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則臣:文學趨同的時代 讓寫作呈現差異性

徐則臣 麥家

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昨日落幕。茅盾文學獎得主徐則臣日前參加了博覽會舉辦的第五屆“故事溝通世界”活動。在與33位來自於不同國家的海外中青年漢學家、出版人的對話交流過程中,徐則臣透露近兩年同時在寫“域外故事集”與“鶴頂偵探故事集”兩部主題小說集,他希望在全球化語境中文學越來越趨同的時代,讓寫作呈現出某種差異性。

作品呈現風格變化

徐則臣認爲,《北上》《耶路撒冷》《王城如海》《北京西郊故事集》《跑步穿過中關村》《如果大雪封門》“域外故事集”等基本代表了他27年的寫作生涯,也呈現了他個人寫作內容風格上的變化。“很多中國評論家,會把我的寫作分成幾塊:一塊是寫故鄉、運河的;一塊是寫北京的;還有一部分是所謂的謎團,或者是在小說的藝術上、可能性上有所探究和闡發的那一部分內容。我基本上認同。”

徐則臣透露,最近兩年他同時在寫兩部小說集,“域外故事集”剛寫完,集子裡的所有故事都發生在國外。一共10個小說,第一個是在美國,第二個是在德國,第三個在智利,其他的分別在墨西哥、印度、哥倫比亞、白俄羅斯,烏拉圭等國。“這些國家都是這些年我去過而且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印象的地方,在那裡我遇到或是看到、想到一些非常有意思的故事。當然也有我自己對這個國家文化的想象。”

差異性是重要品質

在文學越來越趨同的時代,徐則臣希望能找到一種方法,或者某種路徑,讓自己的寫作跟別人之間、跟自己過去的寫作區別開來,在這些寫作裡面呈現出某種差異性。“差異性在今天一個全球化、一個趨同的時代,是一個越來越重要的品質,也是一個人、一種文學能夠成爲自己而不被別人取代和遮蔽最重要的元素。”

獨特性吸引國外讀者

來自德黑蘭阿拉姆大學的中文系主任孟娜女士曾經翻譯了波斯文的《跑步穿過中關村》。在她看來,徐則臣作品以一種獨特的文學風格和深刻的社會洞察力,來描繪現代都市的生活,深層的人文關懷和年輕人奮鬥的故事,展現中國社會的複雜性,是對社會現實的一種反思和批判。她透露,徐則臣的《跑步穿過中關村》在伊朗出版後,引起了讀者的好評。伊朗讀者對故事中描繪的現代北京社會和人物的命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們認爲:這部小說娛樂性和可讀性強,也有一定的思想深度。此外,小說中對於人際關係等現代話題的探討,也引起了伊朗讀者的關注。“有讀者跟我說過,很長時間沒有這麼快看完過一部小說。”

埃及漢學家、出版人葉海亞先生用阿拉伯文翻譯了徐則臣的《跑步穿過中關村》《啊,北京》《北京西郊故事集》,另外還翻譯了《北上》。爲了翻譯《北上》,葉海亞下載了有關《北上》的所有材料、論文,“《北上》寫歷史,寫當下,寫兄弟感情、夫妻感情、父子感情,寫外國人看中國,中國人又怎麼看外國人。而且把100多年前的歷史,跟2014年運河申遺成功串聯起來,具有獨特性。”

亮點

22萬種中外圖書亮相圖博會

昨日,爲期5天的第三十屆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以下簡稱圖博會、BIBF)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落幕。本屆圖博會累計吸引71個國家和地區的1600展商現場參展,22萬種中外圖書亮相,舉辦1000多場文化活動,吸引近30萬人次入場參觀。初步統計,本屆圖博會共達成中外版權貿易協議(含意向)2100項。其中,達成各類版權輸出意向和協議1426項,引進意向和協議558項,達成合作出版意向116項。

圖博會期間,中國主題圖書在出海道路上成功跑出“加速度”,海外版權合作更深入、更廣泛,不僅輸出數量逐年增加,輸出地區也從主流的歐美國家擴大到拉美、中東和中國周邊的東盟、“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很多出版單位把相關圖書擺在核心位置,舉辦了多項活動,取得了豐碩成果。

《一日三秋》等作品將出海

2024年“北京作家日”開幕式暨北京市文聯優秀文學作品翻譯工程五週年成果發佈及項目簽約儀式日前在第三十屆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上舉辦。老舍《我這一輩子》、鄒靜之《九棟》、劉震雲《一日三秋》、馬伯庸《太白金星有點煩》、韓小蕙《北京這座城》、徐小斌《海火》等作品與海外出版社共同簽署了版權協議。

