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唯一未與中國建交的國家,卻與我國關係密切,背後原因很無奈

今天,文史君與大家聊聊我國周邊的一個小國。

這個小國位於喜馬拉雅山脈的東段南坡,其東面、北面、西面都與我國西藏地區接壤,是一個標準的內陸國家。

這個小國國土面積約3.8萬平方公里,有兩個多北京大,但人口只有75萬人,北京幾條街的人數就可抵得上那個國家的總人數。

這個小國是全世界最窮的資本主義國家,但它的幸福指數卻是最高的。

當別的國家都是以GDP來衡量經濟發展水平,而該小國卻是以GNH爲標準,來衡量國民的幸福指數。

還有,該國是亞洲唯一沒有與我國建交的國家,但與我國的關係保持得很是融洽。

除此之外,該國還有個“奇葩”的規定,他們爲了保護國內的環境,所有到其國旅遊的遊客,每天都必須消費200-250美元的最低消費金額,才允許外來遊客旅遊。

這個小國,叫做“不丹”,與我國西藏接壤,歷史上還曾是我國的領土。

在吐蕃崛起之前,關於不丹的歷史史書上從無記載,由此難以考證。

吐蕃王朝建立後,不丹開始融入吐蕃王朝,在文化、習俗等方面與當時的西藏別無二致。

公元840年,吐蕃王朝崩潰,吐蕃內部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很多割據勢力。經過幾百年的演變,又形成諸多政教合一的王國。

公元1235年,蒙古勢力崛起,一方面入侵我國南宋,另一方面向西南進攻西藏高原。

公元1247年,蒙古與當時西藏地區的諸多王國在涼州會盟,頒佈了《薩迦班智達致蕃人書》,標誌着西藏地區歸順蒙古汗國,當時不丹也是其中之一,成爲中國中央王朝版圖的一部分。

元朝覆滅後,明朝建立,接替了元朝的大部分領土。

但明朝時,大明對西藏地區的管理和控制較弱,西藏地區包括不丹在內的很多地區,一度陷入了幾百年的混亂征伐之中。

到了清朝康熙年間,康熙皇帝發動了一場“驅准入藏”的戰爭,纔將準噶爾趕出西藏,標誌着西藏正式納入到了清朝的版圖。

公元1730年,不丹發生內亂,弱勢的一方求救於西藏。當時大清派西藏官員調停了不丹內戰。那時起,不丹成了西藏的附屬,也就是大清國的附屬。

公元1734年,不丹派使臣到北京覲見,當時康熙帝已駕崩,雍正帝在位,雍正不僅對不丹進行了冊封,還正式將其納入到了清朝宗藩體系之下。

清朝晚期,列強入侵。當時英國攻佔了南亞很多國家,將其作爲了殖民地,印度就是其中之一。

英國佔據南亞後,發現西藏是南亞最大的威脅,於是開始向西藏擴張。但是要抵達西藏,就必須先要征服西藏外圍的拉達克、不丹、錫金和尼泊爾等國。

公元1772年,英國入侵不丹,清政府無暇東顧。

到了1865年,英國逼迫不丹簽訂了《辛楚拉條約》,不丹一下子失去了2000平方公里土地。

同時,不丹逐漸被英國控制。

1910年,英國又與不丹簽訂了《普那卡條約》,條約中規定不丹要將外交權交予英國。那時起,標誌着不丹已成爲英國的殖民地。

二戰後,印巴分治,印度繼承了英國在東南亞的殖民遺產,相應的不丹也就成了印度的“附屬國”。

1949年,印度與不丹簽訂了《永久和平與友好條約》,條約規定不丹的對外關係要受到印度的“指導”。所謂的指導,不過是印度的一個說法,最終還是印度說了算。

對於印度的“指導”,令不丹十分不滿,他們也一直想擺脫被動的處境。

1952年,不丹第三任國王吉格梅·多吉·旺楚克開始推行改革,建立了不丹國家議會,增加了民衆的參政權。

1971年,不丹加入了聯合國,成爲一個獨立的主權國家。

因受印度的制約,不丹一直沒有與我國建交,但其實自不丹加入聯合國後,一直與我國保持着友好的交往與合作。

1971年,在我國重返聯合國的投票中,不丹投了贊成票,表達了對中國的友好態度。同時他還指出堅持“一箇中國”的原則,不承認臺灣、西藏等地區的分裂活動。

1979年起,中不兩國領導人每年都會互致國慶賀電,表示祝福和問候。

1984年起,中不兩國開始了邊界問題的會談,尋求和平解決爭議。1998年,兩國簽署了《關於在中不邊境地區保持和平與安寧的協定》,爲維護兩國邊境地區的穩定奠定了基礎。

2021年,兩國簽署了《關於加快中不邊界談判“三步走”路線圖的諒解備忘錄》,爲加快兩國劃界談判、推動中不建交進程創造了條件。

以上可以看出,不丹雖然是亞洲唯一沒有與中國建交的國家,其實那都是受外圍大環境影響的結果。

雖然沒有建交,但他也是少數和我國沒有劃定邊界的國家,卻從來沒有爆發過沖突的國家。

還有,中不兩國人民友好的情誼,兩國之間的合作貿易等,都標誌着中不和平共處、共同發展的美好願望。

讀者們,關於“歷史上的不丹與中國”,大家怎麼看?如果喜歡本文章,請分享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