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寧的西南聯大往事
楊振寧先生
2013年秋,國際知名物理學家楊振寧教授曾來到春城昆明,面對衆多學子,這位令人敬仰的科學大師深情地說:“西南聯大奠定我一切成就的基礎。”
楊振寧教授爲什麼如此推崇西南聯大呢?
西南聯大舊址,位於如今雲南師範大學校園內
西南聯大是中國歷史上最神奇的學府,存在僅有八年(1937年11月1日至1946年7月31日),卻出了174名院士,人才濟濟,星光閃耀。當然楊振寧先生也是其中之一。
2000年,《自然》評選了人類過去千年以來最偉大的物理學家,只有20人上榜,楊振寧先生在這個評選中,名列第18位,並且他還是這個榜單裡唯一一個在世的物理學家,也是唯一的華人。
與他一同登上這個榜單的其他人,全部都是已作古的科學巨匠,包括牛頓、愛因斯坦、麥克斯韋、薛定諤、波爾、海森堡等等……
楊振寧先生在西南聯大呆了7年(1938-1945年),親歷了西南聯大的發展史。在西南聯大完成了本科和研究生六年學習後,楊振寧赴美攻讀物理學博士學位,西南聯大的學習爲他日後的成就打下了堅實基礎。
年輕時的楊振寧
牛校培養的學霸
1922年楊振寧生於安徽省合肥縣 。楊振寧自小聰慧,4歲時,母親開始教楊振寧認字,一年多的時間他學了3000個字。
1928年,楊振寧父親楊武之自美國學成歸來,之後赴廈門大學任教,翌年又應聘清華大學,楊振寧全家跟隨父親先到廈門又到北平。1937年七七事變後,北平局勢動盪,楊振寧隨母攜弟妹返回合肥。
而與此同時,1937年11月1日,由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私立南開大學在長沙組建成立的國立長沙臨時大學在長沙開學(這一天也成爲西南聯大校慶日)。由於長沙連遭日機轟炸,1938年2月中旬,經中華民國教育部批准,長沙臨時大學分三路西遷昆明。1938年4月,改稱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因爲父親隨西南聯大去了昆明,1938年,楊振寧與母親以及弟妹經廣州、香港、越南河內輾轉抵昆明,終於與父親團聚。
條件非常艱苦的西南聯大校舍
雖然全家團聚了,但當時物質條件非常艱苦,雖然父親楊武之是數學系主任,但全家都擠在一間小平房裡,和在北京時的條件相去甚遠。甚至時不時還有防空警報,還得擔心日機來襲。
1938年秋天,楊振寧以高二學歷參加統一招生考試,最終以第二名的成績被西南聯大錄取。他是那一屆學生中年紀最小的,只有16歲。
楊振寧剛入學時遵父命報的化學系,後改成物理系。
據他的同班同學許淵衝先生回憶,當年楊振寧雖然年齡小但是成績很好,許淵衝的英文非常好,一次考試楊振寧的英文還比他多了一分,全班第一。
注:許淵衝老先生爲中國翻譯界泰斗,2021年6月百歲高齡仙逝。
1942年,楊振寧本科畢業,緊接着繼續攻讀研究生。
1944年,楊振寧以優異成績在西南聯大碩士畢業,並獲得庚子賠款獎學金,得以赴美留學,開啓他非凡的科研生涯。
楊振寧與夫人杜致禮
西南聯大種下的情緣
在等待去美國留學的日子裡,楊振寧在西南聯合大學附屬中學教數學。
當時班上有個女學生,名叫杜致禮。楊振寧此時壓根沒想到,這個女學生日後竟然會成爲自己的伴侶,攜手走過半個世紀。
杜致禮出生名門,其父是國民黨高級將領杜聿明,母親是書香世家的大家閨秀。杜致禮是家中長女,喜愛文學和音樂。
1945年楊振寧進入美國芝加哥大學物理系,攻讀博士學位。
就在楊振寧埋頭苦讀時,他不知道的是,1947年年僅18歲的杜致禮也獨自一人來到了美國求學。
也許是冥冥之中的緣分吧!1949年聖誕節前夕,楊振寧與杜致禮在普林斯頓唯一的一家中國餐館中偶遇,他鄉遇故友,兩人相談甚歡。此時的杜致禮已經是一個亭亭玉立的大姑娘,也沒有了師生關係的束縛,兩人心中都情愫漸生。
最終,有情人終成眷屬,兩人於1950年在紐約結婚。
此後兩人一直恩愛相守,直到2003年杜致禮因病去世。
楊振寧與鄧稼先
千里共同途的友誼
在北京生活時,楊振寧就讀於北京崇德中學,當時他的同學裡有一個名叫鄧稼先,兩人關係甚好。
在1941年夏,鄧稼先也考取了西南聯大,現在楊振寧成了鄧稼先的學長了。在學校,兩人又經常在一起切磋學業、交流心得。鄧稼先曾對其姐說,振寧兄是我的課外老師。
1945年8月,抗日戰爭勝利,不久,楊振寧進入美國芝加哥大學物理系攻讀博士學位。次年,鄧稼先也考取了留美研究生。鄧稼先還徵求了楊振寧的意見,後來鄧稼先順利進入美國普渡大學就讀物理系。
1950年8月,鄧稼先歷經艱難險阻回到新中國,從那以後,鄧稼先便和在美國的楊振寧天各一方,長時間失去了聯繫。
1971年對楊振寧來說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這一年楊振寧首次回到新中國,此時他的身份是國際著名科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了。
到達上海之後,他寫了一份要見的親友名單,其中第一個就是鄧稼先。
而此時的鄧稼先雖然爲國家作出了巨大貢獻,處境卻岌岌可危。
鄧稼先夫人許鹿希回憶,“四人幫”有個計劃,要把搞核武器的人打掉。因爲不能在北京搞,他們就把鄧稼先調到青海的“221基地”去,組織了一批士兵和工人去鬥他,理由是有兩次核試驗沒有達到預期效果,抓住科學測試的失誤上綱上線,目的就是要把負責人鄧稼先搞掉。
就在這危急的時刻,楊振寧要見他。周恩來下令鄧稼先火速回京,僥倖逃過一劫。
許鹿希感嘆道:“我對這件事情總覺得冥冥之中上天有個安排,讓楊振寧來救鄧稼先一命!其實,無意之中他還救了一大批中國搞核武器的人。這樣的巧合真不能用語言來描述,簡直太絕妙了!我至今想不出該怎麼表達,我爲此非常感激他!”
楊振寧回國前一天,收到鄧稼先的一封信,信末鄧稼先寫了一句:“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同途。”當時楊振寧對這句話並不是十分理解。
1986年7月,鄧稼先去世,而楊振寧一直在爲中國的科研事業和人才培養奔忙。
在剛剛過去的在清華大學舉行的《楊振寧先生學術思想研討會——賀楊先生百歲華誕》上,楊振寧先生回憶起五十年前故友信中的期望,楊振寧先生說:“我可以跟鄧稼先說:稼先,我懂你‘共同途’的意思,我可以很自信地跟你說,我這以後五十年是符合你‘共同途’的囑望,我相信你也會滿意的。”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