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人士談“抽獎誘導銷售白酒”:酒水價格虛標亂象長期存在
本報記者 蔣政 北京報道
“這都是套路。很多成本十塊錢的酒,恨不得標價三五百元。然後用電話銷售、抽獎等渠道銷售,忽悠那些對白酒不瞭解的人羣。”在看到央視“3·15”晚會曝光抽獎誘導銷售白酒一事後,在鄭州做了十餘年白酒生意的馬率對《中國經營報》記者表示。
根據央視“3·15”晚會報道,通過中獎誘導消費者的白酒推廣業務很穩定。一款“凌酒師·一品天下”牌的醬香白酒被曝光。兩箱原價63元/箱的白酒被宣稱價值4700多元,最後以398元的價格賣給消費者。
多位白酒行業人士告訴記者,自進入市場經濟以來,白酒基本上脫離了以成本定價的邏輯,往往是按需定價,通過營銷的方式進行銷售。但是,在此過程中,白酒行業也出現了掃碼價或建議零售價虛高的情況,品牌通過折扣、促銷等形式,吸引消費者購買。
千里智庫創始人、白酒行業研究者歐陽千里表示,白酒具有很強的禮品屬性。消費者在對具體品牌認知不足的時候,往往通過價格判定產品的優劣。很多白酒品牌就故意設定很高的掃碼價或建議零售價,讓其具有“面子屬性”。之後以非常低的價格成交,給消費者營造出“佔了便宜”的感覺。但最後,往往都是“買家沒有賣家精”。
白酒行業營銷專家蔡學飛也提到,白酒本身存在多套分銷體系,因此不同渠道之間因銷售政策、促銷階段以及市場反饋等差異,天然存在着一定的價差。但是價格虛標屬於主觀惡意標註產品價格,其定價沒有銷售意義,完全是爲了迎合銷售者後期進行大量折扣而做的虛假行爲。
“掃碼價以及建議零售價很高,實際成交價很低的價格虛標現象,一方面迎合了一部分人買酒消費者的面子消費,另一方面也滿足了部分消費者佔便宜的衝動消費習慣。這種行爲極大地擾亂了市場的正常銷售秩序,也存在着許多假冒僞劣、以次充好等情況,危害了消費者權益。”蔡學飛說。
一位行業人士表示,在很多電商直播間中,類似的套路較爲常見。很多主播在帶貨白酒產品時,往往強調產品掃碼價與直播間促銷價的懸殊,刺激用戶下單購買。
記者注意到,上述市場亂象在白酒行業內長期存在。
早在2021年11月,廣東省酒類行業協會、廣西酒類行業協會、福建省酒類流通協會、海南省葡萄酒行業協會、雲南省葡萄酒與烈酒流通行業協會、四川省葡萄酒與果酒行業協會、深圳市酒類行業協會、深圳市葡萄酒行業協會等八個省市級酒類協會聯合發佈《杜絕和抵制酒類商品虛高掃碼價行爲倡議書》,對虛高掃碼價行爲說“不”。
上述倡議書提到,部分酒類商品掃碼價與實際價格差距過大的問題,已經成爲酒業中的一個頑疾。號召全體酒類行業從業者自覺抵制標註虛高掃碼價行爲,並積極向當地政府市場監管部門反映情況,提供線索協助打擊製造、傳播虛高掃碼價行爲。
而在日前,蘭州酒類同業協會也向外界發出如下倡議,號召酒類經營者不進行價格欺詐,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
該協會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上述內容就包括掃碼價和建議零售價虛高的事情,希望整個行業能夠規範市場。
河南澤瑾律師事務所主任付建在接受媒體記者採訪時表示,目前沒有專門針對掃碼價虛高的法律法規,但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和《民法典》的相關規定,這種行爲仍然有可能被認定爲虛假宣傳或欺詐行爲。
需要注意的是,市場上圍繞虛標價格又衍生出多種營銷套路,將白酒“工具化”的趨勢愈加明顯。
曾任杜康控股銷售公司總經理的苗國軍對記者表示,有些白酒產品價格虛標,背後還牽扯到諸多利益分配。“很多單位定製白酒以及團購白酒產品,將價格標高,能夠更好做到利益分配。”
同時,“抵賬酒”“抵債酒”的現象在行業內同樣長期存在。
一位服務河南某房企的廣告人士告訴記者,該房企長期拖欠公司賬款300多萬元,他們建議其中一半賬款用酒水抵賬。“該白酒品牌掃碼價爲1099元/瓶,房企以5折的價格轉手。我們在線下商超根本沒見過這款酒,後諮詢專業人士瞭解到,其產品出廠價在三五十元,在市場上幾乎沒有流通價值。”
此外,“買酒薦股”“買酒入股”等騙局,也屢屢遭遇曝光,而涉及到的白酒品牌,大多存在價格虛標的情況。
深圳證監局在今年1月發佈的風險警示就提到,不法分子以買酒送投資諮詢服務、買酒送公司原始股等名義開展違法活動。這些酒價格虛高,且通常非市面常見流通產品。不法人員誇大承諾產品升值空間、收藏價值,有的甚至提供免費保管窖藏服務。不法分子以獲得酒廠的原始股爲誘導,並宣稱公司正在運營併購重組、境外上市,或承諾豐厚收益,誘騙受害人買入大量酒產品。受害人轉賬後,或得到一紙所謂的股權贈送、股權轉讓協議,或收到不知名白酒。
“客觀地說,掃碼價虛標屬於企業個體行爲,更多還是需要企業自律,在實踐層面確實很難規範。但是,隨着消費者理性消費意識不斷增強,飲酒知識不斷提高,這種情況也正在大量地減少,市場正在不斷淨化。”蔡學飛說。
(編輯:於海霞 審覈:孫吉正 校對:顏京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