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星國模式 臺應提升檢疫量
長庚大學新興病毒感染研究中心主任施信如表示,韓國的死亡率可能較接近真實情況,因爲他們有檢疫能力。(摘自長庚大學官網/簡立欣臺北傳真)
臺灣傳出多起無出國史又無明顯接觸史的新冠肺炎確診案例,長庚大學新興病毒感染研究中心主任施信如指出,有陣子新加坡確診人數看起來好像較高,主要是他們知道新冠病毒特性,且臨牀症狀各異,所以不拘泥於旅遊史,回溯性地去查肺炎患者,才能及早發現,臺灣可能要思考「新加坡模式」,提升檢驗能量,努力檢疫。
世衛組織高級顧問艾沃德(Bruce Aylward)2月赴大陸時讚揚新冠疫情的「大陸模式」,表示「全世界欠武漢一次」;世衛同樣也讚揚不戴口罩不封城、佛系的「新加坡模式」。同一只病毒,爲何看似兩種模式都奏效?
施信如表示,新加坡與大陸地理環境不同,且世衛組織談「大陸模式」和「新加坡模式」的當下,兩國的感染規模也不同;而外界也無法掌握大陸很多資訊。
回溯擴大采檢 早發現早處置
她認爲,大陸防疫可以更快一點,武漢爆發疫情時,香港有SARS經驗,就應該趕快進駐協助,但香港沒有,導致過陣子從武漢向外傳,因此她沒辦法像世衛專家那樣誇獎「大陸模式」;但大陸後來很努力防疫,減緩疫情進入世界各國的速度,這點大家都有目共睹。
施信如表示,新加坡模式可提供許多國家參考,尤其臺灣。她指出,新加坡警覺到新冠肺炎的嚴重性,知道該病毒特性,所以有人咳嗽、發燒,甚至無症狀,還有慢性病患病症加重,所以不拘泥於旅遊史,回溯性地擴大清查患者,才能早發現、早處置。
「臺灣比新加坡慢了一週回溯採檢。」施信如說,新加坡瞭解新冠病毒難纏,很難避免社區感染,或是說很難說在社區裡不被感染,因此決策是「輕症在家隔離,醫療資源保留給重症」;臺灣目前是確診就住院,規格比新加坡還高,但若未來疫情如果大爆發,確診人數愈來愈多,可能還是要思考新加坡模式,把醫療資源留給重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