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黨國體制悄然成形
2016年5月蔡政府團隊走馬上任,兩年以來,一例一休、年金改革、追討黨產、同性婚姻、廢核、拔管、新南向,輿論上驚奇爭辯的重點固然不少,但一場驚天動地的體制革命,正悄悄在中央政府部會內展開,一般民衆卻所知不多。
多位10到13職等常任文官老友,最近在不同場合不約而同告訴我,第3次政黨輪替後,他們最不能適應的是,部內政務、政策、人事、重要標案,甚至對外新聞稿,已經不再是由部長或主委拍板決定。過程中,甚至到最後階段,都另有「其他人」涉入。
對照執政黨喜愛諷刺的中國大陸,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中國共產黨自1949年建政以來,制度上標榜「以黨領政」,市長之上有市委書記,省長之上有省委書記,明白定階,清清楚楚。可別人是明着幹,咱卻是暗着來。
恐怕很少臺灣百姓知道:過去黨外人士所愛批判兩蔣的黨國思想(黨在上、國在下),其實現在的臺灣,中央政府部會裡,正在逐步建立新的黨國家園。要言之:內政部政策,並不是葉俊榮部長說了算,交通部重要政務,也不是賀陳旦部長做最後決定,經濟部對外發言立場,更不是沈榮津部長做得了主。喧騰一時的拔管事件,根本不是教育部長的決策權限。
那政府決策究竟誰說了纔算,誰有資格做決策?標準答案是執政黨黨主席、黨部和黨工。沒搞錯?是的,沒搞錯。黨主席不僅透過中央黨部、中執會、中評會拍板政府政策,各部會內並設有實質監控的黨部決策小組,由黨工和立委助理進駐覈實。說穿了,就是主席的錦衣衛。
這種倒退不止40年,「後座乘客指揮駕駛開車」的體刺已經確立,據悉在不少部會裡,政黨工作者干涉專業決策力度之大、之廣,早已「完敗」前兩蔣時代的黨國體制,直接復辟明代東廠的威風與榮耀。
各位看官,下次如果你對內閣某部長、主委的政策決定不滿意時,我建議你沒必要、也不該去指責這位首長,因爲他不過只是穿西裝外套的龍套,做不了一點點主的。(作者爲前工研院競爭力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