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手拈來-重點來不及記? 表示知識量不足

書名:寫出有溫度文章作者沼田憲男出版:大是文化上市日期:2018/6/28

訓練學生時我一定會講些有趣的主題,譬如:「你的興趣是什麼?」、「如果請你寫下自己的喜好,應該很輕鬆愉快吧?」、「我想你一定可以把文章寫得更簡單明瞭。」聽到這些,大家都會稍微點頭同意。

我接着問:「聽到和興趣有關內容,要寫的筆記是不是很少?」大家都會回答:「那當然。」這就是知識量和筆記量成反比的證明

當我還是菜鳥記者時,參加記者會都很緊張。我全身僵硬的坐在會場,打開筆記本手裡緊握着筆,深怕漏聽了什麼內容。如果有發表的資料我會拚命的在上頭標記,然而看看同公司的採訪主任和其他公司的資深記者們,他們大都蹺着腳,偶爾抄一下筆記而已,看起來十分從容不迫。後來我越來越老練的同時,也跟他們一樣了。

透過日常採訪,累積一定程度的知識,就算去聽記者會,也只要把焦點放在新聞價值就好,筆記內容也僅限於相關部分的重要說辭和事實關係。發表會的資料也只要大致掃過一遍,決定它的價值在哪裡後,就能斟酌報導所需的必要資訊了。標出必要的部分,思考還有哪些不足的資訊,缺少的訊息就透過發問來補足。習慣這個流程後,抄筆記就更有效率,筆記量也會逐漸減少。

所有工作應該都會經歷這種過程,只要熟悉自己的工作,隨着知識增加,腦中自然就累積大量筆記,隨時可以活用。就算是新知識,也不過是在原有的記憶上再加上一筆而已。

電腦用語來表示,就等於改寫數據資料庫越豐富,需要修改儲存的量也會越少。行有餘力時,人類的思考也比較有效率,這實在是很不可思議。當你收集好資訊,也有充分的筆記,就可以開始動筆作文。已經寫得很順手的人,在這個階段應該可以寫出流暢又簡潔的文章。

而尚未熟悉作文流程,只要加上一項準備工作,就可以輕鬆寫作,也就是「用一句話,表達自己想說什麼、想傳達什麼」。接下來要思考說明的順序,此時要將筆記分成三類。

文字記錄分類成何事、如何、爲何三類,將這些資訊排列在一眼即可全看到的位置,再加註串聯,便可藉此做出草稿。這也是推敲的一種做法,最後必然可以完成一篇文章。

剛開始,這一連串作業可能有些困難,不過持續練習後,自然會知道如何寫筆記,有助於文章彙整方法,且直覺性挑出真正派得上用場重點。最後就可以看着記事本,輕易的寫出一篇文章。

最初只要用簡短的文章來練習即可。說穿了,長篇大論不過是短文的累積,僅要創作好的短文,長文自然也可信手拈來。(本書摘自P118~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