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寧對美國貢獻大,還是對中國貢獻大?

作者:懷疑探索者(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

有人提問:楊振寧娶翁帆被罵個半死,爲何齊白石93歲還想娶22歲女子卻傳爲佳話?

有人想當然的解讀:這是因爲楊振寧老夫少妻。但是,無數古往今來比楊振寧名氣更大的名人,他們老夫少妻的比比皆是,大家都羨慕的不要不要的,從來不認爲他們違背了“倫理”,他們怎麼沒有被罵呢?

有人說:這是因爲楊振寧年輕的時候沒有留在中國“吃苦受罪”,現在回來享福了。這也不對啊,和楊振寧一同出國留學的人有將近8000個人,50年代初期回國的只有180個人,那7000多人怎麼沒有被罵呢?何況,楊振寧是唯一幾十年長居中國做貢獻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其他諾貝爾獎科學家對中國的貢獻還遠遠不如楊振寧,爲什麼他們沒有被罵呢?更何況,楊振寧1971年回國,當時中國的GDP比1955年還少將近100億美金,中國當時一點也不富裕,內政外交都面臨巨大挑戰,局面極不樂觀。

有人說:是不是楊振寧人品不佳?這個就更邏輯不通了。如果楊振寧人品不佳,2004年之前爲什麼主流輿論一面倒的讚譽楊振寧呢?要知道楊振寧1971年就頻繁回國做貢獻了,每年都定居大陸幾個月,1971年-2004年這麼久的時間,爲什麼主流輿論都認爲楊振寧是好人呢?如果楊振寧差勁,早在2004年之前就被輿論罵死了,爲什麼2004年以後纔出現大規模的詆譭?

我“懷疑探索者”在2017年採訪了上海交通大學科學史研究員黃慶橋

有人說:既然楊振寧對中國貢獻這麼大,人品也沒有問題,又在2004年之後突然被抹黑,那還是娶了翁帆被國人嫉妒的原因吧。

我告訴你,事情不是這麼簡單。爲了揭開真相,我要做一些實事求是的科普。

到底是什麼人在抹黑楊振寧?

通過調研,自楊振寧2003年底回國定居之後,就有一股勢力在不斷地抹黑、醜化他,而這些污名化的網文總是故意推出鄧稼先作爲對比。這一下子抓住了許多不明真相的中國人的心。

楊振寧與鄧稼先

而楊振寧本人大度,很少辯駁,也很少有主流媒體替他說句公道話,往往他的參加某個活動的新聞報道後面,緊接着就是內容千篇一律質疑抹黑的文章。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抹黑文章是一篇2004年從臺灣島內流入大陸的網文《清華學生怒批楊振寧:不忠不孝不仁不義》(考證出最早的作者是日本人主筆加藤清一,所謂的清華學生完全是子虛烏有),造成的影響就很惡劣,楊振寧被批判的體無完膚。

但是,通過詳細的查證,發現該文通篇內容完全不實,是經過不斷添油加醋的謠言,且以不同作者的冠名長期混跡於網絡,混淆民衆的視聽。

由於自媒體網絡的造勢和推波助瀾,這篇無一真實的網文被以各種方式瘋傳,進入普通大衆視野。加上楊翁帆老少戀的婚姻吸引眼球,又激起了很多人的羨慕嫉妒恨,某些營銷號藉機對楊振寧的私人婚姻生活予以長年累月、鋪天蓋地的大肆渲染和詆譭,以營造楊振寧“好色貪財”的形象。至此,楊振寧這樣一個譽滿國際的大科學家,在中國普通人那裡,算是臭到家了。

翁帆結婚後,向清華大學捐獻了200萬美金

經過調查分析,我們瞭解到楊教授雖然長期在美國,但其一股拳拳愛國之心從來沒有減少過。無論是其學術成就,還是人品道德,都是科學界高度認可的人物,網絡上的市井傳言並不靠譜。特別是對楊振寧晚年老夫少妻的諸多評價,對比鄧文迪來說,只能凸顯愛情力量的偉大,並不能構成對楊振寧先生作風的詆譭理由。

至於什麼人在詆譭抹黑楊振寧,作家周小平先生做了揭露:無論如何,造謠詆譭楊振寧的聲浪,的確是我們這個時代的一種悲哀。它和那些鋪天蓋地詆譭錢學森、鄧稼先、于敏以及他們的愛人和親屬們的謠言一樣,都是某些別有用心的人渣精心杜撰出來並經巧妙僞裝後,以“左”或“右”的方式刺激着國人的神經,然後達到讓好人蒙受苛責之目的,以此異化中國人的精神。

網文經常引用一個廣爲流傳的故事,這個故事把楊振寧的自私自利和鄧稼先的無私奉獻做了鮮明的對照。這個故事是這樣的:

很多人看了非常氣憤,氣憤楊振寧用金錢來衡量鄧稼先,豈不是勢利之徒?於是,在網文描述下,立即將二人的境界拉開了。

但是,據後來披露出來的消息說,這純是謠言,是抹黑楊振寧的,而闢謠的不是別人,正是鄧稼先先生的夫人許鹿希。她鄭重的對記者表示,這完全是子虛烏有的事情,根本就沒有發生楊先生問稼先多少錢,我當時就在旁邊,楊先生只是詢問病情。

