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利率環境下,銀行理財該如何配置權益市場?

中新經緯10月27日電 (薛宇飛)近期,部分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出現調整,銀行理財總規模也有所下降。儘管這一現象在近日已有緩解,但在低利率環境下,理財產品的收益壓力依然不小。

在全球財富管理論壇·2024上海蘇河灣大會上,多家金融機構的相關負責人對中長期資金入市進行了討論,認爲中國境內的長期資金對權益類資產的配置偏低,在低利率環境下可適當增加配置。

低利率下的收益挑戰

工銀理財總裁高向陽稱,從管理規模看,今年是理財行業發展名副其實的“大年”。9月份,也是在本輪市場調整之前,理財行業整體規模擴張至超過30萬億元人民幣,相比去年底大幅增長超3萬億元,規模增長在整個大資管行業中都是非常快的。

高向陽表示,在理財行業轉型過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客戶風險偏好下降,規模提升和能力建設不相匹配,產品現金化、短期化,策略單一化、同質化,階段性“順週期”波動放大等客觀難題,理財行業面臨的短期挑戰也不容忽視。尤其是年初以來,結構性“資產荒”問題極致演繹,各期限、各品種債券收益率持續下行,長端品種比如10年國債收益率從2.56%一路降至2.0%,整個固收市場都呈現出期限利差、信用利差“雙低局面”。

高向陽表示,面對產品端、負債端規模的快速增長和“低利率”“資產荒”的大環境,理財行業資產收益與負債成本之間的匹配難度是比較高的,一旦出現預期反轉和利率上行,整個行業面臨的挑戰也是比較大的。在此背景下,銀行理財逐步向中長期限產品引流是克服資金短期化難題、提升行業韌性和發展質量的必由之路。

談及長期資金面臨的挑戰和機遇時,易方達基金董事長詹餘引表示,挑戰來自於投資環境的變化,其中最大的一個變化就是利率下行,這是所有的投資機構都能感受到的。在低利率環境下,如何提升投資收益是金融機構共同面臨的問題。他說:“因爲大部分資金都配置在固收資產上,利率下行對這樣的配置構成了挑戰。”

權益市場投資該如何做?

銀行業理財登記託管中心於今年7月底發佈的《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半年報告(2024年上)》顯示,截至今年6月末,理財產品存續規模爲28.52萬億元,其中,從產品類型看,固定收益類產品存續規模爲27.63萬億元,佔全部理財產品存續規模的比例達96.88%;混合類產品存續規模爲0.78萬億元,佔比爲2.73%;權益類產品和商品及金融衍生品類產品的存續規模相對較小,分別爲0.07萬億元和0.04萬億元。

近期舉行的高層會議指出,要努力提振資本市場,大力引導中長期資金入市,打通社保、保險、理財等資金入市堵點。9月底,中央金融辦、中國證監會聯合印發的《關於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的指導意見》中提出,鼓勵銀行理財和信託資金積極參與資本市場,優化激勵考覈機制,暢通入市渠道,提升權益投資規模。

詹餘引表示,從海外市場的經驗看,它們也經歷過類似階段,這些國家的做法是,一是提升權益類資產的配置,調整風險偏好;二是投資海外市場,但要注意匯率風險。華泰資產總經理楊平表示,他也認同加大權益資產配置力度的看法。參照海外市場長期資金的資產配置結構,中國境內的長期資金在權益類資產的配置上是偏低的,在低利率環境下,如果依然只配置固收資產,逆差無法避免。

“過去一年多股票市場的變化給我們提了一個醒,有些我們認爲它不是成長股而是價值型的,這類股票卻能提供相對穩定的股息回報,隨着近兩年利率不斷下行,它們對中長期資金的吸引力越來越大。”但楊平也稱,權益類資產的風險遠超固收類資產,這對管理人的風控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高向陽稱,工銀理財高度重視國內權益市場的投資機遇,持續加強權益投資能力建設,去年戰略性開啓了股票直投業務,持倉科技金融類股票佔比超47%,既有效把握了權益市場投資機遇,又成功分享了科技企業成長紅利。當前政策信號仍在持續顯現過程中,資本市場將逐步進入“基本面定價”的新階段,預計結構性機會系統性增多。

對於銀行理財公司該如何投資權益市場,某股份制銀行理財子公司相關負責人在會上接受中新經緯採訪時稱,大多數理財投資者購買理財產品是爲了滿足其“保值需求”,而不是追求過高的收益率,在這種情況下,理財產品可以嘗試用較低比例去配置權益資產,選擇那些龍頭股或股息率較高的標的,保持收益的低波動。產品類型上,也可以通過發行閉型的理財產品,在封閉運行的某一階段去投資少部分權益資產。他提醒,含權類理財產品一定要控制好配置權益資產的比例。

(更多報道線索,請聯繫本文作者薛宇飛:xueyufei@chinanews.com.cn)(中新經緯APP)

(文中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責任編輯:魏薇 李中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