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後勁兒足的孩子,大多來自這4種家庭
本文共1600字,閱讀約需5分鐘
請關注並星標“當代教育家傳媒”
永不失聯繫
正所謂“路遙知馬力”,有的孩子或許剛開始沒什麼出彩表現,時間越長越有後勁,在學習習慣、耐力品質等方面都比較突出。
圖片丨Jake Michaels
來源丨公衆號“新東方家庭教育”
很多家長有這樣的擔憂:孩子小學階段時,學習狀態挺不錯,但一上初中,感覺吃力了。很擔心這樣下去,孩子最後跟不上了。
正所謂“路遙知馬力”,有的孩子或許剛開始沒什麼出彩表現,時間越長越有後勁,在學習習慣、耐力品質等方面都比較突出。
仔細觀察這些孩子,不難發現,他們的父母在家庭教育上普遍有這4個特質。
父母情緒穩定、平和
長期生活在充滿戾氣的家庭環境中,孩子容易變得易怒、沒耐心,很多時候,父母控制不住情緒,或者隨意在孩子面前發泄不滿,只會破壞孩子內心的安全感。
當他需要額外花更多氣力去應對外界的“狂風暴雨”,又怎能全心全意地把心思放在學習和生活上?
父母的情緒,決定孩子未來的樣子。只有父母收起壞脾氣,管住自己的怒火,才能讓家變得溫暖幸福,孩子纔會更加出色優秀。孩子日後遇到困難、挑戰,想的不是靠發火、暴力來解決,而是沉下心不斷思考探索可行的方法。
當孩子學會控制自己的憤怒、埋怨、不滿,懂得了理性地表達,再大的難處都能迎刃而解。
重視學習習慣的培養
聰明的父母,不會過分爲孩子的學習成績操心,時刻爲孩子親力親爲,反而是提前把時間、精力花在培養孩子學習習慣上。
就如一位媽媽說的:“從孩子上學開始,我們就商定好學習規矩,我不做孩子學習的‘柺杖’。因爲學習是孩子的任務,成績不好暴露問題不要緊,把不會的、不懂的及時向老師請教。”
只有從一開始注重孩子學習習慣的培養,等他日後學習科目多了,作業量大了,也能自己應付,靠自己努力進步。
願意花時間陪伴孩子
不少家庭會存在這樣的認知誤區:孩子都上中學這麼大了,該懂事了,不需要父母天天盯着看,管好他的學習就行。
事實上,孩子“青春期”這個關鍵階段,父母的參與、陪伴更不可缺席。
相較於學業和成績,孩子的心理髮展和性格的形成更爲重要。家庭氣氛的滋養、父母的陪伴與慈愛、親情的交流,是孩子健康成長不可或缺的條件。
別小看父母待在孩子身邊的時間,一分一秒都傳遞着愛。特別是生活、學習遇到迷茫、難處的青春期孩子,他不好意思主動開口向父母求助,但不意味着他不需要、沒要求。
只有他切實感受到,自己不知所措、失去方向的時候,父母依舊不離不棄,始終牽住自己。他纔敢邁開步子,讓自己一步步成爲更好更優秀的人。
家裡充滿正能量
有句話這麼說:在一個家裡,人和人之間的能量是會“轉移”的。總在孩子面前唉聲嘆氣、怨這怨那,本質就是把父母的痛苦、難處轉移到孩子身上。
孩子聽多了,自然也覺得生活沒勁、學習沒意思。一個滿腦子裝着外界的焦慮、抱怨、委屈的孩子,永遠活不出屬於自己的光彩來。
孩子對未來是否有期待,能否不畏困苦自驅向前,重在父母的正能量傳遞和感染。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第一環境,藏着孩子的命運。積極向上的家庭氛圍,就像孩子的心靈驛站,能源源不斷給孩子補充能量,讓他快跑向前,一路高歌。
爲人父母,都盼着自家孩子好,有出息。但方法要用對,更得明白孩子成長需要什麼營養和補給。給他足夠的肯定、信心、鼓勵和安全感,同時學會和孩子一起成長、進步,相信孩子能發自內心喜歡學習,願意挑戰困難。當他有足夠動力和能量,對未來有迫切渴望,也必將會勇往直前。
並轉發給更多人看哦~
因爲微信公衆號改革了推送機制
如果不常點開則會晚收到我們的推送
我們想產出更有價值的文章
請關注並星標“當代教育家傳媒”
不再失聯
點擊下方查看往期精彩好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