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上雲覆蓋率達86% 運營商“三朵雲”增速放緩

本報記者 譚倫 北京報道

隨着年中業績陸續公佈,國內三大通信運營商的半年表現全部出爐。

整體營收與淨利潤上,三家均繼續保持增長,且營收幅度相近約爲3%,而在利潤增長幅度方面,其中中國聯通以高達11.3%的增長率領跑,並連續八年實現雙位數增長。

具體來看,中國移動營收5467億元,同比增長3%;淨利潤802億元,同比增長5.3%,預期全年營收再破萬億元。中國電信營收2660億元,同比增長2.8%;淨利潤218億元,同比增長8.2%。中國聯通營收1973億元,同比增長2.9%;淨利潤138億元,同比增長11.3%。

而在具體業務上,此前高速增長的雲業務和最新的AI收入受到關注。業績顯示,上半年,天翼雲收入552億元,同比增長20.4%,佔服務收入比升至22.4%,仍舊在三大運營商雲市場保持榜首,移動雲收入達到504億元,同比增長19.3%,其中IaaS+PaaS收入份額穩居業界前五,聯通雲收入實現317億元,同比增長24.3%。

此外,《中國經營報》記者注意到,在涵蓋AI的數字化創新業務方面,三家增速均超過總營收增速,營收佔比進一步提升。其中,中國移動表現最爲突出,數字化業務收入達1471億元,同比增長11%,佔主營業務收入比達到31.7%,較上年同期上升2.4%。

“三朵雲”增速突降

雖然平均增速企穩在20%左右,但過去三年一直在狂飆突進的運營商“三朵雲”顯然增速下降不少。根據已公佈財報,2023年,天翼雲、移動雲、聯通雲三家的增速還分別爲67.9%、65.6%、41.6%。工信部發布的《2024年1—4月份通信業經濟運行情況》則顯示,雲計算業務收入同比增長只有16%,這也在年中財報前預告了其增速的下滑。

對於增速突降的原因,電信分析師付亮向記者表示並不意外。“隨着過去幾年高速的增長,目前運營商雲積累的規模基數已經很大,在這樣的基礎上要實現去年同樣的增速較爲困難。”付亮表示,如果單以市場份額的絕對值來看,可能今年並未低於去年太多。

同時,楊光認爲,經濟週期和環境也對運營商雲業務產生了一定影響。“由於運營商雲的客戶主力還是在政企市場,因此,政企IT支出受宏觀經濟環境的影響不可忽略。”楊光指出,運營商本身雲業務的增長可探空間,也隨市場潛力的充分挖掘在接近高點。

中國信通院雲計算與大數據研究所云計算部副主任蘇越近日透露,雲計算作爲推動數字化轉型的關鍵技術,已成爲央國企發展的新引擎。國資委數據顯示,當前中央企業上雲覆蓋率達到了86%。其中,市場方面,央國企上雲市場呈現集中度高、覆蓋面廣的特點。據本次調研數據,國內頭部雲服務商與運營商佔據近80%的市場份額。

楊光認爲,央國企是運營商雲的主力客戶,而在央國企外的市場,競爭也框定在包括阿里、騰訊、華爲、三大運營商在內的六大玩家中。“整體來看,國內公有云市場的競爭其實已經進入較爲激烈的狀態,這一點從此前的降價就能看出來。”楊光表示。

今年2月,阿里雲曾宣佈核心產品價格全線下調,其100多款產品、500多個產品規格的官網價格平均降低20%,最高降幅55%,涉及計算、存儲、數據庫等,隨後引發一些頭部雲廠商跟進。而在全球,AWS、Azure和谷歌雲等巨頭也都曾多次啓動降價來爭奪市場。

不過,隨着經濟環境復甦,楊光認爲,這一趨勢會相對好轉,但運營商雲可能仍需要面對此後增長放緩的常態。而在運營商方面,中國移動副總經理孫迎新也表示了樂觀。在他看來,移動雲整個增長態勢沒有變,根據發展階段和內外部形勢的變化,移動雲正在不斷調整能力和結構,從規模型增長向效益型增長轉變。

AI分兩路推進

增速雖然面臨挑戰,但云業務的開拓無疑爲運營商打開了新的思路。蘇越透露,上雲過程中,AI技術的應用爲央國企帶來了智能化、自動化新機遇,當前至少有超過40%的央國企正在積極佈局AI與人工智能應用。

作爲向新型科技服務企業轉型的重要方式,AI也是運營商去年以來強調的創新業務之一。雖然尚未單列收入數據,但其涵蓋在運營商的數字化業務中。其中,中國移動數字化業務收入達到1471億元,同比增長11%,佔主營業務收入比達到31.7%,較上年同期提升2.4%;中國電信產業數字化收入達到737億元,同比增長7.2%,佔服務收入比達到30%。

