戶,今年行內更注重線下獲客渠道。
銀行頻頻調整信用卡發展策略,以適應市場變化,但影響到了不少用戶的使用體驗。記者注意到,此前有消費者因銀行單方面調整信用卡權益,將銀行告上法庭。在黑貓投訴平臺,以“信用卡權益”爲關鍵詞,有近萬條相關投訴,涉及權益降級、失效以及誘導開卡等方面。
一位資深信用卡使用者對記者表示,手頭有十餘張信用卡,活躍權益逐漸減少,還有部分信用卡積分或獎勵政策變動未及時告知,十分影響體驗,“‘薅羊毛’機會變少,從前熱衷於使用信用卡,現在興趣寥寥。”
業內人士普遍認爲,未來,銀行信用卡業務需提升服務質量,重視性價比,放棄粗放式增長,通過服務吸引和維護客戶。
某國有行信用卡中心人士對記者表示,銀行信用卡業務的發展策略將集中在以下幾個核心領域:首先,銀行需根據自身的市場定位,深入挖掘並專注於關鍵的消費場景和目標客戶羣體;其次,應持續以客戶需求爲導向,致力於提高服務水平和便捷性,同時加強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以增強客戶滿意度;最後,應加大科技創新力度,以提高整體業務效率和降低成本。
易觀分析金融行業分析師王璽認爲,在當前信用卡市場競爭中,銀行正從追求規模擴張轉向注重質量提升,強調可持續發展。在權益管理上更謹慎,優先滿足核心客戶的基本需求,確保吸引力持久;同時,將權益與客戶價值緊密關聯,防止客戶僅因短期優惠而使用,確保權益投入的可持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