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記者被阻撓:一個新階段

​看 了那兩段視頻,記者還是很不錯的。尤其是被架走那個女記者,一邊說:“我們三個記者,被他們……”

並沒有真正的危險。當地工作人員還是很客氣的。他們可能不認識CMG,但是記者的話筒上仍然有CCTV的字樣,他們應該能夠辨識。視頻中,當地人員反覆解釋,“這裡不安全……”也算是小心翼翼,頗有禮貌。

記者表現中規中矩,主持人中斷了連線,還囑咐一句“注意安全”,好像記者是在加沙似的,實際上,那只是河北的一個小地方。

很難說這就是真正的採訪。中國記協發了聲明力挺,但是聲明其實只是說了記者可以記錄現場,報道救援情況——根本沒提可能存在的“監督”和追問。

人們對這次事件感到震驚,其實並不是因爲“記者採訪被阻撓”,而是“就連央視”也有了這樣的遭遇。

這是一個新階段:一方面,是央視這種有權力色彩的機構,也被阻撓了;另一方面,記者的初衷,也不是去做調查後監督,只是“連線”和直播,仍然被限制了。

在這樣的突發新聞中,一般媒體很難靠近現場了。過去幾年,有過好幾次記者被抓小黑屋、搜身甚至被打的事情,沒有引起太大波瀾。地方媒體如果要把委屈講出來,在網上還會引來網暴,而不是同情——你們南方系……活該。

這次央視記者被阻撓,仍然有不少人叫好,稱這是“爲了你們的安全考慮”。新的“受衆”已經崛起,他們數量龐大,思維模式,l和權力完全一致。

對媒體來說,這是最悲哀的局面,你以爲去報道真相是爲了公衆,但是公衆卻把你看成是敵對勢力。

大部分媒體都是非常自覺的,放棄了對這種現場的接近,因爲指令比記者跑得更快。在這種局面下,央視等“權威媒體”接管現場。

這是“新的現場”,通常是“權威的”“主流的”,沒有多少雜音,也沒有太多揭發。

這就是當下突發事件的信息呈現常態。大家可以回憶一下,那些山體滑坡、火災、體育場坍塌,都沒能留下“立體”和有深度的記憶,而只是一個個容易忘記的瞬間。有時候,人們連一場火災到底死多少人都不清楚,而在十幾年前,媒體可能會到太平間去數遺體。

和這一過程相適應的,是各地“發佈會”的變化。通常,這樣的發佈會會選擇在夜間進行,因爲這樣既完成了公開的任務(有相關規定必須公開),又最大程度地避免被看到;發佈會不會安排提問,只是主持人和相關部門上來念一下通稿;通常會進行直播,但是不會開放評論。

這些被念出來的通稿,大部分內容都是表彰,如果不認真辨別,甚至看不出是對事故的描述。大部分句子,既沒有主語(應該承擔起責任的人),也沒有賓語(需要改進和反思的對象),而是各種形容詞和動詞,顯示出一種抽象的忙碌。

一個正面的新世界已經誕生。只是偶爾會出現一個裂縫,央視記者被阻撓,就是一個小小的裂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