著名媒體評論員“夏朝之聲”則撰文指出:深深處地仔細推想一下,楊振寧當時也不可能問出這樣的話了,因爲大人物是問不出小人物想問的那種話來,而這個謠言的編造者完全站在一個小人物的角度來揣測這些大人物(和很多人用自己的想法來推斷毛主席等老一輩革命家當時的所思所想所爲一樣),但是卻又那麼切合了普羅大衆的心理,所以,很多人以同理心覺得楊振寧這樣問太正常了,因而這個謠言得以毫無滯礙地廣爲流傳且深入人心,但是難免有“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嫌疑。

我們不喜歡楊振寧,是因爲個人感情上對鄧稼先喜愛的情緒被利用,而反華公知們故意造謠抹黑醜化楊振寧,絕不會是爲了突出宣傳鄧稼先,而是爲了削弱楊振寧回國給海外愛國華人帶去的積極影響,阻礙國際頂尖科技人才的迴流。鄧稼先只不過是他們用來打擊抹黑楊振寧等愛國科學家的一件工具、一個棋子而已,這與廣大愛國羣衆對鄧稼先的喜愛是有着本質的區別。 還有人說:爲什麼鄧稼先不需要辯解,而楊振寧需要辯解?沒有問題需要爲他辯解嗎?

很簡單,鄧稼先生活和工作都比較單調,沒有楊振寧的“多姿多彩”。楊振寧不僅僅是科學家,不僅僅埋首搞科研,他還是一位非常有名的外交家,除了推動中美建交,領導1971年的保衛釣魚島運動,還多年來一直在重大的公開場合,爲中國說好話,沒有顧忌的反臺獨、反港獨,成爲華人科學界愛國的一面旗幟,而這就不可避免的直接與某些反華勢力發生衝突。至於鄧稼先,由於工作性質和性格原因,就是一個深居簡出、簡簡單單的科學家,缺乏社交興趣,也因爲去世比較早,不可能與外界的某些勢力發生針鋒相對的衝突,對某些人來說,也就沒有拿鄧稼先抹黑的價值。

楊振寧1981年在蘭州大學上課,時間陸陸續續長達10多年

楊振寧對中國的一部分貢獻

限於篇幅,只能寫一小部分。

幾十年來,在很多場合,楊振寧都會唱起一首歌,那是一首五四時代的歌:中國男兒,中國男兒,要將隻手撐天空。長江大河,亞洲之東,峨峨崑崙……古今多少奇丈夫,碎首黃塵,燕然勒功,至今熱血猶殷紅。回國後定居清華時,楊振寧給他的住所起了個名字:歸根居。

在1970年代初,楊振寧率先回國,爲中美關係的破冰、爲海外華人消除疑慮,做出了歷史性的貢獻。楊振寧回到美國後,曾先後四次公開發表演講,介紹新中國的建設成就。此外,楊振寧還利用各種機會在歐洲、南美洲、亞洲其他國家演講,不失時機地介紹新中國的情況,促進各國與中國的溝通。楊振寧的破冰之旅更是在華人圈裡引起了極大的轟動和積極的反響。在楊振寧之後,大批華裔學者逐漸消除了顧慮,紛紛申請回國探親、訪問、旅遊。這其中,最有名的是以林家翹爲團長、包括任之恭、何炳棣在內的20多人華裔著名學者訪問團來到中國,受到毛澤東和周恩來的接見。楊振寧在美國各地積極公開演講,幫助大批的頂尖華裔學者消除顧慮,促成很多人願意回到國內探親。

1977年,楊振寧等在美國波士頓正式創辦了全美華人協會,並擔任會長,積極促進中美關係。他還在當時的《紐約時報》上出資8000美金整版刊登了致美國總統卡特的公開信,在這封英文公開信旁加了八個中文字:亡羊補牢,猶未爲晚。楊振寧向美國政府施壓,積極推動了中美兩國的建交。外交工作做得好,勝過百萬雄兵!楊振寧助推中美關係正常化,不但有益中國騰出手來改善民生,更讓中國集中精力對抗更具威脅的蘇聯有巨大益處。

1979年,鄧小平訪美,楊振寧代表全美華人協會和全美各界華人,在歡迎鄧小平夫婦的宴會上,發表了題爲“建造友誼橋樑的責任”的致辭。

他在70年代就與物理學家谷超豪、李華中等人密切合作,建立了研究楊-米爾斯規範場的研究團隊。

上世紀80年代以後,楊振寧還在中國義務協助建設、親歷指導幾十座物理實驗室,無私推動、創建了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南開大學理論物理研究室、中山大學高等研究中心、香港中文大學數學科學研究所等四個在國際上擁有一席之地的高等學術科研機構,“將中國三個物理研究領域彎道提升到世界一流水平”;在香港、北美創建三個科研基金會,親自四處奔波,爲內地大學謀劃科研經費。

當年美國馬里蘭大學曾經爲了延攬他,主動給楊振寧開出45萬美金的高額年薪,邀請他加盟。楊振寧直接對美國人說:no。楊振寧拒絕了這筆鉅款,接受了北京方面的邀請,到清華大學做全職教授。陳吉寧校長親自去接他,說清華黨委開會討論過了,打算給你100萬人民幣年薪。上世紀90年代的100萬元人民幣在大陸也算得上是鉅款了,但是楊振寧並沒有拿一分錢。他把清華大學給自己1996~2022年的工資之全部捐獻給了學校,用於引進優秀的教師人才。

