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任,崩了
平平無奇的一天,我今天做研究。
想看看市場的錢,在買啥,青睞啥。
發現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大家這兩年投資口味,出現了大轉彎。
一
有一個變化是:
大家不太買主動基金了,甚至在不斷拋掉
這兩年,主動基金們面臨一個尷尬:基民抽資,不想跟它們玩了。
份額在縮水。
一個很直觀的展示,歷史主動基金份額變化:
2020年和2021年主動基金火熱。
一大堆新發的基金。比如,2020年那一年,主動基金的份額猛增了近80%。
這麼多子彈源源不斷地輸血股市,也烈火烹油,催生了一輪牛市。
行情好,催生了基金熱;
基金火熱,又捧起來了行情。
但去年和今年,機構開始還債了。
舊基金不斷被拋棄,新基金賣不出,基金份額開始縮水。
縮水幅度倒是不大,但畢竟出現了一個轉折。
也意味着——許多人對主動基金的信心,已經崩了。
主動基金這兩年,很難給股市輸送子彈了,不拖後腿就很好了。
這也使得,機構變得很雞賊、很沒格局。
一反彈,機構就賣賣賣,不斷地減倉、賣股。
因爲要應對基民的贖回。
再加上北上資金也在不斷賣出。
以前火熱的龍頭股,開始被壓得漲不起來。
二
但並不是各種基金都慘!
指數ETF基金越來越火,非常火。
這兩年雖然下跌,但大夥還是大手筆買買買,越買越多。
一個直觀的展示,指數基金的份額持續擴大:
大家越跌越買,雷打不動。
現在指數基金份額,已經是2018年的五倍多了。
兩點原因吧:
一是,指數基金品種越來越豐富。
我覺得另外一個原因也很重要:買指數基金的人,挺喜歡逆向操作。
有一顆“抄底”的心。
越是行情底部,越敢大筆買入。
今年份額增長在100億份以上的基金,全部都是ETF:
科創、醫藥、恆生科技、滬深300、半導體、創業板....
媽呀,雞皮疙瘩起來了。
我覺得——
底部加倉的方向,選的還都挺好
不止散戶,國家隊也是這麼做的。
10月底上證跌破3000點時,匯金就跳出來宣佈要“持續增持”ETF。
後面也的確是買了一大堆滬深300。
信心上把行情給穩住了。
直到最近,國家隊可能還在時不時出手。
三
總結一句就是——資金對基金經理神話的信任崩盤了。
寧願擼起袖子自己幹。
要麼買ETF去了,要麼自己買股票。
ETF就是一個工具——大家選自己看好的行業,押注一個貝塔收益,而非依賴基金經理。
對了。
除了主動基金被棄、指數紅火以外。
今年還有一個現象——
有一批短線資金,在躲開機構重倉股。
專門去炒一些細分產業的小盤股,甚至是微盤股。
前幾天北交所火熱,華爲細分產業鏈的火熱...是這種現象的一個體現。
說白了,不跟機構玩了。
自己另起牌桌。
當然,我自己不贊同普通人用這種策略。
因爲很多小盤股,業績很差,股價起伏大。風險太高了。
只是說,這就是目前市場的一種狀況。
至於,什麼時候能改變呢?
比如,那些以前的大盤藍籌們能起來呢?或者有一輪更火熱,更普遍性行情呢。
有兩種可能性。
1)要麼美國放緩加息,外資大幅度的回來。
2)要麼就是國家隊繼續堅決、大幅的抄底,把觀望的錢吸引回來。
另外,我覺得——
哪怕這些情況沒發生,一些板塊也會有結構性行情。
譬如科創,創業,醫藥...等等。足夠低估,向下空間有限,或許會發生修復。
不用過分的,全面性悲觀。
風險提示一下:
以上提到的所有基金,都沒有推薦的意思!!!只是客觀描述現象,解釋下目前市場狀況。
不建議大夥跟風買熱點哈。
ps.
一個暢想哈:
這兩年大家被主動型基金傷到了,更多通過ETF來拿貝塔收益。
ETF這幾年份額增長超猛,現在是2018年的五倍了。
買ETF的人,最大特徵是:越跌越敢買。
漲起來也不留戀。
那等ETF成爲市場的主流了。到那時候,市場或者會更平穩一些吧?
不那麼抱團、大起大伏了。
股市風格會不會更成熟點?會不會更容易緩緩向上?
haha,只是我的一個想法,不一定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