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削山造地”圖發展,蘭州艱難求生史

蘭州的頭上,掛着許多的“唯一”和“第一”。譬如蘭州是唯一跨黃河發展的城市,沿黃建設的城市不少,但直接讓黃河穿城而過,實現跨河發展的卻只此一家。這第一也有很多,譬如蘭州削山造地區域在2018年就達到了267平方公里,削山面積居全國首位。削山要地,耗資可想而知,蘭州爲什麼甘投巨資,向山要地?

(一)蘭州的歷史

蘭州的歷史要追溯到西漢始元元年(公元前86年),這一年西漢政府在蘭州設置了金城縣,後來又升爲金城郡,金城這個名字由漢而晉,又走過南北朝的風風雨雨,直到隋文帝開皇三年(583年)才被改名蘭州,因爲城南有皋蘭山,所以得名蘭州。

隨着時間的流逝,蘭州的重要性與日俱增,逐漸從無人問津的西北邊陲之地向兵家必爭的西北重鎮轉化。在唐朝,這裡是唐與吐蕃角力的戰場。宋朝這裡又成了宋與西夏對峙的前沿,雙方隔河而望,一旦“相看兩厭”就大打出手。北宋滅亡後,蘭州又成了西夏與金爭奪的焦點。

明清兩朝對於蘭州的發展是兩個頗爲重要時間節點。明朝時蘭州是肅王朱楧的地盤,他雖無賢名,但實有才幹,在他管理期間,蘭州不斷興修水利,經濟繁盛,到了“城郭內外,軍民廬舍不下萬餘區”的地步。

清朝陝甘分治,蘭州一躍成爲甘肅省會。乾隆時陝甘總督還移居蘭州,使蘭州在實際上成爲了西北有數的軍政重鎮,“節制三秦、懷柔西域”。

蘭州現代的發展,源於一次移民浪潮。抗戰爆發後,神州陸沉,江山淪亡,有能力出逃的企業、機關、團體、學校紛紛向內地遷移,原本並不起眼的蘭州轉眼成爲了逃亡的熱門選擇,蘭州人口也由1935年的9.6萬餘人增加到了1944年的17萬餘人。

不僅如此,出於安全考慮,各地商業團體、工廠還在源源不斷的西遷到蘭州。 截止1949年,蘭州已經有了40多家工業企業,工業總產值高達1000多萬元,蘭州由此一躍成爲工業重鎮。 在後來的“一五”至“二五”期間,由於蘭州工業底子好,所以蘇聯援建的156項工程中足有8項落地蘭州。 蘭州由此進入工業快速發展期,涵蓋製革、紡織、冶煉,印刷、火柴、紙菸、機械製造、玻璃、化學、化、輕工、紡織、造紙製藥、水泥、電氣等多個領域。

當時在蘭州修建的很多工程,不是中國第一,就是全國最大,譬如西固熱電廠,是當時新中國最大的熱電廠,再比如說神秘莫測的蘭州504廠,該廠生產出了先後生產出10多個品種的濃縮鈾系列產品,爲中國研製“兩彈”、核潛艇、核電站提供了充足且合格的核燃料,504廠由此被稱爲“中國濃縮鈾工業的搖籃”。蘭州也因此成爲西北高原上的一顆工業明珠。

(二)向山要地

故事總不會一帆風順,那樣太過平淡,蘭州很快遇到了自己發展的“攔路虎”——無地可用。

蘭州地處黃河谷地之中,南北都是高山,城市只能沿着河谷橫向發展,但隨着人口和城市的急劇膨脹,蘭州盆地明顯不夠用了,僅佔市轄區土地面積約3%的城關區、七里河區、安寧區、西固區集中了310多萬人口,佔全市人口的70%。從衛星地圖上看,城市已經將整個盆地都塞得滿滿當當,甚至還滲進了每條山谷縫隙,再難尋方寸空間。

這樣的窘境,早在蘭州總體規劃編制出臺的時候,當時的設計師就有所預料,這位設計師正是第一次移民潮中來到蘭州的任震英。 1937年,任震英和愛人牽着一頭毛驢,一路翻越了上百座高山,跋涉了一個多月纔到達蘭州。 他造訪蘭州並非偶然,而是接到了董必武的指示,在蘭州潛伏。 當一野解放蘭州時,任震英帶着解放軍用八個晝夜快速搶修了被炸燬的黃河鐵橋,立下了汗馬功勞。

