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利偉文章入語文教科書,背後那些不爲人知的秘密

01

2003年10月15日早上06:00,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的一枚火箭已經加註了430噸 水 洗煤 高能氫氧燃料,引弓待發。

這巨型炸彈的上方50米處,有一個平臺。現在上面只剩了4個人:楊利偉,一個教員、一個工程師、一個醫生。

火箭的頂端是神舟五號飛船。楊利偉即將進入飛船座艙,開始中國第一次載人航天飛行任務。

他們站在50米高的空中,等待着最後時刻的來臨。——按照程序,要再等15分鐘才能進入。

幾個人沉默無語,都沒話說。

不久前,楊利偉的父母妻兒、同事們、航天城的男女老少都來給他壯行。四處是鮮花、鼓樂、歡呼聲。

父母問他冷不冷,之後還想說些其他的,卻沒有再開口。兒子拉着他手,讓他早點回來一起打遊戲。

前一晚,他拿起鬧鐘,對妻子說:

平時都是我調錶。我走了你也不會調。我教教你吧。

說得很隨意,其實是想了很久才說的。

妻子聽出了言外之意,一把搶過鬧鐘:

不,我等你回來給我調。

所有人,都繞開了最敏感的那個話題:

生死。

對他們要乾的這回事來說,2003年是非常不吉利的一年。

巴西火箭爆炸,21人喪生;俄羅斯飛船着陸時發生故障,偏離預定地點400公里;美國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爆炸,7人遇難,——上面還搭載了來自6個國家的實驗項目,包括中國學生設計的“蠶在太空吐絲結繭”實驗。

現在,楊利偉站在高空,等待15分鐘後進入飛船的指令。

氣氛凝滯了,耳邊只有寒冷的風聲。平靜、精確到分秒的流程背後,是緊繃的神經。他第一次覺得15分鐘這麼長、這麼難熬。

負責關閉艙門的工程師決定打破沉默。

他想講一個笑話,幫楊利偉放鬆心情。他問:

你知不知道,當年給人類第一個宇航員加加林關艙門的那個蘇聯工程師如今在幹什麼?現在是俄羅斯航天博物館的館長。

四個人沒一個笑的。

6點15分,指揮中心的命令終於來了:宇航員進艙。之後,工程師從外面鎖上了艙門,對楊利偉說:利偉,明天見!

東北人楊利偉說:

館長,明天見!

他們都笑了。

之後,順利點火,火箭升空了。

飛到30多公里高度的時候,火箭、飛船發生了劇烈的抖動。

抖動導致人體的共振,五臟六腑都非常難受。這個痛苦的過程持續了26秒。但,錄像機傳回的畫面是靜止的、定格的,大家以爲楊利偉出事了。

直到整流罩打開之後,強烈刺眼的陽光突然照進來,他忍不住眨了眨眼睛。監測人員看到他動了,大喊:

他還活着!

指揮中心沸騰了。有幾個白髮蒼蒼的老專家摟在一起,淚流滿面。

火箭的故鄉——中國,擁有了獨立把人類送上太空的能力。

返回地球18年之後,楊利偉寫的一篇回憶文字入選了初中語文課本,名叫《太空一日》。

今天,我們選取中、美、俄三國的各一位宇航員爲樣本,來爲你解密這羣用萬里挑一都不足一形容的人。

宇航員的真實生活,到底是什麼樣子?

他們要經過怎樣的選拔和培訓,彼此之間有什麼樣的競爭與情誼,要承受多大的身體和精神壓力?

以及,到底隱藏着多少常人不知道的秘密?

有些可能跟你想的完全不一樣,有些可能超出你的心理承受能力。

02

楊利偉小時候有恐高症,他連4米高的棚子都不敢爬上去。

父母爲了鍛鍊他的膽量,帶他爬山、游泳、爬樹。後來,他徒手能爬上30米高的松樹。這個天生膽子不大的人,後來卻多次選擇了最危險的選項。

高中時,他通過了空軍招飛體檢和考試,成長爲戰鬥機飛行員。33歲那年,空軍選拔宇航員,從全軍符合條件的1500個飛行員中篩選出14個人,成立了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

這14位中國第一批宇航員,就此開始了嚴酷的培訓。

其中一門至關重要的知識是:

星座。

怎麼上天還要學星座?

是因爲,宇航員同樣需要研究上升、下降嗎?

