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經濟隨筆|陝北小米的新味道
新華社西安3月22日電 題:陝北小米的新味道
新華社記者陳鋼、雷肖霄
春日的黃土高原正從寒冬中甦醒。熬一碗陝北小米粥,薄薄的米油覆在上面,米汁如脂,入口回甘。
豐收,是農民樸素而恆久的期盼。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媽,小米飯養活我長大……”清香醇厚的小米粥、小米飯,是陝北人餐桌上永不過時的美味。延安時期,小米更是滋養了千千萬萬革命戰士,成爲“紅色傳家寶”。
然而由於經濟效益低、銷售渠道窄、耕作費時費力等問題,當地小米產業一度低落。
俯身田間,探究小米之變。
聚人才,拓渠道,促增收。
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基層用一個個實踐案例作答。
因小米而得名的陝西省榆林市米脂縣,大學生張雄彪與20多個同學一起返鄉創業,設立陝西青創聯盟電子商務股份有限公司,幫助鄉親們“賣小米”,累計帶動農民增收600多萬元。
在革命聖地延安,“80後”村民毛偉嘗試“觸網”直播,鏡頭裡山野民居,裊裊炊煙,帶動“土特產”飛出“山坳坳”,最多一天收入超8000元。
植根一方水土是農業“源頭活水”,熱情擁抱新模式拓寬振興之路。目前陝北地區穀子、糜子等小雜糧種植面積約360萬畝,總產量約39萬噸,重點企業近百家。
流通多渠道助推“土特產”飛向大江南北。從2014年至2023年,我國農村網絡零售額由1800億元增長到2.49萬億元。
“數商興農”,卻不止於興農。
從田間地頭到廠礦車間,數字經濟正持續賦能傳統產業,“老樹”發“新芽”,加速產業蝶變。
走進企業,感受產業之變。
補鏈條、興業態、樹品牌。
如今走在陝北大地,小米產業的“熱氣騰騰”處處可見:選育良種、規模經營、培育企業、開發產品、打造品牌、線上銷售……
小米鍋巴、小米酥、小米乳、小米油、小米茶、小米咖啡……品類豐富的“新味道”,讓小米成爲新時代“網紅”。
從“充飢飯”“紅色米”到“致富糧”,產業鏈長了,附加值高了,土特產“洋氣了”!
淡淡鄉愁裡有不變的滋味,產品創新則帶來“青春活力”。陝北小米種植面積已有約100萬畝,年產量約16萬噸,“延安小米”“米脂小米”等品牌價值不斷提高。
科技助農,卻不止於助農。
產業鏈延伸,價值鏈提升。從傳統產業到新興產業,科技創新引領的新質生產力,正加速構建我國現代產業體系。
感知市面,洞察時代之變。
重創新,求突破,謀幸福。
呷一口新開發的“小米乳飲料”,米香在脣齒間迴盪。從“餬口糧”到健康“新寵”,折射出消費結構的轉變。
一人食、減脂餐、零添加等消費觀念,正重塑消費習慣。滿足人們健康需求的同時,不斷創新的小雜糧成爲陝北農民增收的“拳頭產品”。
氣溫回暖,黃土高原又添新綠。銷售特色農產品、體驗陝北民俗、民宿迎來客人……陝北小米助力一二三產深度融合,增收致富實現“多點開花”。
創新富農,卻不止於富農。
消費格局重塑,爲構築新競爭優勢贏得主動。正在培育的新質生產力,讓“土特產”成爲“香餑餑”,是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着力點。
“山丹丹紅來喲山丹丹豔,小米飯那個香來喲,土窯洞那個暖……”立於溝峁之上,高唱一首陝北民歌。
餘音迴盪,神清氣爽。
陝北小米的新味道,是迎面而來的和美鄉村。
編輯:鄔嘉宏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