楊振寧在六個國內大學捐資設立了獎學金,幫助貧困大學生完成學業。

據官方媒體的統計,他用個人的資產陸陸續續向中國教育界至少捐獻740萬美金(按1:6匯率計算)以上。楊振寧並沒有什麼額外的投資,這些錢幾乎是他所有的身家。他沒有把這些財富留給自己的三個兒女,而是奉獻給了祖國。僅憑這一點,絕大多數人就難以做到。

楊振寧積極安排、引薦了幾十位世界頂級科學家到中國工作,其中有7人由於表現突出被選爲中科院外籍院士,極大推動了中國科教事業的發展。

楊振寧還培養後進,包括通過私人推薦信,從1970年代開始每年選派優秀學者到美國大學進修,楊振寧親自給名單把關,如今已經有上千人獲益,其中包括五個大學(副)校長(復旦,北大,中科大,東北師範),10個以上的中科院院士。

楊振寧還爲我們中國帶出了傑出的弟子,很多他的學生也都已經在國際學術界具有了威望。廣東省科協黨組書記、副主席何真說過:“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教授經常參加國內的學術交流,國內已有不少地方通過楊振寧教授引進了不少‘少壯派’高端人才,這其中包括楊振寧教授的弟子。”

長期擔任清華大學物理系系主任的朱邦芬院士回憶:“2013年,薛其坤研究組實驗發現了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我認爲沒有楊先生就沒有這項成果。一方面,楊先生把張首晟請到高等研究中心做客座教授……,另一方面,薛其坤2005年到清華工作,是楊先生等在關於清華物理系應重點發展實驗凝聚態物理的指導方針下的產物。正是楊先生,爲張首晟和薛其坤之間的合作提供了平臺,導致薛其坤研究組實驗上觀測到了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據南開大學的葛墨林院士回憶,1977年,楊振寧和美國教育機構親自談判,達成了一項協議,每年選派一批優秀的年青學者赴美深造一年。當時大陸經濟落後,國家拿不出赴美經費,是楊振寧抱病40度高燒在紐約唐人街多日演講,加上自己捐獻了一部分,在1周內募捐到了43萬美金,最終籌得必要的經費。這個事情,當年的受益人完全不知情,楊振寧本人從來沒有提過,直到二十多年後才被葛院士透露出來。

這棟陳賽蒙斯樓建成於2005年,是楊振寧親自遠赴海外爲國內大學拉到的贊助

楊振寧還從1977年開始,在蘭州大學給學生上課,直上到90年代初期。

剛剛擔任了清華大學全職教授,78歲高齡的楊振寧就主動堅持給本科生上了一個學期的基礎課。他提出,中國的大學只重視研究生是不對的,因爲本科教育是很重要的。當時,下海經商熱已經傳進校園,很多大學教授都熱衷於創業,沒有幾個教授願意親自給本科生上課,而是忙着開公司。院士級別的大師給本科生上課,這是聞所未聞的事情。楊振寧對校長說,現在沒有教授願意給本科生上課是不行的,我要起一個帶頭作用。說到做到,楊振寧給大學新生認真的上課,每次上課前都備課兩個小時。這課一開就是一個學期,學生們對他的課評價很高。

1995年,楊振寧還受聘擔任中央電視大學“大學物理”課的主講,親自爲大學生講課。他認爲:“中國的貧困地方還很多,能夠用電視的方法,使得貧困地方的年輕人能夠接觸到新的知識,我覺得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楊振寧還做了多年的邵逸夫科學獎和求是科技基金會的評委會主席。據瞭解,我們所熟悉的中科大少年班,吳健雄物理獎、陳省身數學獎,求是科技基金會等衆多日後對中國科教領域產生積極影響的大事,都得到了楊振寧的積極幫助和推動。

據曾採訪過楊振寧先生的清華大學校報原主編範寶龍回憶,在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籌建過程中,楊振寧花費了很大的心血,僅因此事與清華大學的通信、傳真及電子郵件就有幾十封。

楊振寧到清華大學很短的時間內,就有了很出色的工作成績。當時清華的物理系人心浮動,有些專業課還要到北京師範大學請老師過來上,但是不一定能請到人。楊振寧到任後,一邊制定發展方案,一邊親自招兵買馬,很快就讓物理系脫胎換骨。在楊振寧的帶領下,凝聚態、冷原子、統計物理三個物理研究領域彎道趕上世界先進水平,這在國際上也是罕見的。

楊振寧在清華大學以學校的名義,發表了30多篇頂級的SCI論文,絕大多數是自己獨立完成,將凝聚態,冷原子,統計力學等物理研究領域彎道超車,迅速提高到世界先進水平,爲中國科學界爭取到了巨大的國際榮譽。此外,楊振寧還發表了科學史著作兩部,有獨特的見解。朱邦芬院士是清華大學物理系的主任,與楊振寧算是同事。有一次,朱邦芬給楊振寧發工作郵件,發過了突然想起來,現在已經是凌晨時分了,楊振寧作爲一個80多歲的老人應該早就就寢了。讓他沒有想到的是,楊振寧很快就回復了郵件。原來,楊振寧每天都辛勤工作到這個時候。

