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流改變影響東臺灣防衛? 張競:沒那麼簡單

潛艦作戰是會受洋流影響,但也不用誇大它的效應。(圖/美國海軍)

前幾日,《南華早報》(SCMP)發表一篇臺灣東海岸的防衛局勢專文,提到流經東部的洋流出現溫度變化,可能對潛艦的活動帶來影響,該文還擴大討論層面,談及要是兩岸開戰,臺灣東部可能是登陸攻防戰地點。對此,中華戰略學會研究張競博士則認爲「軍事作戰環境問題複雜,不是三言兩語說得清楚」。

張競一一分析《南華早報》的特稿,比如新加坡學者許瑞麟(Collin Koh)稱「中共海軍潛艇學院花了十幾年的時間,研究黑潮對潛艦作戰行動的影響...在兩岸爆發衝突時,潛艦將扮演封鎖臺灣的角色。」

對此,張競大略同意此說,並指出中共開始建立潛艦部隊時,也同步進行水文資料蒐集與研析,其實研究範圍也不止限於親潮與黑潮,也不只軍方在研究,而是整個大陸海洋研究學術團隊都有參與。

整個中國大陸對於海洋環境科學研究涵蓋領域,涉及其中包括漁業撈捕與養殖之生物資源經營,再加上非生物資源上探油與礦物採集,此外亦與氣候氣象觀測、海象預報河海工程、航標設置以及其他人類海洋活動密切相關。

所以水文環境對於海軍作戰所產生影響之研究項目,並不會僅由潛艦學院關起門來閉門造車,而且其所進行過之長遠期程,亦將遠超乎外界想像。同時這些海洋環境研究,在各個不同科學研究單位之間都會資訊共享,相互切磋與交換研究成果

「吾人觀察中國大陸這些科學活動時,視野必須擴大,才能夠理解掌握整個面向。 」

然而,SCMP文章提到的「大陸若發動攻臺戰爭,東海岸將成爲重點戰場」),就有些問題了。大家可以仔細思考東部海運活動狀況,以及重要戰略物資(包括天然氣、原油以及燃煤,與大宗物資食糧穀物等),其運量可以與西部港口相比嗎?顯然不行,既然如此,誇大東部航運的地位就顯然失真。

雖然東部海域寛闊水深,平均深度1000公尺,潛艦在此巡遊確實很有利,但須知潛艦作戰是跟着航運目標軌跡進行兵力部署,而不是專挑軟柿子吃,僅是潛艦活動的有利海域,但卻沒有航運活動,那就等於是傻傻地守株待兔,卻遇不到兔子來撞樹的浪費時間

所以「問題不在於水深,而是在於有沒有目標!」,要是解放軍潛艦部隊花費九牛二虎之地,到達東部海域完成兵力部署,卻傻傻地等不到目標,這纔是鬧出大笑話呢!

另一個常見的迷思是,對東部基地的想象,該文提到「1970年起,國民黨政府開始將關鍵基地移到容易防守的東部。」

張競則表示,就臺灣整體防衛態勢來說,其實並無將大量關鍵基地(key bases)東遷的情況,至少就目前東部與西部兵力配比來看,顯然仍然是以西部爲主力。誠然在東部確實有認真建設海空軍基地,但此舉與「西岸水淺,容易受到破壞」,不出其中因果關係

更明顯的錯誤則出在東部是登陸戰地點,文章提到「因爲東部水深足夠,是共軍會選擇的登陸戰的地點。」

張競則對此說法完全不同意「我建議講這句話的軍事專家,好好去查閱戰史,兩棲作戰是根據後續陸上作戰需求來挑灘頭,避免必須當面攻堅,儘量是在天時(亦就是氣象)與地利條件有利,再加上登陸目標區灘頭防禦薄弱,趁虛而入站穩腳步,然後再繼續突穿敵方防線擴大戰果。」

「水深從來不是登陸地點選擇的考量,這些兩棲兵力艦艇臺灣海峽開來開去,以075登陸艦爲例,從艦艇尾部閘門換乘陸戰隊兩棲輸具不成問題,或者直接由甲板起飛各種旋翼機兵力,那就更不受水深影響。」

最後必須提醒,洋流與潮汐對於潛艦運動產生限制,或是干擾魚雷性能,都要與水深以及水域寬度密切相關。在開闊大洋水域,洋流與潮汐效應會被稀釋,但狹窄水道,水深若是有限,再加上急速流向又不穩定之洋流,那可就是要人老命

張競最後強調,軍事作戰的變數很多,只憑少數的幾項:洋流改變、海岸水深,就來擴張解讀東部的戰略環境,會出現偏差。只是「現在是個淺碟思想時代,讀者懶得聽認真詳細之說明,只要重鹹重辣危言聳聽,纔是目前的媒體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