非也。非也。

學習天文知識,對宇航員來說是十分必要的。因爲飛船一旦出現故障,宇航員必須用肉眼識天象,通過星星的位置判斷自己的方位。

後來,這批宇航員都養成了一個習慣:將星座和每個人聯繫起來。

一說誰是什麼星座的,他們那心裡就會立即反應過來是哪個月份、這個星座的位置在天空哪一塊……

你只能從12個星座裡選,而他們能掌握88個。聖鬥士都集全了。

他們要在5年內,學整整58門課程。涉及多個學科和技術,比如空氣動力學、微積分、天文、氣象、電子電工、自動化控制、火箭和燃料等知識、科技英語、解剖、跳傘、野外生存……

楊利偉的起點,只是空軍軍校裡的大專文化水平。同一批學員中,不乏學歷高的、年輕的甚至雙學士。但是最終,他的5年總評成績是第1名。

後來,他回憶多年熬夜學習、艱苦訓練的經歷,說了這麼一句話:

我們用了五年多的時間,等於重上了一次大學,而且就其深度、廣度和強度來說,比世界上任何一所大學都有過之而無不及。

楊利偉到底是中國人,說話還是比較謙虛的。

他的一個美國同行就沒這麼謙虛了——斯科特.凱利,他在太空中連續呆了340天,長高了5釐米。儘管那已經是2015年,他50多歲的時候。

凱利說:

從宇航員候選人變成真正的宇航員,是一種與獲得博士學位類似的教育。

除了地質、氣象、物理、海洋……那些課程以外,美國宇航員需要了解航天飛機的情況,學習航天飛機作爲一個整體是如何運作的。

航天飛機的複雜性超出一般人的想像力極限。駕駛艙裡有超過2000個開關和斷路器,100萬個零件,無數的操作方法。宇航員必須知道每一個開關的使用方法和運行原理,甚至如何修理它們。

如果你以爲宇航員是理工男,那你就錯了。

在進入太空之前,凱利和同伴們還去過NASA(美國國家航天局)下屬的不同中心,詳細瞭解這些地方發生了什麼,以及NASA的所有項目是如何協同工作的,甚至還要了解一些與航天飛機八竿子打不着的項目。

因爲,每一個宇航員都將被看做美國航天事業的形象大使、新聞發言人,要具備對公衆談論一切航天工作、航天知識的能力。

我想,如果哪一天外星人來跟人類建交,直接把這些宇航員推出去就行了。

美國是怎麼選拔宇航員的呢?往粗了說,也跟中國一樣,是從戰鬥機飛行員裡選拔的。凱利也不例外,他是美國海軍的一名飛行員。

但往細了講,候選人必須忍受種種不堪的挑選與考驗,甚至羞辱。

選拔過程中有各種心理測試,有些測試是沒有正確答案的;你如果答出了所有考官想要的答案,可能也不會錄取你。

還有一項叫直腸乙狀結腸鏡檢查,醫生往他的直腸裡充氣,以便檢查得更清楚。還要求他就這樣帶着這些氣體去參觀航天中心。

而且他不知道,後面是不是有人在跟蹤:

如何處理這種不適和尷尬,是不是也是測試的一部分?

03

除了戰勝自己、戰勝學習和訓練任務,宇航員之間自然存在激烈的競爭。

競爭到了什麼程度呢?

我們可以從世界上第一次載人飛船發射任務,略知一二。

當時蘇聯有2個人選。一個就是我們熟悉的加加林,另一個叫季托夫。加加林是首選,季托夫是 備胎 備份。

二人既是戰友,又是競爭對手。

季托夫(左)和加加林(右)