解放後,熟悉蘭州情況而且建設經驗豐富的任震英出任蘭州市人民政府建設科科長,開始主持蘭州市的總體規劃,這版規劃在後來被奉爲圭臬,被評價爲建國初期最傑出的規劃之一。在這份規劃中,任震英大膽而因地制宜的將蘭州規劃爲帶狀結構,開闢通暢的線性交通提供了條件,還具有兩極自由發展的靈活性,既保持了城市的完整性,又便於控制沿線各個城市單元的規模。

當所有人都對這份規劃讚不絕口的時候,國家建委提出了擔憂:“由於自然條件的限制,蘭州不宜發展過大。”這份擔憂顯然是有道理的,隨着蘭州人口的爆炸增長,蘭州真的面臨了無地可用的困境。去哪裡找地,成了蘭州政府火燒屁股的大問題。

1988年,蘭州九州經濟開發區成立,成爲了蘭州市最早進行削山造地的區域。2007年,蘭州找到著名規劃人王志綱策劃城市發展戰略,王志綱斬釘截鐵的給出了“必須走出河谷”的建議。第二年,甘肅省下發了一份文件,表示蘭州可以在市區周邊“平山造地”。

2012年,蘭州開始了大刀闊斧的開山運動。當年10月,蘭州市政府與碧桂園簽訂合作協議,在城關區北面灘以北青白石鄉的低丘緩坡荒山進行大規模商品房開發。同年,蘭州安寧區西北師範大學、甘肅政法大學和蘭州交通大學以北的荒山也開動機械。太平洋建設首席顧問嚴介和在這一年放出豪言,對外宣傳:要在半年推掉700座荒山。

一夜之間,大批挖掘機在蘭州開始了日夜轟鳴,一車車黃土順着山溝小路不斷被帶走。截至2018年,蘭州的削山造地區域已達到267平方公里,削山面積居全國首位。習慣了擁堵的蘭州人似乎終於看到了出路。

(三)削山,還能削下去嗎?

大範圍的削山造地,形成了大面積的裸地,平整出的土地均爲“生土”,不僅恢復植被的難度大,而且往往有土地開裂、水土流失、揚塵污染嚴重的問題。

2013年,由於沙塵暴的侵襲,蘭州曾經短暫的叫停過太平洋建設集團開發項目。2018年,衆多媒體報道《甘肅皋蘭“削山造地”:推山毀田上萬畝,損失數億》。同年,自然資源部發布公告稱:“發現陝西、甘肅在延安新區、蘭州新區存在“削山造城”,大規模違法違規開發未利用地等突出問題,現已督促地方政府整改糾正。”

一時間,蘭州削山步履維艱。

一些蘭州網友對此頗感無奈:“你們不是蘭州人,哪懂得平山造地對蘭州的意義!”在很多蘭州人看來,平山造地是萬般無奈之舉,如果有更好的辦法,是絕不會走到這一步的。但削山確實存在諸多問題。

蘭州社科院城市發展研究所所長牛錚說““蘭州人對於生態有切膚的感受,對於綠色有更多的盼望和珍惜。”他說的是上世紀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蘭州人民創造的一個奇蹟,也就是“背冰上山植樹造林”的故事。當時蘭州人在冬天把冰鑿成方塊背到山上,並把它埋到已栽下樹苗的樹坑裡去,等到春季冰融來保證樹苗成活率。

實際上,蘭州削山造城最大的風險並不在於環保或者誘發地質災害,而在於蘭州當地溼陷性黃土地貌帶來的潛在威脅,每當雨季到來,削山造城的最大考驗也隨之到來,一旦出現問題,很容易出現話滑坡之類的重大災害。

面對記者的採訪,政府說出了蘭州人的苦衷“有些項目來落地,因沒有地,落不下去。搞這個事情也是迫不得已。不能說僅爲了賣地,主要是發展受限,沒有地了。”

開山鑿空力求發展,蘭州的發展之路還能順暢的走下去嗎?

作者:未定

部分圖片源自網絡,侵刪

[ 地史館 ]

地理歷史不分家

用地理解釋歷史,用歷史記錄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