楊振寧以清華大學名義發表SCI論文的目錄

中國宇宙線研究和高能實驗物理的開創人張文裕在1984年總結中國高能物理髮展35年時說:“我國高能物理髮展到今天所取得的成績是同楊振寧、李政道等許多外籍華裔科學家的關懷和支持分不開的,他們的貢獻起了重大的作用。”

在清華大學校園內,有一座漂亮的陳賽蒙斯樓,這棟樓是楊振寧“弄來的”。“對衝基金之王”詹姆斯·西蒙斯(James Simons)的助手是楊振寧的學生,楊振寧讓學生聯繫好詹姆斯·西蒙斯,親自奔赴海外和對方談話,希望他能捐一點錢出來,於是清華校園內多了一棟樓。

楊振寧還積極爲中國教育和科研事業建言獻策,一手促成國內不少重大科研項目的建設。

1975年,楊振寧倡議引進了《科學美國人》期刊,目的是讓祖國有更多的人瞭解美國和世界的科學發展。這些意見被中國政府採納。《科學美國人》後來在大陸演變成爲大名鼎鼎的《環球科學》。幾乎所有的理科生都讀過這個期刊。

1990 年代,楊振寧多次向中央提出建議,中國要研製X 射線自由電子激光器。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和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的X 射線自由電子激光工程,都是楊振寧一手促成。楊振寧大力推動了相關科研進展。中科院的一位領導同志說,有了楊振寧的努力,我們國家在這方面才保持了世界先進水平。朱邦芬院士則點評說,“中國的自由電子激光事業在楊振寧先生的推動下向前邁出了一大步”。

楊振寧先生參觀上海軟X射線自由電子激光裝置

楊先生還關注核廢料處理的加速器的建造,提出了很多寶貴的建議。

楊振寧還親自跑到散裂中子源實驗室地下進行現場指導。他在十幾年前就給國家有關部門寫信,提議中國及早做軟X射線的自由電子激光,將來在研究生物和有關的方面會有很大的用途。

楊振寧還慧眼提攜了屠呦呦女士,第一個給她頒獎,還積極的把她的科研成果推薦到到國際上,而當時屠呦呦還無人問津。

楊振寧對中國的貢獻,原美國國務院亞太事務助理國務卿James Ulley在上世紀八十年代說:“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楊振寧博士當年到中國大陸,對中國的現代化有促進作用,而美國目前的政策也是支持及願意協助中國進行現代化的,楊振寧可說是首開其端。”

值得一提的是:清華大學給楊振寧建造的用於全家居住的“大師樓”,即那棟二層小樓,並不是清華大學出資,而是楊振寧個人出資。其產權屬於清華大學,楊振寧和夫人僅用於居住權。

此外,楊振寧還有統戰臺灣、爲國建言獻策、保衛釣魚島等重大貢獻。

比如,爲了中國教育和科技事業的發展,1972年7月,楊振寧當面給國家提意見,坦言中國科學發展的許多問題,強調需要更多的理論研究和實驗研究,政府應採取一個多注意基礎科學的政策,要抓好基礎課的教學,加強基礎理論的研究。

1972年,中國準備上馬建設高能加速器的計劃,楊振寧是僅少數表示反對意見的人。當時中國科學界:政治掛帥”,推崇的是“大躍進”精神,而不是考慮實際效果。當時,我們規劃的加速器是500億電子伏特,而1971年國外已經在使用3000億電子伏特的加速器。我們打算耗資1億美金建造的加速器,是別人一二十年前就淘汰掉的。楊振寧據理力爭,利用他的特殊身份給上面寫信,最後導致這個工程撥款額削減爲原來的20%。事實證明,當年的這個加速器項目已經淪爲一個笑柄。多虧了楊振寧的耿衷直言,我們國家才節省下了8000萬美金。70年代的8000萬美金,無疑是一個天文數字。在1972年,中國人的人均的GDP才130美金,8000萬美金抵得上615385箇中國人一年的GDP。但楊振寧不怕得罪任何人。

楊振寧和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首屆基礎科學班同學在一起

楊振寧先生和首屆基礎科學班同學20年重聚首

2011年,楊振寧先生參加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博士畢業典禮

1971年,應當時“保釣”學生的邀請,楊振寧積極參與保釣運動,成爲該愛國運動的精神領袖,活躍在全美各大高校演講,一腔熱血感染了大批熱血青年。

我的朋友表示:作爲擁有多項諾獎級成果、仍健在的實際上的物理學界第一人,楊振寧在海外科學家中享有崇高的聲望和“偶像”的地位,他以“迴歸”率先垂範,如同“登高一呼”,必將在海外工作的高層次人才中產生巨大反響,感召和激勵更多的海外科學家迴歸故土,報效祖國,這也正是網絡上那股龐大勢力極力要抹黑醜化楊先生的真正原因所在。

是“爲美國做貢獻”,還是“爲美國對抗中國做貢獻”?

