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歷程檔案增加工作量 教團:學檔好壞非教師責任

教育部上午舉辦「作夥學:學習歷程檔案審議計劃、大學招生專業化發展調查計劃」研究成果發表會,由高等教育司司長廖高賢(中)主持,臺灣大學教授林國明(左二)、中山大學教授施慶麟(右二)分享計劃調查成果。記者林伯東/攝影

學習歷程檔案中的「課程學習成果」,是出自學生在上課時產出的作品,教育部「作夥學」團隊研究發現,有六成教師認爲,教學負擔重,沒心力安排可以製作成課程學習成果的內容。對此,高中端表示,考量孩子的升學需求,老師多半會在課程學習成果上協助學生,但也加重工作內容;教團則呼籲,「不要把學習歷程檔案好與壞的責任,變成任課老師責任」。

教育部今天舉辦「作夥學:學習歷程檔案審議計劃、大學招生專業化發展調查計劃」分享記者會。計劃主持人、國立臺灣大學教授林國明指出,有70%教師反映,缺乏時間安排可以製作成課程學習成果的內容;也有61%教師認爲,教學負擔已經過重,沒有心思設計適合產出課程學習成果的作業。

談到學習歷程檔案,全中教會務顧問高孟琳質疑,在少子化的影響下,只有頂大和部分學校會看學習歷程檔案,尤其許多私立大學是隻要學生願意就會收,一直強調課程學習成果,只是加重學生、老師的負擔。

此外,他也指出,在高中端,如果高中生真的在特定領域中有才能、並能展現出具體成果,可以走特殊選才管道昇大學,要一般學生從平常的課程、多元選修、自主學習中產出特殊、豐碩的具體成果,是比較困難的。

僑泰高中校長溫順德表示,畢竟學習歷程檔案是學生申請入學的重要參酌項目,考量孩子的升學需求,老師多半會規劃協助學生,最後的課程學習成果還要由老師審覈,尤其在強調績效的私校,這樣的狀況會更明顯。因此,他認爲學習歷程檔案推動以後,不僅孩子更辛苦,老師也有更多工作要做。

全教總高中職委員會主委林金財則說,對老師而言,課程學習成果應只是要認證內容確實是課程所產出,並沒有一定要爲了學習歷程檔案而去開發課程內容。他擔心在教學現場,老師會「做過頭」,因此強調「不要把學習歷程檔案好與壞的責任,變成任課老師責任」,因爲重點本來就是學生有產出,且能證明高中在校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