自2019年籌備以來,“北京作家日”已成爲北京文學走向世界的重要平臺。五年來,35位北京作家的41部作品與海外出版社簽約,覆蓋18個國家的13種語言,總計約735萬字。《老舍文集》等北京文學優秀作品也隨北京文學海外交流活動,進入美國、英國、德國、法國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圖書館。

據瞭解,2024北京文學作品翻譯推廣工程五期項目共有9部作品入庫,除以上7部以外,石一楓《漂洋過海來送你》法文版、《北京作家短篇故事集》法文版已在今年4月巴黎圖書節期間完成簽約。

對此,北京市文聯黨組書記陳寧表示,經過五年的深耕,“北京作家日”打通了從內容翻譯、文化交流、公共閱讀、市場合作到宣傳推廣等全流程的完整鏈條,初步形成北京文學“海外朋友圈”,建成了一個“北京文學走出去”的閉環。

研討

麥家:我不止於諜戰

“我特別想跟在座的各位翻譯家說,我不止於諜戰,我也害怕人家把我歸納爲諜戰。”作家麥家在北京圖博會期間舉辦的中國文學世界的譯介與傳播——麥家作品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稱,他在國際上獲得的各種獎項,像英國的《每日電訊報》把他的作品評爲史上最傑出的20部間諜小說之一,“這當然是一個殊榮。同時我又覺得這個榮譽限制了我,間諜小說對我來說就是一件外套。”

故鄉三部曲與諜戰三部曲

麥家表示,在他的諜戰小說裡面,讀者甚至看不到一把槍、一把匕首,看不到暗殺,也看不到攔路搶劫,更看不到色情,甚至連驚悚都沒有。“我的諜戰世界,看到的是數學,看到的是理性,看到的是無序當中強大的秩序。這是一個殘酷的世界,這也是一個令人心碎的故事。”

麥家稱,有一天他發現已經很難跟諜戰小說家告別的時候,覺得唯一的方式是用新的小說來證明他曾經的那些諜戰文學。因此,不僅僅是寫諜戰,他還寫了《人生海海》《人間信》等故鄉三部曲。“故鄉三部曲跟諜戰三部曲是呼應在一起的,是一脈相承的。”麥家坦言。

麥家希望各位翻譯家能夠發現諜戰之外的他。“也許你們會在故鄉三部曲當中瞭解到一個完整的我,特別期待你們以後能夠翻譯我的新作品。”麥家同時期待漢學家們翻譯更多的中國文學,讓世界更全面地瞭解中國。

從間諜情節走向故鄉與內心

白嘉琳女士作爲德國著名翻譯家、漢學家,曾翻譯過麥家作品《解密》。在她看來,《解密》不是一部關於文學辯論的小說,而是一部關於數學、密碼學和間諜的小說。開始翻譯之前,她不僅要學習很多關於編碼和解碼的知識,同時還要找到這些知識在德語中的恰當表達。同時她認爲,將這部作品說成是關於密碼學的小說也是錯誤的。“這也是關於夢想、關於父子關係,關於一個悲劇性人物的小說。這個人物的敏感,最終導致了他的瘋狂。這部小說,遠不僅僅是一部經典的間諜小說。”

法國作家皮埃爾·皮卡爾認爲,麥家從間諜三部曲到故鄉三部曲的轉變,說明了他的寫作從複雜的間諜情節,逐漸地走向關於故鄉與內心的書寫。在麥家的間諜三部曲中,我們深入到一個充滿了密碼、解密、策略和間諜的世界。在這個世界當中每一個細節都很重要。故鄉三部曲則把我們帶到了更深的人性的根源,它的故事充滿了懷舊、回憶和自我認同。

俄羅斯翻譯家穆鳳玲表示,偵探小說在俄羅斯歷來很受歡迎。偵探小說中人類性格的所有特徵都得到了體現,英雄主義與背叛,勇氣與懦弱,善與惡的鬥爭,正義與罪惡的鬥爭,生命與死亡的鬥爭。高級的文學總是圍繞着這些範疇展開,愛、生命、死亡、強力的情感就是強力的文學。真正的文學是強烈的激情和情感的融合,麥家的作品將這些特質發揮得淋漓盡致。

麥家小說爲何吸引西方讀者

當天的研討會上,浙江財經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繆佳將西方讀者對麥家小說的評價進行了盤點,並建成語料庫。之後,利用語料庫對這些評價語言資源進行了標註和統計。繆佳發現,麥家小說吸引西方讀者最重要的因素:第一是原創性,第二是異域性,第三是共同性。“麥家小說讀者評價的研究表明,我們中國文學作品要走出國門,引起讀者的興趣,原創性、異域性和共通性——這些優秀的文學內核是非常重要的。”

本組文/本報記者張恩傑

統籌/劉江華

供圖/主辦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