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求保本、收益可能降低,券商收益憑證新規對銀行理財有何影響?

南財理財通課題組 陳子卉

作爲無衍生品交易牌照的理財公司發行結構性產品的通道之一,券商收益憑證近期迎來嚴監管。2024年10月25日,中證協制定發佈《證券公司收益憑證發行管理辦法》及配套指引(以下簡稱《辦法》)。《辦法》將收益憑證定義爲證券公司在櫃檯或機構間私募產品報價與服務系統(以下簡稱報價系統)向符合條件的投資者非公開發行、按約定還本付息的債務融資工具,即本金保障型產品。比如券商推出的新客理財大多就屬於本金保障型券商收益憑證。

券商收益憑證常見於固定收益類結構性理財的資產配置。理財公司發行結構性產品通常需要具有衍生品交易牌照,而未持有這項資格的理財公司如果想要發行結構性產品,會選擇在產品中配置券商收益憑證、結構性存款或走資管計劃通道業務配置期權,不過,有時因難以穿透券商收益憑證或結構性存款等資產至底層,部分產品會存在合規問題。近期結構性公募理財募集情況表現一般,持有衍生品交易牌照的機構有時也會選擇配置券商收益憑證或結構性存款。就銀行理財而言,配置場外期權的理財產品運作規模要在5000萬元(含)以上。從三季度理財公司發行的“固收+期權”公募產品看,38只產品中有17只募集規模不足5千萬元。

券商收益憑證變爲本金保障型產品後,配置這類產品的銀行理財收益水平會相應降低,對客戶吸引力會有所下降。業內人士向南財理財通課題組表示,對尚未持有衍生品交易資格的理財公司來說,這次《辦法》的頒佈會影響機構後續結構性產品展業。在收益憑證新規下,券商不能發行非保本收益憑證,因此未持有資格的機構較難將彈性較高的結構(如小雪球結構)內嵌進產品,這會使得產品收益彈性降低,性價比下降。長期來看,《辦法》利好有衍生品交易牌照、衍生品投研有所積累的頭部機構。

相較之下,目前銀行理財結構性公募產品更多面臨的是募集難問題。銀行理財投資客羣風險偏好仍處於較低水平,9月末股市雖有提振,但並未改變客羣風險偏好整體結構,客戶對產品淨值向下波動容忍度較低,結構性理財因自身屬性,產品收益波動較大,疊加靜態收益不斷下行,結構性理財的渠道吸金能力較之前有所減弱。南財理財通數據顯示,理財公司“固收+期權”公募理財單品募集規模從2023年一季度的3.13億元降至2023年四季度的1.27億元,再到2024年四季度的1.02億元。部分“固收+期權”公募產品雖然設有1億元或者5千萬元的募集規模下限,但從實際情況而言,即使單隻產品(按登記編碼加總所有份額)募集規模僅有幾百萬元,也有機構會選擇成立該產品,這裡面不乏頭部機構的身影。

市場環境會隨時間變化,長期來看,《辦法》頒佈之後在理財公司結構性產品業務開展中,衍生品交易牌照會愈發重要。目前衍生品交易資格分爲兩種,一種爲基礎類資格,持有機構只能從事套期保值的衍生品交易;第二種爲普通類資格,持有機構不僅能從事套期保值,還可以從事非套期保值類交易。

據南財理財通課題組統計,截至2024年11月1日,在已經開業的31家理財公司中,已有17家理財公司獲得衍生品交易牌照。從機構類型看,國有行理財公司和合資理財公司合計11家均有普通類衍生產品交易業務資格;股份行理財公司中僅有招銀理財、興銀理財和光大理財擁有普通類衍生產品交易業務資格;城商行理財公司中有3家機構獲得,其中,寧銀理財擁有普通類衍生產品交易業務資格,北銀理財擁有基礎類衍生產品交易業務資格。

大部分理財公司隨開業批覆覈准獲得衍生品交易業務資格,不過,也有理財公司在開業後再向監管機構申請資格,獲得資格時間集中在2020年。此後,理財公司單獨申請衍生品交易資格申請難度較大,2023年僅有匯華理財和北銀理財申請成功。值得注意的是,在今年1月30日,蘇銀理財獲批普通類衍生品交易資格牌照,這爲其餘暫未獲得並積極申請牌照的機構帶來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