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女王》大結局:這不叫爛尾,那些臺詞就是第二季的預告吧?
文/葉秋臣
熱播劇《新聞女王》終於迎來了大結局。
最後兩集的內容量不算小,總體而言是典型的TVB式收尾。
Man姐辭職並離開新聞界,跟着前男友一起幹修車行去了,與George(樑景仁)也冰釋前嫌私下小聚。
George和張家妍繼續留在SNK,張家妍坐到了Man姐原來的房間裡。
徐曉薇去了仁心基金會,並擔任院舍主任一職,徹底與主播生涯說了拜拜,找到了新的生活方式。
Cathy(許詩晴)成爲了新聞專員,與王偉的結婚喜帖也遞到了與自己關係密切的原SNK高層男手裡。
劉豔和小夥伴共同創建了一個網絡媒體,想要通過這個平臺爲一切真相發聲。
飛爺打算去國外開民宿,同樣離開了SNK。
最後一幕,是黃宗澤飾演的古肇華登場,與Man姐進行了一段雖然很短,但內容量很大的對話。
以上基本就是最終篇裡,大多數角色的結局。
在最後一集播出後,《新聞女王》以“爛尾”這個關鍵詞登上了熱搜。
葉秋臣在追完之後,反覆問了自己很多次。
這叫爛尾嗎?
處於一個作品的角度來講,答案似乎是肯定的。
講述方式偏保守且平庸,沒有那種令人後勁兒很大的戛然而止,只是打了一張安全牌而已。
但這個操作並不令人意外。
換位思考,如果我身處TVB高層以及劇方的位置上,也會毫不猶豫這樣決定。
這不叫爛尾,這是爲了賺錢。
港劇已經很久沒有這種熱度了,TVB絕對不會放過這塊肥肉,像《法證先鋒》那樣拍成一個系列纔有賺頭。
觀衆罵歸罵,他們還是會看的。
就像Man姐在劇中提到的節目創新,他們想要弱化主播(演員)的影響力,以內容來取勝。
《新聞女王》又何嘗不是SNK呢?
只要這個殼子在,裡面什麼主播或者演員真的重要嗎?
內容足夠精彩,大家自然買賬。
一代新人換舊人,哪裡都是如此。
這樣的安排,已經是脫離劇集本身去談了,不叫爛尾,而是進退有路。
千萬別把路封S了,過去TVB犯過類似錯誤,他們吸取了教訓。
只要把“節目”做好了,劇粉們必然聞香而來。
《新聞女王2》你看不看?
反正有人想看。
當初看完14集,我就大膽預測了三種大結局的可能性,如今看來基本上猜中了。
感興趣的,可以去葉秋臣的公號裡輸入關鍵詞“新聞女王”去看。
當時,我就覺得Man姐要和前男友經營修車行,因爲在內地平臺播出的原因必須來個大和解,不可免俗來一波HE式的大團圓來收尾。
看那些一直以來都爭鬥不休的女主播們互相傳遞一瓶水來喝,以及George在直播Man姐面臨危險時流下真情實感的眼淚,這個大方向算是猜對了。
然後是成功預測了大多數成員離巢,以及張家妍黑化。
還是那句話,想法和行爲不由人來決定,位置說了算。
一旦坐上那個位置,任何人都會由清澈變得渾濁,張家妍亦是如此。
當張家妍接下方太的棋子時,是那種把自己賣給魔鬼的感覺,並且這次的交易是她心甘情願的。
後來再怎麼悔悟,也回不去了。
對於方太來說,不論SNK裡面的管理層和主播們怎麼換,底下的人怎麼鬥,她都是最後的贏家。
不過只是一代新棋換舊棋罷了。
棋子無限換,讓他們互相內鬥去分散精力。
千萬別閒到打上面的主意,自己便可樂享其成。
這,就是制衡。
任何一個高位置的管理者都懂,屬於非常簡單的道理。
整部劇裡,其實塑造最好的角色並不是經常出鏡的Man姐等人,而是方太。
有人說,TVB這是把自家的山頭文化通過《新聞女王》拍出來了,其中的方太、飛爺和Man姐等人,都可在現實裡找到其原型。
那些你來我往的職場戲份之所以如此精彩,是因爲參考了這些人實際發生的經歷。
諷刺的是,過去大家爭破頭的黃金時段,現在卻淪爲了小孩子過家家那樣的風格,這難道不是也在講如今青黃不接的TVB現狀嗎?