有人說,楊振寧年輕時爲美國做貢獻。籠統的說,這樣講是不錯的。但是楊振寧研究的是基礎物理學、理論物理學,對基礎物理和理論物理的貢獻其實就是對全人類的貢獻,並非單一對所在國有貢獻。因此可以這樣說,年輕時的楊振寧固然對美國做出來了貢獻,但同樣對中國乃至整個人類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後來很多物理學成就都是建立在他的物理學理論基礎上的,這與鄧稼先的兩彈一星成就只對中國有貢獻是完全不同的。

雖然中美兩國之間有一些齷齪,但應該爲此負責的,不應該是廣大海外華人,而是爲美國霸權主義服務的一部分職業軍政人員。楊振寧他根本不是軍政人員,他的工作與美國推行霸權主義無涉。恰恰相反,他是呼籲和平與合作的。如果僅僅因爲對某國反感,就把攻擊的矛頭指向楊振寧這樣的對華友好人士,就是立錯了靶子,嚴重誤傷了對祖國友好的海外華人的感情。

至於“爲美國做貢獻”還是“爲美國對抗中國做貢獻”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

中國與美國之間的對抗,不是兩國人民之間的對抗,而是意識形態的對抗,簡言之,就是軍政人員的對抗。楊振寧並非軍政人員,他的研究成果公開發表於學術期刊,他所做的基礎研究不涉及中美國家戰略利益,而是造福於全人類。即使是中國這樣的所謂“美國的敵國”,也可以直接免費使用楊振寧的研究成果。

退一萬步說,即使楊振寧是軍工科學家,與其讓歐美人去做,不如讓楊振寧這樣對祖國有感情的“血濃於水”的“龍的傳人”去做。

加入美國籍,不代表就不愛國。中國人認爲,這個人是不是“自己人”,要看他是否接受我們的傳統文化,而不是看所謂的“國籍”。李小龍就是標準的美國國籍,但基本上大家都把他看成是中國人。中國人一直是一個文化概念,而不是地域概念、血統概念。

李小龍

楊振寧加入美國籍,並非是奔着所謂“榮華富貴”去的,而是爲了方便從事科學研究工作,而科學研究是爲了造福全人類,我們中國人也因此而受益。這等於是說,我們中國人不花一分錢,讓美國佬花大錢,就可以無償使用楊振寧的研究成果。楊振寧在1971年回到祖國的時候,與鄧稼先會晤,鄧稼先沒有把自己的工作進展透露給楊振寧,楊振寧卻直接把海外最熱門的量子場理論毫無保留的傳授給鄧稼先。

如何證明楊振寧不是爲了個人利益才加入美國籍呢?楊振寧最風光的時候是1957年,這一年他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被譽爲“顛覆了物理學界三四十年共識的男人”。如果在這個時候加入美國籍,他可以說是立即就能達成心願。但是他一直拖着,直到漫長的7年等待之後,才勉強地加入美國籍。如果是爲了個人利益,他爲什麼不立即加入?這說明楊振寧對祖國非常有感情,是真的戀戀不捨。

即使加入了美國籍,他也從來沒有做過對祖國任何不利的事情。恰恰相反,他竭盡所能,做了很多普通人不敢做的事情,甚至冒着被聯邦調查局調查的威脅,一直在爲祖國的科教事業和中美兩國恢復外交關係而奔走。

既然楊振寧有家國情懷,爲什麼他當初不肯回國呢?當時有具體的情況。鄧稼先之所以主動回去,是因爲他有共產主義信仰。鄧稼先在國外唸書的時候,就被海外的黨組織培養,他擁有了自己的堅定信仰。作爲有共產主義信仰的人,回國建設社會主義新國家,是順理成章的事情。而楊振寧是無黨派人士,他對一個嶄新的政權建立之後,到底會對知識分子怎麼樣對待,是心裡沒有底氣的。

要知道,楊振寧和鄧稼先,原本“成分”就不一樣。鄧稼先的岳父是許德衍,當時擔任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全國政協副主席,是妥妥的副國級高官,鄧稼先是典型的“根紅苗正”。楊振寧的岳父嘛......此外,楊振寧的岳母一家都在臺灣做“人質”,這也是讓楊振寧有所顧慮的原因。

實事求是,楊振寧還有擔心回國後不能繼續進行科研工作的因素。這是最大的因素之一。

據上海交通大學黃慶橋研究員的《楊振寧回國記》和中央文獻研究室的《大國外交風雲錄》,詳細記敘了楊振寧當年沒能回國的前因後果。

楊振寧和李政道在1957年獲得諾貝爾獎之後,作爲楊振寧的老師,物理學家張文裕被委派到瑞典,向他們轉述國家希望他們回國內工作的意願。楊振寧和李政道聽了很感動,爽快的初步表達了願意回國工作的想法。他們對張文裕說:我們還年輕,爭取在國外工作一段時間,到一定的時候再回去。但很快“反右”運動開始,50多萬知識分子和數百萬親屬受到不公正待遇,身處海外的楊振寧、李政道聽聞之後,感到憂心忡忡。當1958年張文裕再次向二人提出請求的時候,感覺這場國內的運動給二人帶來很大的思想震動。他回憶說,二人心事重重,一提及國內的情況就“情緒很差,悶悶不樂”,對回國的熱情也明顯不像去年那樣了。回國的事情就此耽誤了下來。

到了1960年,楊振寧的父母楊武之夫婦來到了歐洲,就是否回國與楊振寧進行了談話。楊振寧的母親羅孟華,她已經親歷了大陸的一系列運動,所以當着丈夫的面,堅決反對兒子回國。據楊武之的回憶,他勸楊振寧回國,是上級安排的任務,他也是希望達成任務的,但是他從內心又害怕如果真的回去了,肯定會影響兒子的科學研究。楊武之說,我的內心是尷尬的、矛盾的。