飛船發射之前的幾天就宣佈了這個決定。但是,一直到最後發射前一秒鐘,季托夫都跟加加林接受同樣的訓練和指令、同步行動。

在發射前的那一夜,這兩個人都沒睡,而且躺在牀上根本沒動。

因爲,牀上有傳感器,會監測他們的一切動作。如果被監測到睡覺時翻了個身、或者出現任何哪怕很小的跡象,就可能被認爲心理素質不穩定,導致自己被棄用。

一直到發射臺下,季托夫都穿着航天服,仰脖兒望着火箭。

如果加加林最後一秒鐘突發心肌梗塞了不能飛,季托夫就會立即替補、取代他,成爲第一個進入太空的人類,永載史冊。

遺憾的是,加加林沒有出任何問題。

火箭點火。

求季托夫那一瞬間的心理陰影面積。

宇航員是精英中的精英,他們的待遇自然也是一般人享受不到的。

加加林首飛成功,轟動世界,成爲了蘇聯的形象代言人。

他被授予蘇聯英雄的稱號,這是蘇聯的最高榮譽;還得到了一輛伏爾加-21型轎車和一個司機。還給他安排了蘇聯特色的療養,在黑海之濱的克里米亞度過了一段耽於玩樂的時間。

這畢竟是幾十年前的事情了。而且以毛熊國大大咧咧的勁兒,能想出來的待遇也很有限。

等到楊利偉被選進宇航員大隊,他的戰友們想到的也是這些待遇。

他們直接撲上來,把他的財產都分了。

楊利偉原先的部隊在四川。這下他要全家搬到北京了,老戰友們認爲,你這次當上了宇航員,待遇肯定特別好,這些東西都會分的,你還帶走幹嘛?

連他的領導都半開玩笑地說:

當了航天員,工資一萬多,住的師職房,每人配輛車……

於是,他家的電視機、牀、傢俱、自行車、鍋……都被老戰友們順走了。家裡有一套2萬塊錢的音響也被拿走了,給了他2千塊錢。

他去航天城報到之後,發現其他幾個宇航員也有類似的遭遇。

結果呢?宇航員工資其實還不如飛行員。因爲不飛了,沒有飛行津貼這一項收入了。工資還是按級別和軍銜走,只加了幾百塊補貼。

也沒有給他們每個人配車。因爲,可能也沒有這個必要——每個宇航員週一到週五,必須離開家人,住到一棟由軍人嚴密警戒的公寓裡。

平時還有一連串紀律:不準在外就餐;節假日不準私自外出;不準與不明身份的人接觸;不準暴露自己的身份;不準抽菸喝酒……

但是,他們吃的倒是格外的好。

楊利偉真是一個有心的人。他在回憶錄裡,詳細記錄了其中三天的食譜:

週一,早餐:蓮藕瘦肉枸杞粥,金槍魚、醬雞胗、蔥花脆豆腐、西芹花生、糖醋大蒜、辣白菜……

午餐:紅燒大黃魚、小炒牛肉、海帶燉排骨;韭黃炒臘肉、海米冬瓜;砂鍋娃娃菜、銀耳雞蛋湯……

晚餐:水煮泥鰍、紅燒雞塊、醬炒肉絲;腰果蝦球、香芹炒肉;蒜茸木耳菜、百合蓮子湯……

週二,早餐:二米粥;麻辣肉皮、醬鴨脖、辣炒綠豆芽、三色杏仁、紅油豆腐絲、素炒藕片……

午餐:薑汁大閘蟹、蔥爆羊肉、辣子雞肝;木須肉、松仁玉米;辣炒萵筍;酸菜豆腐湯……

晚餐:清蒸武昌魚、蝦仁炒雞蛋、紅燒咕嚕肉;草菇燒肉片、肉末豆乾炒青蒜;酸辣圓白菜;三鮮湯……

週三,早餐:醪糟雞蛋湯;陳皮牛肉、哈爾濱紅腸、三色腐皮絲、美極瓜條、素炒圓白菜、青椒土豆絲……

午餐:鍋子墨魚仔、花江狗肉、啤酒鴨;銀耳炒肉絲、青椒鱔段;小炒奶白菜;胡蘿蔔湯……

晚餐:家常海蔘、辣子雞、薑汁刀肉;榨菜炒肉丁、香辣豆角香乾;炒油麥菜;菠菜丸子湯……

宇航員們探親、療養、外出訓練,都要專車接送,專人護送,嚴格警衛。

他們的居住地周圍有電視監視器,有流動哨,出門有專人護送;集體外出必須坐火車,而且還不能坐同一列火車、同一輛汽車,生怕出事。

2003年楊利偉飛天之後回到家鄉——遼寧綏中縣探親,連在家裡住一住都不允許。因爲按照規定,這就需要在他父母家住的居民樓層層把守,嚴禁旁人隨意出入,24小時調警力監控。既擾民,又不現實。