記者梳理髮現,在目前的AI探索中,運營商的路徑主要分成兩條:一是以大模型爲主的業務生態,二是以智算中心爲主的基礎設施佈局。“大模型主要針對行業市場應用的佈局,而智算是與雲一起,作爲底層基礎設施,爲雲網一體的戰略服務。”楊光表示,二者是目前運營商進軍AI的兩大方向。

據財報公告,截至目前,在大模型方面,中國移動佈局了40個細分領域的高性能行業大模型,上半年發佈了17個自研九天行業大模型,政務、物聯水利、社會綜治等多款行業大模型實現應用落地;中國電信已有32個行業大模型、服務客戶超過7600家;中國聯通在近期正式推出元景大模型2.0版本,形成35個行業大模型和100多個標杆應用。

在付亮看來,目前全行業對大模型尚處在探索階段,明確的商用模式還未出現,且不同運營商在AI業務收入上的統計口徑上存在差異,因此很難評斷誰目前做得更好,但針對行業市場進行開拓的思路是類似的,就跟此前通過5G賦能行業一樣,要先從行業客戶身上找尋價值,而消費領域的挖掘則可能在遠期。

智算方面,中國移動目前通用算力規模達8.2 EFLOPS,智能算力規模達19.6 EFLOPS,投產京津冀等區域首批13個智算中心節點;中國電信的“息壤”一體化智算服務能力已接入39家算力合作伙伴各類智能算力合計22EFLOPS,其中上半年智能算力增加了11EFLOPS,中國聯通全網智算算力達到10EFLOPS,並打造了新一代網絡——算力智聯網AINet。

與網絡一樣,大模型和智算基礎設施的投入直接大幅增加了運營商的資本開支。以中國電信爲例,其此次公開的半年資本開支甚至同比增長了13.5%。對此,中國電信董事長柯瑞文表示,雖然大模型短期不會有太多的直接商業變現,但領先的人工智能企業如果沒有大模型研發和自己的萬卡集羣將非常被動。

對此,瑞達恆研究院資深分析師王清霖向記者表示,在國家主推高質量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背景下,作爲國內央企排頭兵的運營商承擔算力基礎設施的投入是主責之一,但從回報本身來看,AI目前的商業前景也是誘人的,運營商作爲科技領域的龍頭服務商,融入這一大潮也是必然趨勢。

從5G邁向5G-A

雲與AI兩大創新業務的登場,以及5G建設高峰的過去,讓五年來運營商主導的5G網絡建設顯得暗淡不少。但隨着5G-A投入持續,運營商最核心的移動網絡業務仍是外界關注的重點。

在最新財報中,三大運營商都公佈了最新5G建設數據。2024年上半年中國移動累計開通5G基站超229萬個,其中與中國廣電共建共享的700MHz 5G基站70.5萬個;中國電信5G基站總規模超131萬個,新增共建共享5G中高頻基站超10萬個,5G網絡實現全國鄉鎮及以上區域深度覆蓋率提升7.4%;中國聯通5G中頻基站超過131萬個,低頻基站達到78萬個。

“從數據上看,三家的5G部署都已經進入深度覆蓋階段,也就是階段性補充,這與此前三大運營商集體表示將陸續削減5G開支是對應上的。”楊光表示,雖然5G-A的出現對5G市場會重新有一波拉動,但運營商的主要方向目前還是會聚焦在創新領域。

記者注意到,目前,中國移動宣佈已在國內超280座城市推進5G-A商用部署,年內將擴展至超300座城市;中國電信方面表示持續加強5G-A戰略佈局,全面推進5G-A能力升級,協同完成Redcap、載波聚合超百城規模部署;中國聯通則已在超百個城市實現RedCap、載波聚合等5G-A關鍵技術的商用部署,同時也在加強前瞻性信息技術研究,併發布了5G輕量化商用模組。

“整體來看,市場對目前5G的關注點還是落子在用戶新增數據上。”付亮表示,三家目前統計口徑仍舊不同。根據運營商最新公佈的7月運營數據,目前中國移動5G網絡客戶數約爲5.28億戶,中國電信爲3.4億戶,中國聯通5G套餐用戶累計爲2.79億戶。

但在新增數據上,中國移動5G網絡用戶今年7月淨增1374萬戶,前7個月累計淨增6315萬戶;中國電信5G套餐7月淨增312萬戶,前7個月累計淨增2109萬戶;中國聯通5G套餐7月淨增288萬戶,前7個月累計淨增1934萬戶。

付亮表示,所謂5G下半場,還是將目光從5G建設轉向5G用戶市場的過程。“目前來看,在5G應用還聚焦於行業階段的當下,5G消費市場還是會沉寂一段時間。”他指出,這是運營商在投資5G-A過程中會面臨的同樣問題。

(編輯:張靖超 審覈:李正豪 校對:顏京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