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宇程/四個制度陰招,打殘技職教育
▲四個結構性制度因素,導致臺灣技職教育長年被扭曲。(圖/記者周宸亙攝/示意圖)
文/謝宇程
「你當初在加拿大學技職當工匠,會不會覺得沒有前途?爸媽會不會對你失望?」因爲熟了,我問話也就大膽了起來。聽到這個問題,我的加拿大好友 Craig 覺得好笑:「當然不會!」他本身是個專業木匠,而且在加拿大技職學校當過好幾年老師。
多年來我不斷寫文章,就要希望能打破社會在教育面的成見。但你若問我:會不會把小孩送去讀技職?坦白說我還真會不安 ,因爲無論是實務技能,或是思考、表達、人格陶塑等,我們的技職體系真能讓學生把實務技能學好嗎?愈是瞭解,愈難斬釘截鐵的回答「是」。
只是,學技職有什麼不好?是老師不努力,還是學生本身資質問題?我和 Craig 針對臺灣與加拿大的技職教育體系深入討論剖析後,發現以上都不是問題核心。真正的癥結在於:四個制度上的缺失,足以徹底打殘技職教育。誰來教技職?學校請讓位
原來,加拿大和臺灣在技職教育上,有個思維正好完全相反。我們相信,要學任何東西(包括技職)一定要在「學校」裡學;但加拿大完全不走這套,他們相信:要學技職,就「一定要」直接和實務界的「師傅」學。
「在加拿大,無論烹飪、電焊、髮型設計……要成爲一個能獨立工作營運的合格技術人員,你要拿到『師傅』(Journeyperson)的資格。這個頭銜不是隨便可以自稱的,而是要通過嚴密的培養、考覈過程。在加拿大,一個擁有『師傅』頭銜的人,和大學畢業完全平起平坐。」Craig 仔細和我說明:成爲師傅只有一條路──成爲學徒。(延伸資料:加拿大 Alberta 省各專業技術領域的培育綱要)
原來,加拿大是直接以「職場爲技職」的教育現場。只要滿16歲,就可以去找有正式「師傅」頭銜的人請他們收爲「學徒」。要當過3~4學徒(不同類別,略有差異),從師傅手中學到所有必要的知識、能力、態度、精神並完成檢測考驗後,才能成爲一個正式合格的「師傅」。
「有些專業,只要是職業高中或專校 (College)畢業,就可以抵算一年的學徒資歷,但不是每類都如此。」Craig 接着說:「所以嚴格來說,職業高中與專校只是個輔助,並不是成爲技職專業者的必經途徑。許多人沒讀過技職學校而成爲『師傅』,這並不是奇怪少見的事。」
▲極端重視學歷的氛圍之下,讓許多職人師傅的地位不被重視。(圖/記者李毓康攝/示意圖)
學由工匠教,考由工匠評
「我在加拿大當木工學徒時,絕不是每天幫師傅拎包包、買早餐、當雜工。這4年的時間,有一套完整學習程序,由淺到深、由易到難。每年還得接受一次木工的學徒考試,一年一年愈考愈深,到了第4年結束時,會有一個大考試,要能通過才能拿到『師傅』的正式資格。」Craig 回憶。
究竟是什麼樣的考試?細問才知道,學徒每年要參加的升級考試分科舉行,例如 Craig 就考木工。每人都得考兩科:筆試和實作。筆試是關於實際工作上會遇到的重要知識,或是測驗遇到一個複雜情況時,如何分析與推理。
而實作題,就是要動手實際造出成品。Craig 記得當年某次升級考試中的實作題:「我要在6小時內,用木材照着紙上畫的藍圖做成一個窗框,完全用手工。難度很高,全無投機取巧空間。從窗框角度是否精確,到表面處理是否平滑,都是在嚴格的評審之中。我記得當時8成考生沒有通過標準,只好隔年重考。」
升級考試由誰出題,又由誰評分?「當然是由專業的師傅囉!他們會把工作中真正的案子拿來當考題。學生的作答與成果,也由他們依業界標準判定是否合格。如果不是專業師傅出題和評分,那這樣的考試還有什麼意義?」Craig 回答的毫不猶豫。
「這確實是個很合理的模式,但還有些細節讓我好奇。」我很用力的試圖理解,因爲這和我們身旁的經驗相差太遠:「例如,如果是由各地的師傅來教,而不是在管理嚴密的學校教,怎能確定師傅們把所有該教的都教給學徒?又怎麼確定他們沒有虐待學徒 (雖然有點誇張,但還是要考量,對吧)?」
「這確實是問題,加拿大的解答方式,就是職業公會和政府的合作。」Craig 回答:「加拿大的職業團體知道,他們希望自己的職業受到尊重,就一定要確保每個行業內的人,在能力、專業、工作態度上都要處於高水準,所以他們很關心如何把人才培育體系做好。因此,加拿大的職業公會都很認真的經營新血後進培育,而政府,就負責運用公權力幫他們搭臺、執行、監控。」
具體而言怎麼做?