最後他住到了賓館裡。

同一年,楊利偉接受央視王志的採訪。因爲當時還在防控非典,就拿幾個大電風扇對着王志吹,讓楊利偉處於風的上游,以防萬一。

凱利這一撥美國宇航員上天時,因爲美國的航天飛機已經退役,他們乘坐的是俄羅斯的飛船。他們住過俄羅斯的航天員公寓,由此體驗到了一種難忘的待遇:

俄式桑拿。

具體做法是先在桑拿房裡待一會兒,拿着樺樹枝互相抽打身體。然後突然跳進冷水池,再喝一杯精釀啤酒。

起初,凱利感到有點吃驚。但是親身體驗之後,一下子就喜歡上了,

俄式桑拿,如今在中國的海南島也越來越成爲一種時尚。

我想,將來美國宇航員再上天,如果是從中國海南的文昌發射中心乘坐飛船的話,也能享受到這種待遇。

同時還能在門口看到一塊指示牌,上寫:

往裡走,裡頭老寬敞了。

04

你知道,世界上的宇航員有多迷信嗎?

說一個你都不敢相信的事。

在乘坐擺渡車去火箭發射臺時,全世界的宇航員有一個不成文的規矩:

男宇航員對着擺渡車的右後輪胎,撒一泡尿。女宇航員們提前裝好一瓶自己的尿液或者一瓶礦泉水,灑到輪胎上。

因爲,當年加加林去發射臺的途中,可能是過度緊張導致,突然內急。

但是,當時的宇航服沒有收集尿液的功能——原計劃也只要他在天上待2小時。他就下車對着車輪胎嘩嘩譁了一下。

這個不文雅的動作,現在成了全世界的宇航員遵循的儀式。

爲什麼這些人類最先進科技打造出來的人,會堅持一個迷信的儀式?

這也恰恰是大家的淳樸希望:

希望像前輩加加林一樣,順利飛行、活着回來。

任何一次宇航發射,都不敢說有百分之百的成功把握。哪個國家都一樣。

楊利偉上天的2003年,凱利眼睜睜地看着他駕駛過的美國“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爆炸,7名最優秀的同事遇難,當場落淚。之後,他還要親自去搜索殘骸。

而那次事故的原因,僅僅是一塊1.5斤重的隔熱泡沫不慎脫落,砸到了機翼,形成裂縫。

管理人員、技術團隊說不礙事。結果,航天飛機返回地球的高速飛行期間,超高溫氣體從裂縫進入機體,巨大的衝擊力造成航天飛機解體。

之前有一次,“挑戰者”號航天飛機爆炸,是因爲一個小小的橡膠墊圈。工程師擔心它在寒冷天氣中的性能,但是這個擔憂被忽視了。結果導致7人遇難。

凱利在空間站剛工作沒多久,有一顆報廢的俄羅斯衛星就呼嘯而來,它跟空間站的相對時速是35000英里。

兩個相對時速35000英里的大型物體相撞,所激發的能量幾乎與核彈相似。這件事如果真的發生了,那麼凱利和他的同事們將在一毫秒之內,變成100億萬個原子四處飛散。

人類對太空的瞭解是非常膚淺的。任何一個進入太空的宇航員,都是英雄,也是科學實驗的小白鼠。

在太空呆了340天的凱利終於回到地面後,他穿着飛行服,直接跳進了游泳池。

這只是個開端。更壞的事情接踵而來。

他的大腦前庭系統要努力適應地球的重力,在不停的摔跤中讓身體再次適應走路;渾身疼痛,所有關節和肌肉都在與重力的壓力對抗;雙腿腫得可怕,腳踝一按就像水球一樣被擠扁;身體上凡是跟牀接觸的地方都佈滿了奇怪的皮疹……

作爲第一個飛天的中國人,楊利偉身上的實驗性質更突出。飛天以後,他一年之內被科研人員問了幾百個問題。

載着他和神舟五號的火箭上升到三四十公里的高度時,開始急劇抖動,產生了共振。他感到自己的五臟六腑都要被震碎了,極其痛苦。

這在之前的實驗中是沒有出現過的現象,誰也沒想到會這樣。楊利偉咬牙堅持了26秒,以爲自己今天要光榮了。

後來才知道,這是因爲人體對10赫茲以下的低頻振動非常敏感,它會讓人的內臟產生共振。

之後,通過技術工藝解決了這個問題。等到神六、神七飛行的時候,就再也沒有出現過共振。宇航員乘坐非常舒適。

剛進入太空的時候,楊利偉還體會到了嚴重的失重。明明他是坐着的,卻感覺自己大頭朝下。這種感覺也非常難受不說,而且還可能誘發空間運動病,影響任務的完成。

最後他只能集中精力去想象自己在地面訓練,足足用了幾十分鐘才調整過來。

有了他的這番經驗,後來上天的中國宇航員就心裡有數了,做好了充分的準備。飛船內部分上下層刷上了不同顏色的塗料,艙體天花板是白色,地板是褐色,這樣幫助宇航員迅速調整。