而羅孟華則絲毫不給楊武之面子,當着全家人的面對楊武之說:“你不要誤導兒子,我摸黑起來去買豆腐,站排站了三個鐘頭,還只能買到兩塊不整齊的。”說的楊武之沉默不語。

楊武之和楊振寧父子之間發生了激烈的爭論,經過一晚上的討論,楊振寧沒有被說服。楊振寧告訴父親,現在回去的話,什麼工作也開展不了,而科學家的黃金時期很短暫。楊武之則說,也許沒有那麼糟糕。楊振寧則指出,他的同學克華在國內遭遇了打擊,全家被髮配到山區。楊武之聽了只能嘆息。楊振寧對父親說,請父親大人回去講清楚,即使我留在海外,一樣可以爲祖國做點事情。

沒有完成任務的楊武之回到了中國,後來對楊振寧的弟弟們說:“你母親反對你大哥(楊振寧)二哥他們回到中國來,說回來不但得不到諾貝爾獎,而且還會受到衝擊,我心裡想你母親說的是對的,但我沒有直接說出來。”他又說:“我現在很矛盾,國內各方面有些失序,我怎能勸說楊振寧回國來呢?他回國來怎麼還能繼續做研究?”

楊振寧的二弟楊振平當時也在場,他回憶這場爭論說:“父親希望能爭取已經在物理學界成名的大哥回中國。大哥雖然非常願意替中國服務,可是覺得中國當時的情況不利於他的個人的學術進展。回去之後,科研工作很可能有停滯的現象。他才40歲,如果繼續在美國做研究,將來對中國的作用和增進中美科學界的關係恐怕會更有效果。父親對兒子的看法也覺得有些道理。因此他心理上有點矛盾。”

至於所謂的“父子絕交”,那純粹是謠言。

北京理工大學的計算機信息專家通過技術手段追查,這虛假消息來源於臺灣網站,由日裔主筆加藤撰寫。在他的筆下,虛構了楊振寧父子“斷絕關係”的謠言。一些網民很可能受到僱用,因爲當時有人忘記了更換馬甲,結果被查到很多賬號的IP地址是一樣的,被抓到了現行。

關於楊振寧與父親的關係,可以看文章《楊振寧父子感情深厚,斷絕關係純屬謠言》。在所有的人物傳記、新聞報道、私人書信、親友見證、旁人記敘中,楊振寧的父親自始至終對楊振寧的決定沒有說過一句話的怨言,而“父親沒有原諒我”是楊振寧自己的心理活動。

對於謠言,楊振寧的同事,清華大學物理系主任朱邦芬院士於2017年9月發表了一篇文章《迴歸後楊振寧先生所做的五項貢獻》,其中也有過闢謠:

他在文章《父親與我》裡寫道,“我知道,直到臨終前,對於我的放棄故國,他(指楊振寧父親)在心底裡的一角始終沒有寬恕過我”。楊振寧和他父親一直父子情深,楊武之從未對楊振寧加入美國籍說過什麼,更沒有寫過什麼,這句話只是楊振寧自己內心的感覺。我以爲只有率真、坦誠的人才會把對自己形象有損且不爲人知的內心獨白揭示出來。

楊振寧“對美國貢獻大,還是對中國貢獻大?”

這個問題很好解答:當然是對中國的貢獻大。

美國的諾貝爾物理獎得主一大堆,楊振寧只是其中的一個。中國目前僅有楊振寧一箇中國國籍的諾貝爾物理獎得主。就以稀缺性而言,楊振寧對中國更加顯得意義重大。換言之,中國更加需要楊振寧這樣世界級偉大宗師的加盟。

我打一個比方,假設楊振寧是年輕的博士生,他的科研成果即可以在清華大學發表,也可以在東南大學發表。清華大學和東南大學都可以無償的使用他的一切科研成果。現在,小楊做了院士,他如果去清華大學,清華大學的院士有好幾位。如果他去了東南大學,東南大學原本沒有院士。對於東南大學來說,楊振寧對自己學校就尤爲重要,僅憑“院士”這個招牌,就可以讓學校的地位躍升一個臺階,也更有名氣,在招生上更有吸引力,獲得巨大的好處。

也就是說,東南大學比清華大學更需要楊振寧的加盟。您說,楊振寧是不是對東南大學的意義和貢獻更大?

毛主席會見楊振寧博士

尊重鄧稼先,就一定要貶低楊振寧嗎?

有一些朋友,即使在知道楊振寧對中國的巨大貢獻後,往往也會說:“我依然討厭楊振寧,楊振寧不配比鄧稼先。”愚以爲,此言並不最恰當。

誠然,每個人都有喜愛、討厭、批判、冷眼旁觀任何一人的自由。但要看見,當你一遍一遍的重複“我討厭某某”時,其實情緒上早就帶着先入爲主的觀點,即主觀判定“某某人有問題”,既然“有問題”,那麼做再大的貢獻也不必讚賞,以至於漠視。

我舉個例子:

請試想,全球幾千萬華人絕大多數都沒有爲中國做出一絲一毫的貢獻,與他們相比,爲中國人民作出巨大貢獻的楊振寧就不能被讚許嗎?比不上聖人,就應該被踏上一腳嗎?衛青殺敵人數不如霍去病就不是民族英雄了嗎?

