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重體罰致身心創傷 逾7成民衆長大仍反覆回想
兒盟今日舉辦「臺灣民衆被家長體罰經驗與認知調查記者會」,現場也邀請親子名人如藍白拖、村子裡的凱莉哥、詹宇夫妻共同分享自身育兒經驗與想法。(李柏澔攝)
根據兒童福利聯盟針對18歲以上成人進行「臺灣民衆被家長體罰經驗與認知調查」統計,逾9成以上都有被體罰經驗、7成2被體罰的人長大後仍會反覆回想,甚至造成孩子長大認爲自己是無用的人的比例也較高,兒盟呼籲家長應積極學習採用正向、非暴力的教養方式取代體罰和言語暴力。
在11月20日兒童人權日前夕,「橘絲帶-愛孩子零暴力行動」推行已有10年,兒盟執行長白麗芳表示,許多父母以「管教」之名行過度體罰,若不改變「不打不成器」「棒下出孝子」的華人社會傳統觀念,勢必會有許多孩子長期處在嚴重體罰的身心創傷中,因此透過持續性的呼籲及行動,讓社會大衆更重視兒保預防工作。
根據兒盟統計,有92.5%受訪成年人有小時候被體罰經驗、72.1%被體罰的人長大後仍會反覆回想,不過受訪中也有62.6%家長坦承在教養上有困難,體罰孩子是「自己情緒控管問題」,不過總體而言仍有6成以上民衆不贊成「零體罰」。
白麗芳指出,現在父母教養壓力大、缺乏教養知識和方法又沒有時間,造成仍有高比例成人認同「快速見效卻後患無期」的體罰方式來教養孩子,「愛孩子零暴力」的目標似乎仍有好長一段路要走。
她說,大家對於兒童虐待的認識經常只停留在嚴重的身體傷害,但根據兒盟2019年的調查發現,曾遭受家長言語暴力的兒少有顯著較高的情緒困擾,且其中73.8%至成年仍無法釋懷,其傷害並不亞於對身體的暴力。童年常被體罰或言語羞辱會影響到孩子的自我價值,親子關係甚至造成無法彌補的傷害,家長不能只求短期的效果,而忽了中長期的影響。
臺灣雖然已於2014年將兒童權利公約國內法化,並於2017年完成兒童權利公約首次國家報告國際審查,但對於公約中「應明文禁止家內體罰」的建議卻未有任何作爲,轉眼2021年又要進入下一輪國家報告程序,目前政府在推動此項結論性意見似乎也沒有任何進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