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寧對中國的貢獻到底有多大?

國家的行業發展的最終需求就是人才,任何行業想要經久不衰地傳承下去都需要大量的人才作爲保障。

而若是一個行業想要從衰落到強盛,所需要的就是真正的領軍人物,在國內外享有盛名的物理學家楊振寧,便是其中之一。

對於楊振寧在物理行業作出的貢獻相信很多人並不熟悉,和擁有相似人生經歷的錢學森相比,楊振寧爲國家作出的貢獻其實絲毫不比錢學森遜色。

之所以不被人所熟知,最重要的就是行業原因,錢學森作爲軍事行業的頂尖人才,正是彼時我國最需要的科研力量。

錢學森成就了新中國的“兩彈一星”偉大事業,那麼科學巨匠楊振寧對中國的貢獻又有多大呢?

爲了能夠迎接錢學森回國,我國相關部門甚至不惜將朝鮮戰場上俘虜的十幾位飛行員用以交換。

同樣身在美國的楊振寧,作爲彼時物業行業的頂尖人才,無論是專業論文還是科研成果都受到了衆多人的追崇。

他取得的成績甚至被物理界的研究人員心甘情願地稱其爲“第二個牛頓”。

彼時的物理行業並沒有受到國家的重視,因此楊振寧爲國家做出的貢獻很多都不爲人知。

但不宣揚不代表沒有做,楊振寧一生爲國家所做出的貢獻之多,足以達到令人瞠目結舌的程度。

01 生於憂患,成長之路

楊振寧出生於1922年的安徽合肥,從幼年開始,楊振寧就跟隨着自己的父親前往各地求學。

在父親的影響下,楊振寧十分渴望自己的未來也能夠有所成就。

1929年,楊振寧的父親受邀前往清華大學授課,一家人便踏上了前往北京的路程,他也就讀於附近的學校。

也正是這段時期,使得楊振寧對清華大學產生了濃厚的感情。

隨着國內的時局逐漸嚴峻,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迫於無奈,楊振寧跟隨着父親回到了老家。

戰爭的炮火覆蓋到了我國的多處地區,爲了逃命,一家人多次搬家。

但彼時的楊振寧深知自己要做的是儘快地培養起自己的能力,因此無論條件多麼艱難,楊振寧都沒有放棄求學的念頭。

戰爭爆發一年之後,楊振寧就憑藉着自己優異的成績考到了西南聯合大學。

在入學之後不久,楊振寧感覺父親向其推薦的化學系並不適合自己,便改到了物理系,正式開始了自己在物理界的求學之路。

1944年,楊振寧成功取得了物理學的研究生學位,彼時的他在導師的影響下,對西方國家的先進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隨着日本軍方在投降書上簽字,我國爲期數年的抗日戰爭終於畫上了一個句號。

爲了儘快發展國內的諸多行業,政府鼓勵不同專業的學生前往國外求學,以便學成之後能夠幫助國家儘快恢復經濟。

期待許久的楊振寧成功獲得了公費出國的名額,在考慮之後選擇了彼時國力最爲強大的美國,在和家人告別之後,就踏上了前往美國的求學之路。

爲了儘快接觸到美國物理行業的頂尖人才,楊振寧選擇了當地最爲有名的芝加哥大學物理系。

彼時的楊振寧早已深知能力的重要性,只有自己擁有了足夠的實力,才能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他的心中不僅有着事業,更有着心念許久的國家。

僅僅三年時間,楊振寧就取得了芝加哥大學的博士學位,在人才濟濟的物理領域打拼出了屬於自己的名氣。

1957年,由楊振寧和好友李政道共同提出的“宇稱不守恆”理論,在整個物理界引起了軒然大波,並針對自己的提案作出了專業的解釋與論證。

二人更是憑藉這個發現獲得了當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要知道彼時的諾貝爾獎大多數都是由美國等發達國家所佔據的,而楊振寧當時作爲華人,在領獎現場可謂是爲我國贏得了不少的榮譽。

取得衆多成就之後的楊振寧也終於有了足夠的影響力,去完成自己心中多年以來的目標。

02 大國工匠,成績斐然

自從在美國擁有足夠的影響力開始,楊振寧通過自己的努力在美國的不同城市進行演講。

演講的內容並不是自己的研究過程和自己的諸多成就,演講的話題也只有一個,那就是介紹我國的民族文化。

在彼時的美國,因爲戰爭當地的大多數公民都對我國有着敵對情緒,爲了能夠緩解這種情況,楊振寧可謂是費盡周章。

但好在他的努力沒有白費,正是在他的影響下,有着不少的美國公民改變自己曾經對我國錯誤的看法。

可以說,楊振寧的所作所爲對於今後的中美關係的緩和起了重要的作用。

更是有着不少的美國國家的科研人員在楊振寧的影響下願意前往我國的研究所進行文學之間的探討。

很多網友會問,爲什麼楊振寧在得獎之後不回到國內,推動國內的物理行業發展,而是呆在美國宣傳我國的大國精神?