如果做出如此偉大事業的科學家尚且得不到國人的認可,還要被“討厭”,實際上是將幾千萬華人也包括十幾億國人一律做道德迫害,讓正在做貢獻和準備做貢獻的人,都感覺撲面而來的一股自私、冷漠、狹隘的寒流,更顯得一部分中國人思想格局之侷促,沒有大國風範。

我們最恰當的態度是,對任何願意爲中國發展添磚加瓦的朋友,都應該鼓勵、加油和讚美,而不是用所謂的“錦上添花無用論”澆滅報效祖國的熱忱。在最恰當、比較恰當、不恰當之間,我們爲什麼不能做出最利於中國國家利益,最彰顯大國風範、最體現人情味的最佳選擇呢? 至於“不應該把楊振寧和鄧稼先並列”——此言完全是惡意炒作和語術陷阱,目的是故意貶低楊振寧,絕非爲了讚美鄧稼先。

我翻閱了2004-2017年所有關於楊振寧先生的文章,包括1100多篇新聞報道和數部人物傳記,沒有任何一篇文章“把楊振寧和鄧稼先並列”,所謂“把楊振寧拔高到和鄧稼先同樣的地位”本身就是某些人無聊的虛構和幻覺。

某些人(通常他們不具有科學素養)惡意的說,“把楊振寧和鄧稼先並列,是對鄧稼先的羞辱”、“楊振寧三個字是對鄧稼先的羞辱”——這完全是帶着有色眼鏡先入爲主的主觀臆斷,先依據個人喜惡把楊振寧貶低到“惡人”的境地,然後假設、虛構出“惡人楊振寧已經與聖人鄧稼先並列了”,不見血的煽動羣衆的反感——這種混亂思維絕非正常人的思維。

實際上,楊振寧爲中國社會發展做出的傑出貢獻遠超常人,更非這些惡意貶低楊振寧者所能“望其項背”。以一個偉大人物否認另外一個偉大人物,這種卑劣伎倆值得真正的愛國者警惕。

鄧稼先的愛國標準自然很偉大,但拿鄧稼先的完美標準僅僅衡量楊振寧一個人,則有失公允。楊振寧自然不是十全十美,但他的所作所爲沒有任何突破法律和道德規則之處。如果苛責楊振寧道德不完美,試問寰宇天下、古今中外絕大多數個體,有誰可以做道德聖人?如果一個社會的主流輿論居然認爲“比不上聖人就是罪大惡極”,那麼這個社會本身就是罪大惡極。

故意拿鄧稼先貶低楊振寧的這類人,其本意並不是衷心的讚譽鄧稼先,而是拿鄧稼先做貶損楊振寧的棋子,這是對鄧稼先的極大不尊重,可以說,其行爲本身即是對鄧稼先的侮辱。

鄧稼先一生報國,他的光輝事蹟值得我們永遠銘記。他報效祖國的最終目的,就是爲了中國能夠強大起來,能夠讓人民活得更有尊嚴,生活水平可以更有保障;而借鄧稼先的名號貶低楊振寧,實際上是阻斷華人回國報效之路,繼而嚴重侵害了中國人民的利益,何嘗不是對愛國者鄧稼先的極大侮辱?!

愛國不是隻有“華山一條道”。鄧稼先的愛國是一個最偉大的標準,但不是絕對標準、唯一標準。事實證明,鄧稼先和楊振寧都爲中華民族做出了傑出貢獻,他們完全可以是毫不排斥的平行標準。

學者韓軍特意指出:“我們不能囿於“愛中國”這個小圈子、用“愛中國”這把小尺子,來衡量一位對全人類做出巨大、傑出貢獻的科學家。只站在一個國家的立場上而忽視了人類立場,那就是一種典型的、極端狹隘的“民族主義”!更何況,楊振寧先生對於中國做出的巨大貢獻,很多公衆並不瞭解。”

鄧稼先的無私奉獻也好,楊振寧的中年歸國也好,其實他們都有愛國的實際行動。鄧稼先的愛國是一個最偉大的標準,但不是絕對標準、唯一標準,鄧稼先和楊振寧都爲中華民族做出了傑出貢獻,他們完全可以是毫不排斥的平行標準——即尊重鄧稼先的至高偉大,也尊重楊振寧的傾情奉獻。宣傳鄧稼先的偉大無私,目的是爲了提供精神榜樣,而這種手段不能與其他同樣爲中國做貢獻的手段衝突,甚至干擾、阻礙國家獲得更大的利益。

一些非主流媒體和營銷號突出渲染楊振寧與鄧稼先獲得的物質報酬懸殊極大,以煽動羣衆對楊振寧的不滿,正如韓軍所說:

我也說:

《楊振寧傳》

老夫少妻從來沒有違背倫理

老夫少妻並不違背倫理。最多就是民衆不喜歡、不提倡而已。但不喜歡,只是私人對私人的看法,無論無論如何也與違背倫理不發生任何關係。

歷史上老夫少妻比比皆是,孔子的父母,甘地、孫中山、毛澤東、魯迅、葉劍英、張大千、李敖...他們的婚姻都是老夫少妻。

在自然界,雄性以年輕、健康的雌性爲配偶是本能。倫理與道德無關,其目的是分配生產資料,傳遞更優秀DNA,有利於物種的發展。比如,禁止親近婚配是爲了優生優育,而不是涉及道德因素。道德是進化的產物,並非一成不變。倫理也不是一成不變的。