Craig 告訴我,學徒雖然主要向專業師傅們學,但加拿大政府也會從旁監督。學徒確定他們的師傅之後,都要向省政府彙報登記,政府則會確認他們找到的確實是有指導學徒資格的「師傅」。大部分的技術人員職業,政府也會限定,只有具資格的「師傅」以及登記的「學徒」纔有工作資格。
師傅雖然在教學徒的風格上有很大的自由度,但政府會提供一分教學綱要,其中明列每年該教給學徒的專業內容 。當然,教學綱要是由職業公會提供的,由資深業界領袖、專家擬定。
爲了確認「師傅們」都有合理的進行教學,省政府會派人到教學/執業現場進行訪視(雖然並不密集);而學徒們每年會有一次被召集到職業學校裡,進行4到8周(各種專業不一樣)較密集的知識培訓。而在這段期間,職業學校的教師也會確認學徒是否有得到師傅合理的教導。
最後,如文前提到的,學徒每年的升級考試,是由政府召集業界師傅出題、審閱。學徒每年的升級,以及最後得到「師傅」身分,都是由業界把關,且由政府發給證書──有證書才能獨立開業。
在有「師傅」身分後,如果經過一個跨原理、規畫、實作等各層面的考覈,就能得到「紅璽認證」(Red Seal Endorsement),這在業界被視爲等同博士一樣的地位,擁有資格領導承接龐大、精尖的專案。而且因爲門檻嚴格、公信力高,「紅璽認證」的專業地位在多數歐美地區都獲得承認,也使得技職領域的專才,成爲最能「跨國執業」的行業。
▲新政府目前已着手進行技職教育的強化,並尋求產業串連提供職場訓練。(圖/記者周宸亙攝/示意圖)
打殘技職教育四陰招
「這樣的技職培育體系,我也不敢說是完美的,但至少我身在其中,經歷木工的培育訓練,並以自己的專業能力爲榮。我有信心以我的技能服務客戶和社會,我們都得到整個大環境的尊重和肯定,沒有人會認爲做技術人才不如醫生、律師。」Craig如此總結他的教育歷程。
聽了 Craig 描述加拿大的技職體系,相較之下,我更懂得我們的技職教育,在最根本的設計架構上,是如何被不當的制度搞壞了:
►我們要用與市場、與職業現場隔絕的學校來教技職;但其實工作現場纔是技職教育最合適發生的地方。
►我們的技職教育內容,主要由教師、學者、大學教授負責規畫;但其實每天在現場奮戰的工匠與師傅,才最知道該教些什麼。
►學生的表現是否能得到專業證明,我們常由教師負責判斷和給分;但其實要面對市場挑戰的師傅們,才最知道標準是什麼。
►對於那些到實務界當學徒、當助手的年輕人,我們的政府採取不理不睬的態度;但其實政府應該要當職業公會的「守門員」,依照他們制定的規範,維護學徒權益,確保他們在技能、知識、態度與性格上得到優良的培育,幫助職業界確保入行新人的水準、幫助產業把關從業人員的素質。
至此,我不禁疑問:如果我們的技職教育在根本的設計上就大錯特錯,還改得回來嗎?
相關文章
謝宇程/提升孩子競爭力,先上體育課!
謝宇程/老師!請理直氣壯的「不務正業」
謝宇程/不知怎麼教孩子,就跟着他一起學吧
●謝宇程,專欄作家,以上言論不代表公司立場。88 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