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社宅「類家庭」安置兒童 新店央北、永和年底再增14戶

臺灣扶輪公益主委簡坤鈺(右3)捐贈市價30萬元的家電傢俱電腦等給新北市類家庭。(許哲瑗攝)

蘇雲霖蘇黃根夫婦林口社宅類家庭用心照顧右耳失聰的蕾蕾 ,蕾蕾今年暑假過後 已可開始上小學。(許哲瑗攝)

樊宗興(右)和李苑詩(左2)夫妻在林口社宅合力照顧3位失依的孩子。(許哲瑗攝)

寄養家庭僧多粥少,新北市利用社宅開辦「類家庭」新型安置模式,目前分散三重、林口2處社宅,國際扶輪社3490地區臺灣扶輪公益網捐贈傢俱、筆電桌電生活用品,市價約30萬元,提供11戶類家庭更完善的生活機能,今舉辦捐贈典禮,副市長謝政達受贈並宣佈,「類家庭」將擴大規模,年底前於新店央北、永和2處社宅,再新增14戶。

新北市社會局表示,「類家庭」安置模式介於寄養家庭和安置機構之間,由基督教芥菜種會協助招募、訓練照顧者,完成後入住社宅,照顧被迫離開原生家庭的孩子;目前分散三重、林口2處社宅,共11戶、安置38名失兒童

6歲的蕾蕾(化名)右耳失聰,因罹患先天性疾病,1歲便住進醫院,進行骨髓移植手術和治療,去年8月在社會局媒合下入住類家庭,卻因長期臥病醫院,不敢睡一般牀,連走路都有困難,在蘇雲霖和蘇黃根葉夫婦悉心照顧下,爲他加裝牀邊護欄,熟悉睡眠模式,預計今年暑假過後便可就學。

另名3歲安安(化名)因受虐致左眼失明,總是斜着右眼看東西,剛入住類家庭時,吞嚥困難、語言發展遲緩,由於蘇爸的女兒是幼兒園英文老師,偶爾帶着安安到教室去玩,加上每週1次的到宅職能治療,現在安安不僅可以開口唱歌,說話也進步很多。

「彌補原生家庭缺乏的愛!」因宗教信仰加入照顧行列高齡60歲的蘇爸和蘇媽表示,蕾蕾玩遊戲時,不管扮演任何角色,最終一定是受傷、打針、住進醫院,可見原生家庭創傷仍在,經過半年照顧,用最大的愛和包容照顧和引導,蕾蕾最初不會上廁所,看到自己的同齡孫女自行上廁所,蕾蕾也跟着一起學習成長。

謝政達表示,考量有些孩子不適合送往大型機構,新北市2017年啓動類家庭服務計劃,當時僅4戶、爲全國首創,目前拓展到11戶,預計年底前再新增14戶,感謝民間企業資助物資,更要謝謝照顧者全心全意的付出,是類家庭孩子成功長大關鍵因素

新北市社會局兒少福利科長劉倩如表示,少子衝擊下,需要安置兒童不減反增,每年約有800人;隨着社會脈絡轉變,近年願意從事寄養父母人數年年遞減,2017年共234人,去年共213人、今年截至3月止共196人,減少快2成。

劉倩如分析,除了職業婦女比例增加,照顧孩子意願普遍不高外,過去安置兒童多僅是沒飯吃、沒人顧,現今受虐比例增加,領有身障手冊、發展遲緩的難置兒就佔了2成4,挑戰更高,也讓不少照顧者卻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