古代少數民族有丈夫死了妻子改嫁小叔子或者庶子的習俗,目的是財產的分配。而在現代,一些戰亂頻頻的非洲國家,甚至俄羅斯,很多議員提倡恢復一夫多妻,目的就是繁殖人口。

所以,倫理本身就與道德無關,倫理更沒有一個永恆的標準,而是和社會發展的需要息息相關,社會變了,倫理就會變,不存在“幾千年的倫理”。

我查遍經史子集,諸子百家,二十四史,古今中外,野史俾文,以我人文歷史哲學鑽研多年的學識功力,也沒有看見哪一段文字說老夫少妻違背倫理。通過邏輯推導、常識分析,也沒有推導出老夫少妻違背倫理。又詢問二十多位人文學者、教授,也沒有一個人認爲老夫少妻違背倫理。他們一致表示“老夫少妻違背倫理,我從來沒有聽說過。”我倒是發現:中國自古以來的倫理就是男人要三妻四妾(當然現代社會不提倡這樣做)。

有人會問:老夫少妻有沒有給社會帶來不良影響?

具體問題要具體分析,自然有某些拜金女爲了富裕的生活嫁給老翁,但不能一概而論。好比企業家做慈善捐獻,很多企業家確實是爲了出名,但不是所有企業家都爲了出名,也有真心實意想爲社會做貢獻的企業家。翁帆也未必就是爲了錢嫁給楊振寧。如果爲了錢,翁帆是不是嫁給有錢的中年人更划算?楊振寧把在清華執教30年的工資都捐獻了出去,連諾貝爾獎獎金都捐獻了一部分。楊振寧和翁帆在清華住的別墅,產權屬於清華,就如同幹休所一樣,只有使用權,沒有繼承權,而這一點,翁帆在結婚之前就是知道的。

楊振寧如果足夠“精明”,他完全可以和某些人一樣,包養一個女性,外界也不會知道,自然不會損害他的名譽一絲一毫,似乎“沒有必要”光明正大的娶翁帆。但楊振寧卻不顧世俗的眼光,娶了翁帆,這不恰恰是對世俗腐朽風氣的不屑一顧嗎?

至於爲什麼翁帆要嫁給楊振寧,很簡單,翁帆的研究生論文曾打算寫《楊振寧的翻譯思想》,她本身就欽佩楊振寧的人品學識,就如同粉絲嫁給偶像,非常平常。雖然年紀差了一點,但人家你情我願。我打個比方:劉德華60歲了,假設劉德華現在是單身,一樣有18歲小姑娘願意嫁給偶像。翁帆也不是楊振寧的學生,楊振寧沒有爲了私慾去包養女性,是合法的續絃,怎麼就不可以呢?

翁帆

有人會不服氣:如果是你的女兒找個老頭,你會這樣說嗎?我實事求是的回答:如果是我遇見這個情況,我會先負責任的找女兒談十次,一五一十的告訴她,我不喜歡你們結合,然後客觀的指出結婚後的種種困難。如果女兒堅持,我就會尊重他們的私人決定。婚姻自由是最基本的人權,需要誓死捍衛,即使是父親也無權去粗暴干涉。

還有人說,翁帆嫁給楊振寧,我恨死楊振寧了,因爲楊振寧佔用了一個性資源。

光棍問題,主要是三方面造成:房價,個人能力,社會階層。老夫少妻在社會上畢竟是極少數概率,微乎其微,怎麼可能有很多女孩子效仿翁帆嫁給老年人?對社會增加光棍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如果真有拜金女想學習翁帆,一瞭解,原來楊振寧絕大多數財產都捐獻了,她們還會學習翁帆嗎?

翁帆即使不嫁楊振寧,以她的高幹家庭和高級知識分子的身份和修養,也不可能嫁給沒有能力不踏踏實實爲國家服務的人(特別是在網絡上喜歡攻擊別人,自己卻沒有爲國家做貢獻的素質低下者)。也就是說,即使翁帆沒有嫁給楊振寧,光棍也還是光棍。

至於“佔用性資源”一說就更加顯得可笑了:

在原始和文明不昌明的古代,婚姻和性交(即佔用性資源)的主要功能是繁衍後代,現代文明社會早就脫離了那種以繁殖爲目的的時期了,而是以追求思想解放,追求心靈默契爲婚姻的最高準則。如果說楊振寧娶了翁帆影響了繁衍人類是“罪過”,那麼丁克家庭直接就不要小孩,現在很多西方國家,甚至臺灣地區同性戀也合法了,這些行爲都“佔用了性資源”,而且沒有繁殖人口,是不是違背倫理?是不是“罪過”?不。文明社會的主流看法反而是尊重這些“標新立異”的做法,認爲這完全是個人的私事。如果你還說這是違背倫理,那你的思想就太out了,讓人懷疑你出生在1790年。以後科學技術發展,嬰兒都可以在生物實驗室製造出來,再拿老夫少妻說事,就太幼稚可笑,現在不是滿清時代了。

一個社會文明程度有多高,就看是不是尊重標新立異的個人行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