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五十年代老照片

照片版權屬於新華社以及相關記者,著作權歸今日頭條作者“集影齋”所有。備註引用於新華社,略有刪減。媒體類平臺轉載需經本人同意方可!

1952年 鄭景康攝

南寧市民生路在中蘇友好月中的佈置。

1952年 鄭景康攝

廣西田東貿易公司作登購銷組在收購瑤族人民的土產。

黃丹攝

北海市沿海各地漁民,已逐步組織起來進行生產。黃紹國漁業生產互助組,得到了政府貸給的一對大漁船,由1953年7月中開始出海,到11月中已經收穫了五萬八千斤漁產。

1953年 湯慶森攝

這是武鳴縣三區平陸鄉壇雷村的壯族婦女們,白天參加生產後,晚上到農閒夜校學習。

趙黃崗攝

1955年播種的17000畝旱稻獲得了豐收 趙黃崗攝

廣西國營西江機械農場於1953年11月正式建立,有土地30多萬畝,各種拖拉機和收割機等機器農具50多臺,農場並設有機器修配廠、使用機器的副業加工廠和畜牧組等。

1955年 趙黃崗攝

廣西省水產養殖公司1955年養殖了大量的草魚魚苗,除供應本省農民養殖外,並可供應給貴州、雲南等省。這是準備用飛機運往昆明的一批魚苗。

由黎塘和由湛江兩面同時進行鋪軌的兩支鋪軌部隊已在廣東廉江縣地區勝利會師

第一列客車自湛江車站徐徐開出

從廣西黎塘到廣東湛江的黎湛鐵路已在1955年7月1日正式通車。

1955年 薛子江攝

同上

廣西省民族學院1952年成立於南寧,是一所專門培養少數民族經濟、文化建設人才的學校,有學生400餘人。

趙黃崗攝

國營西江機械農場1955年計劃種植15000多畝爪哇甘蔗,以供應廣西糖廠

1956年2月4日正式投入生產的廣西貴縣糖廠(前廣西糖廠),是捷克斯洛伐克幫助我國建設的一座高度機械化、自動化的糖廠。這座糖廠在1954年8月動工興建,到1955年12月提前竣工。每天可處理1500噸甘蔗,每年能生產3萬餘噸優質砂糖。

1956年 趙黃崗攝

桂西壯族自治州隆林各族自治縣民福鄉民族聯合農業生產合作社,1956年計劃孵8000只鴨子,以增加副業收入。

瑤族婦女在選購衣物 1956年 譚志強攝

全州平均每七個人中就有一個人入學

廣西省桂西壯族自治州是我國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自治州,全州包括10多個民族共880多萬人。其中壯族佔全州總人口的2/3。桂西壯族自治州成立4年來,由於貫徹執行了黨和政府的民族政策,各項建設事業不斷在前進中。

1956年 周連貴攝

賀縣黃田區路花農業生產合作社的文化生活很活躍,這個社的俱樂部每三天出版一期黑板報。登載有關合作的農事動態和表揚批評等文章。

譚志強攝

廣西省桂西壯文學校是壯族自治州第一所壯文學校,第一期開學典禮於1956年3月中旬在武鳴縣的靈水舉行,參加學習的共有1000多名學員。

1956年 湯慶森攝

宜山專區正在積極訓練防治血吸蟲病的專門人才,已經訓練出的有175人。

1957年 譚志強攝

每天,百色地區的800公里的公路上有200多輛支援地區建設的汽車奔馳着。百色地區的運力佔全廣西省運力的34%強。

南寧興和路 1955年 蔣齊生攝

南寧東郊

新建的南寧市火車站

南寧邕江江畔的游泳場

南寧市各族各界6萬多人在1958年3月14日舉行盛大的集會和遊行,熱烈慶祝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自治區人民委員會的領導人和南寧市各族人民見了面。

1958年 譚志強攝

廣西農村廣播站逐年增加,現在有電力的縣城大部分都建有廣播站。圖爲壯族女演員張建明在德保縣廣播站廣播壯戲。

社裡的木工們趕製出一臺打穀機 1958年 趙黃崗攝

集體食堂

解放前只有50名學生,女孩子根本沒有上學。現在這個學校已經有了328名學生,其中有74名是女學生

三江侗族自治縣程陽農業社掀起了農業生產大躍進的高潮。全社積肥445萬擔,新修和補修了412條水渠,擴大旱稻播種面積近40倍,在春耕中完全消滅了人手挖田耕種的落後生產方式。

譚志強攝

1958年全國射擊個人冠軍賽自8月28日至9月3日在南寧市舉行,這是我國第一次舉辦的全國規模的射擊比賽。

1958年 周連貴攝

柳城縣單古青村一帶發現大量的耐火石,初步勘察耐火石長9公里,寬1公里半,厚度70米,總量約爲12億噸,經化驗這裡的耐火石含氧化矽98.26%,可耐1900度高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