甚至一直到降落,楊利偉都在爲以後的飛行積累經驗和教訓。

落地的時候,由於劇烈的震動和撞擊,嘴邊的麥克風把楊利偉的嘴脣弄破了,血流不止。後來我們看到的那張他滿面笑容比出勝利手勢的照片,是給他把嘴上的血擦掉以後,擺拍的。

再後來,麥克風就經過了改進,不那麼尖銳了,還包上了一層海綿。

本來,現場還安排了給楊利偉獻哈達、獻花的人,結果場面大亂,所有人都涌過來歡呼、拍照,連維持秩序的武警和警察都被感染了,誰也不工作了。

一看場面太亂,領導說趕快先上護理車。就把楊利偉擡到車上,換服裝、採樣、抽血、檢查身體,以及上廁所。

楊利偉由衷地誇了一句:

護理車設計得好,想得全面、周到。

因爲,那車上有一個衛生間。

05

遨遊在茫茫太空的這些地球人,回望地球的時候,是什麼體驗?

也許,凱利的一個同事說的話,能給地球人更多啓發:

地球在浩瀚的宇宙中,非常渺小。從太空看地球,人類彷佛螞蟻。那些爭鬥、衝突、名利,是多麼可笑、不值一提。

即使是龐大的山脈、海洋,也不過是巴掌大的一片。

楊利偉下來後,白巖鬆馬上問他:能用肉眼看到長城嗎?

楊利偉誠實地說:

看不到。

白巖鬆:不會吧?

這是第一次由中國人親身檢驗的結論,澄清了流傳甚廣的傳聞。

美國與蘇聯/俄國在地球上的關係經常緊張,但是在天上卻擁有了一個最重要的共同身份:

大家都是地球人。

1991年,蘇聯解體,導致宇航員克里卡廖夫被遺忘在太空,待了一年時間。期間,美國的飛船給他送了食物、補給。

最近這些年,美國、歐洲的宇航員也會搭乘俄國飛船,前往太空。學習俄語,是他們的基本功。

國際空間站也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它由16個國家共同建設、維護、使用,是人類在太空中最大的基礎設施,是人類合作精神的象徵。

現在,國際空間站的壽命只剩下了幾年時間,以後怎麼辦?

莫擔心,中國人來嘍。

中國的天宮空間站即將建成,不久之後將成爲唯一的空間站。

歐洲宇航員正努力學中文。來自德國、法國、意大利的3名宇航員,已經計劃乘坐中國的神舟飛船,前往天宮,開始星際之旅。

2021年4月29日,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胖5”運載火箭成功發射了天宮空間站的“天和核心艙”。

發射倒計時數到零的時候, 幾百噸的 煤 氫氧燃料瞬間爆燃。發動機噴射出橙色的火焰,幾秒鐘之內,就把發射塔下爲了吸收熱量而預置的上千噸水變成了水蒸氣。

空氣嘶吼,大地也顫抖起來。

神箭刺破蒼穹。

人類探索宇宙的旅程,邁出了新的一步。

中國宇航員公寓的名字“問天閣”,來源於古代作家屈原的作品《天問》,表達了他對宇宙的浩嘆、嚮往。

2021年7月4日,宇航員劉伯明在中國空間站成功出艙作業7小時。他一出艙就不禁讚歎:

這外面太漂亮了!

中國空間站發射的現場圍觀羣衆中,有中國最富於想象力的人: 劉慈欣。

多年前,憑上班摸魚寫出一系列經典科幻的這位電工,好奇地站在塑料小板凳上面,凝望着頭頂的一片蒼茫。

像個孩子。

講有溫度的故事

幫你理解這個世界

轉載/合作

請加8妹微信:crosseight8

找主編嘮嘮?

請加微信:crosseight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