過去的獎項,可沒現在這麼大的水分。
能把這些自省的內容寫進劇本,TVB是敢於自黑和自嘲的。
這兩日的周海媚事件,似乎也在真實上演劇中的鄭伯去世。
方太,每一次與下屬的對話都可以拿出來單獨寫篇短文來解析。
該躲的時候就躲,該放權的時候就放權,該暗示的時候就暗示,聽不懂的人就沒資格坐在麻將桌上。
她打的不是麻將,打的是權力。
就連平時聊天,也都是高語境溝通。
簡而言之,就是話不直說,讓聰明人自己猜。
猜對了你是我的心腹,猜錯了你去一邊涼快吧。
方太暗示飛爺去搞第三股勢力平衡Man姐和George,會說飛爺細心到每次都給自己兩個選擇,但這次她有些嫌少了。
當初Man姐和George從師徒情深變成水火不容,也是飛爺搞的,背後的控制者自然也是方太。
華姐回來用前輩的身份去壓Man姐,同理。
我甚至覺得,飛爺最後的離開,一定程度上也是承擔了自己不讓播出張家妍那檔節目的責任。
方太還與Man姐一起買包,告訴她每個包的功能和用處。
什麼包配什麼人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最後那句話——
我的房子很大,看上什麼就買,不需要取捨。
SNK就是這個房子,包包就是所有的下屬,只要你們保持一個相對平衡的狀態,方太便可以容忍一些小打小鬧。
大多數情況下,方太都是節奏的絕對牽引者,畢竟她的位置在那,說的話就是SNK的“聖旨”。
唯獨有一次,方太的神情有些尷尬的變化。
就是她與張家妍的一次對話。
方太習慣性用高語境溝通方式與張家妍講《黑猩猩的政治》和麻將規則,但張家妍完全沒接住。
所以方太纔會用“牌品”來評價她,因爲如果她認爲自己所作所爲是牌品裡的上品,那麼張家妍就是異類和下等貨。
整部劇裡,人設最糟糕的就是張家妍,根本立不住腳,完全是編劇爲了寫一個黑化情節而強行塑造的人物。
李施嬅的演技本身沒問題,編劇必須背鍋。
她剛出場時就無數次表明了自己的中立,但即便你能力再強,這種位置也並不存在。
在電視部那種環境之下,要麼是早早站隊選一邊,要麼是早早被排擠出門。
某些理論是經得起驗證的,意外極少。
除非背景雄厚且家裡有人脈(就像羅鎮宇),可以撐住你中間的立場不動搖,否則連一個月都混不過去,根本不可能像她那樣待了很久。
腦袋裡全是理想化的烏托邦,葉秋臣當初曾在一個問答平臺上簡短評價過張家妍——
自己什麼也不想改變,卻只想按照自己意願去改變社會和規則的人,脫離現實。
黑化之後的手段明顯更真實了一些,但在如此脫離現實的人設之後再搞這些巨型轉變,觀衆也接不住這樣的操作。
燒學歷和獎狀,以及拋棄那麼優質的男朋友非得去搞內鬥,實在不懂這個角色腦袋裡的邏輯是什麼。
還是唐芷瑤那句話戳得精準,忠於自己和自私,其實很容易分。
張家妍那套忠於自己的理念,只是她僞裝自私的殼子罷了。
唐芷瑤知道自己的能力所限,甘心去做個講財經的花瓶,賺的比過去多,活得也更有尊嚴。
前期是很笨的角色,被罵“找個男人嫁了吧”的就是她,後期算是想明白也想通透了。
找個適合自己的工作,比什麼都重要。
同樣聰明的還有Cathy(許詩晴),別管人家用了什麼手段,最終是職場得意,離開原賽道開闢了新的路。
鬥什麼鬥,現在你們誰先提問,都是我說了算。
而且人家還有一個忠心的男友不離不棄,說實話王偉真是個好男人。
只不過王偉的體型Size明顯與高海寧的豐滿有些不搭,所以CP感很弱。
劇中另外一個絕世好男人,就是張家妍前男友邵律師了。
可惜沒碰到值得他珍惜的女人。
另外,我覺得給Cathy安排照顧爸爸那段戲很多餘,其實完全可以刪掉的,多多少少給這個美豔霸道的設定拖了後腿。
全劇有一個進化鏈條,非常有意思。
曾經的張家妍很像曾經的Man姐,現在的劉豔很像曾經的Man姐和張家妍。
劇中專門安排了一段批線人費的地方對照劉豔和曾經的Man姐,以及張家妍和劉豔的師徒關係。
但劉豔的一腔熱忱,可以持續多久呢?