原因很簡單,彼時的楊振寧不是不想回,而是不能回。

在當時的美國,有這樣一項規定,凡是其敵對國家的留學生,只要是獲得博士學位的研究員,都會失去隨意回國的自由,一些頂尖人才更是會受到當地政府的嚴加看管。

彼時的錢學森正是因爲這個規定,被扣留在美國的機場,更是被軟禁兩年之久。

之後在周恩來總理的多次努力之下,才成功回到了祖國,和身處軍事行業的錢學森相比,身爲物理學家的楊振寧只能待在美國發展。

迫於無奈,楊振寧每天除了自己的科研工作之外,大多數時間就是在當地進行的宣傳演講。

但儘管如此,楊振寧依舊時刻關注着國內外的局勢,期待着有朝一日能夠回到自己朝思暮想的祖國。

念念不忘,必有迴響。1971年,在美國的報紙上發佈了這樣一條新聞,原本禁止由美國向中國自由出入的規定被撤銷了,也就是說自己期待許久的回國機會,終於來了。

爲了避免這一規定只是暫時撤銷,楊振寧沒有做任何的準備,就帶着一些資料坐上了回國的飛機。

他這次回國有兩個目的,其中一個就是回到祖國,將美國大多數公民對我國的友好態度進行傳遞,爲今後中美關係的改善打下一個基礎。

另一個則是觀察國內的形勢發展,爲自己今後的工作發展定一個目標。

僅僅一年時間,在楊振寧等人的推動下,中美兩國高層之間的來往逐漸密切,原本嚴峻的關係得到了緩和。

1977年,身處美國的楊振寧再次創辦了位於波士頓的“全美華人協會”,將身處異國他鄉的同胞組織起來。

並自掏腰包,作爲協會的啓動資金,目的就是促進兩國之間的友好。

不能說是在楊振寧的努力下,中美關係纔得到了緩和的機會,但他的努力在其中做出的貢獻絕對不能忽略。

也正是這個原因,身處美國的華人研究員才能夠不再受回國的約束,將自己多年來的研究成功,成功帶回了國家。

中美關係緩和之後,楊振寧也有了更多的機會回國看望家鄉的好友。

也正是在這段期間,楊振寧發現了彼時我國面臨的最大難題,那就是科研領域的人才。

無論是教育機構,還是科研領域的研究資料都處於極度欠缺的程度。

但由於彼時我國經濟發展落後,科研領域的發展只能暫時擱置,爲了改變這一現狀,楊振寧可謂是想盡了一切辦法。

在和一些同樣心繫國家的研究院商量之後決定,一定要將這個問題得到完美的解決。

在商討過後得出方案,決定雙管齊下,教育資源和人才培養同時進行。

1996年,楊振寧和其他的科研人員共同創建清華高等研究中心。

選拔一些擁有科研天賦和愛好的學子進入研究中心接受更深層次的教育,其中研究中心授課的老師大都是像楊振寧這般出色的行業頂尖人才。

爲了能夠儘快地將研究中心的規模擴大,楊振寧除了拿出自己多年的積蓄之外,甚至首次向自己的諸多好友開口借錢。

更多次奔波在中美兩國之間,邀請行業內的權威人士前往清華教學。

爲了儘快推動科研領域的發展,楊振寧更是同時邀請多個領域的頂尖人才前來授課。

比如計算機科學家姚期智,物理學家聶華桐、文小剛、張首晟等人都是在楊振寧的盛情相邀下才來到了研究中心授課。

最終楊振寧在將美國的房子賣掉之後,拿着東拼西湊的400萬美金進入了研究中心。

在他們一行人的努力下,研究中心也終於成功運營了起來,更是培養出了第一批國內的頂尖科研人才。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此之前,以清華大學的能力哪怕數年時間也難以取得這種成就,但楊振寧做到了。

有了清華高等研究中心作爲表率,國內的諸多大學纔開始爭相效仿,對於這些機構的創辦,楊振寧是由衷地支持。

無論是借人還是借錢,楊振寧都沒有絲毫地猶豫,他知道只有這樣,國內的科研領域才能夠注入足夠充足的新鮮血液。

1997年,爲了鼓勵國內的人才研發屬於自己的科研成果,走出屬於自己的道路。

在楊振寧等人的努力下,以清華大學的名義在香港和美國創辦了兩個同樣性質的基金協會,目的就是鼓勵這些科研人員從事研究行業。

爲了推動國內科研領域在世界的影響下,楊振寧多次在美國的著名報社發表言論。

就是爲了讓國外的研究所認識到我國科研領域已經達到了世界的先進水平,曾經的落後水平早已成爲了歷史。

除此之外,楊振寧針對不同領域設立了多項獎學金政策,只要達到要求的優秀學子都有機會拿到獎金。

一些擁有足夠才能但迫於生計無法求學的人才,楊振寧同樣設立了相關協會給予幫助。

小結

時至今日,奔波多年的楊振寧也已經達到了將近百歲的高齡。

在2021年9月22日,楊振寧在清華大學舉辦了自己的百歲壽辰,來到宴會現場的除了他的故友之外,還有着衆多受他恩惠的學子。

有許多對楊振寧有誤解的網友認爲他沒有愛國情懷,所作所爲只是爲了圈錢,但事實究竟如何,相信很多人在得知他的生平經歷之後都有自己的判斷。

楊振寧一生都在爲國家的外交和人才培養奔波於世界各地,他的貢獻足以證明何爲愛國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