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創意產業依賴AI編故事 作品恐淪千篇一律

一項今天公佈的研究結果警告,如果創意產業擁抱人工智慧(AI)來幫忙編故事,那麼未來的書籍和電影可能看起來都一樣。

法新社報導,如今AI工具可將簡單的文字提示轉化爲相對複雜的音樂、藝術和文本,在各界愈來愈擔心這種工具隨手可得的影響之際,這項刊登在「科學先端」(Science Advances)期刊的研究召集數百名志願者加以探討。

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的研究共同作者多希(Anil Doshi)告訴法新社:「我們的目標是研究生成式AI在創造力上協助人類的程度和方式。」

多希與艾克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Exeter)的另一名共同作者豪瑟(Oliver Hauser)爲了實驗募集約300名志願者作爲「寫手」。

這些人並非專職寫作,他們與生俱來的創造力經過一項標準心理學測驗評估,內容是要求他們寫出10個截然不同的單字。

接着科學家將他們隨機分爲3組,在3個主題中擇一,用8個句子寫成一則故事。3個主題分別是公海探險、叢林探險和外星探險。

參加者也隨機被分成3組,接受不同程度的AI協助。第1組未獲任何協助,第2組可獲聊天機器人ChatGPT提供3個句子組成的故事靈感,第3組可獲最多5個句子的AI生成故事靈感。

故事寫完後,參加者被要求以新穎程度、有趣程度、出書可能性等衡量標準評估自己作品的創意。另有600名外部人類評審以相同標準來評判這些故事。

研究作者們發現,AI平均將單一寫手的創造力品質提升多達10%,將故事有趣程度提升22%,在結構和情節轉折上尤其有用。

多希說,這類效應對於那些一開始被評爲最沒創意的寫手來說最顯著,「因此具有這種讓大家站上同一起跑線的效果」。

但在集體層面上,他們發現,有AI協助編造的故事,看起來比那些完全沒有AI幫忙的故事更相似,因爲寫手們擺脫不掉AI建議的靈感。

豪瑟說,這導致了「社會困境」,一方面,「人們更容易踏入這個領域,門檻降低是好事」;但另一方面,如果整體藝術創新程度下滑,「未來可能有害」。

多希說,這項研究還顯示,正如太早讓兒童使用計算機可能妨礙他們學習基礎算術一樣,人們在養成基本寫作、音樂等技巧之前,可能會過度依賴AI工具。

他認爲,大家必須開始思考,「在工作流程中的哪一部分可以使用這項工具來獲取最大利益,同時仍在計劃或成果中保有自己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