她只是年輕,還折騰得起罷了。
不過,能在如此渾濁的環境下留出一抹清流,也是在絕望裡尋找希望的種子吧。
我個人很喜歡王敏奕,家嫂演的角色普遍都比較善良,倒是挺期待她偶爾也能挑戰下反派。
最後,葉秋臣還想講講Man姐和徐曉薇。
總的來講,《新聞女王》後面的劇情是比不上開局時那麼精彩的,也弱化了一些手段和矛盾,急着匆匆收尾。
徐曉薇改變的戲,是個很大的轉折點。
感覺離開了徐曉薇,似乎Man姐的霸氣都減分了。
大多數事業型女強人,都想成爲Man姐。
業務能力卓絕,判斷力精準,事上御下也非常到位。
看她在新聞上的敏銳觸覺相當過癮,每次鬥嘴都是言語犀利,直擊要害,得理不饒人。
感情上,前男友一直默默守護自己,還有忠實的小奶狗。
這類人,把感情和X分得很開,真心永遠不變,X只是生理需求。
所以她可以清晰劃出自己與不同男人之間的界限,在感情上完全忠於自己的決定。
每一次與Ivan的親密,只是X而已,偶有一丟丟動心,很快就能拉回。
她早過了那種被浪漫燭光晚餐感動的年紀了。
George(樑景仁)也是這類人,他內心最愛的始終是張家妍,任何女人都只是過客,雖然我不懂這個情感源頭是什麼,但他的確是這樣做的,可能和Man姐與白月光相似吧。
張家妍後來說訂外賣去George家裡吃,也是間接同意了他的求愛。
其實葉秋臣覺得《新聞女王》裡,有一些與《法證先鋒2》聯動的小彩蛋。
比如佘詩曼在《法證先鋒2》中,男友的英文名也是Ivan(鄭嘉穎飾演)。
另外在得知樑警官醒過來的那場戲,也很像《法證先鋒2》的大結局,表情都是神似。
除了《法證先鋒2》,夢幻聯動的還有《使徒行者》。
大家八卦時提到賊王案,裡面Man姐被羣槍指頭的畫面,簡直就像釘姐再現。
當然很有可能是我想多了,可阿佘的劇看過那麼多,怎麼能不去聯想呢。
如果說大多數人都想成爲Man姐,那麼徐曉薇可能就是大多數人真實的樣子。
能力有限,左右逢源,力不從心,進退兩難,求愛不得。
她努力向上爬,但怎麼都爬不到自己想要的位置。
這樣的處境,你是不是會想到一些人?
一些同樣生活在夾縫中,努力求存的打工人?
徐曉薇當然也有自己的優點,她當個秘書足夠細心,能夠服務好自己的上司,也比較聽話。
但這樣的人,做不好新聞。
新聞是一羣豺狼虎豹搶肉吃,完全不適合這個入職多年的“小白”。
乍看之下貌似挺聰明,其實和曾經的張家妍一樣都是幼兒園級別。
所以,徐曉薇最後去選了其他的賽道,一份更適合自己的工作。
這個社會最費心力的工作,基本都是與時間競賽的,這個敵人殘酷冷靜又公平,新聞就是其中之一。
想做一個好的新聞工作者,必須疊加超多技能點才行。
看待任何事件都必須能展開不同的角度,各行各業什麼都得懂一些避免犯低級錯誤,記憶力最好強到可以迅速從腦袋裡搜索相關表達和信息,朋友多到關鍵時刻能找到嘉賓和問題的答疑者,建立新的人脈和新的關係時儘可能利用最有效率的方式解決。
要善於察言觀色,對不同的人以不同的態度來處理。
不過看完《新聞女王》這部劇,葉秋臣感覺自己最受益的還是多方位思考以及學會質疑,給了我很多的幫助和啓發。
最後一集紅色屏幕的名人名言部分,我幾乎一秒鐘就識別出這句話是假的,並且暫停視頻去搜索了正確答案。
首先是Man姐在劇中說的那樣,新聞是媒體人餵給觀衆吃的,這個觀點此前就講過。
再者,魯迅是我本人最喜歡的作家,因此簡單在腦袋裡搜索了一下,沒有找到對這句話的任何記憶。
大結局的最後幾分鐘,有種戲裡戲外恍恍惚惚分不清的感覺。
解釋魯迅那句話時,彷彿是在戲外講戲內的故事。
劉豔問Man姐“有沒有想過幫我們拍第二季”,對面站的也不知道是佘詩曼還是她在劇中飾演的角色。
第二季怎麼拍?
我想,TVB已經考慮好了。
那些臺詞,就是第二季故事的預告吧?
黃宗澤的話,劉豔的問題,組成了這個“預告片”。
佘詩曼要是願意繼續接,就拍《新聞女王》第二季,旁邊人怎麼換不重要,主心骨在那。
如果不行,那拍黃宗澤或者任何人的《新聞國王》也未嘗不可。
畢竟,幕後都是“方太”。
文/葉秋臣
—本文著作權歸原作者(@葉秋臣)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抄襲必究—歡迎轉發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