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家興/臺灣的下一站,散工經濟?
文/葉家興
上月美國就業報告好的超乎預期,新增職位高達27.1萬,遠超出預估的15-24萬。失業率也再度改善,締造金融海嘯後的最佳成績:5%。數字一出,美元強勢走強,美債走貶,市場預期美國聯準會下月升息幾成定局。相較於臺灣勞動部公佈,至本月中爲止,全臺灣放無薪假的人數創下三年多新高,達到5292人。兩地勞動市場真的冷熱差距如此之大嗎?然而細看美國就業報告裡的年齡分組,卻可以讀出十分令人驚悚的訊息。原來,以新入職者的年齡分佈來看,55歲或以上人士新增職位多達37.8萬,但就業黃金期的25-54歲人士,其職位卻減少3.5萬人。更可敲響警鐘的數字是:對25-54歲男性而言,甚至出現了11.9萬的職位流失。其實,這還不僅是單一月份的數據。自金融海嘯後美國實施非常規的貨幣政策以來,55歲或以上組別累計增加超過了750萬個職位。反觀55歲以下組別卻流失了合計460萬個職位。這意味着美國啃老族現象愈來愈嚴重?或者因爲勞動市場出現了結構性的變化?此結構變化就是希拉蕊所說的「散工經濟」(gig economy)嗎?美國前第一夫人、前國務卿希拉蕊四月份正式宣佈角逐總統大位,當時她提到:「許多美國人都在設法賺取外快:出租家裡的房間、替人設計網站、販售自己設計的商品、開自己的車去當司機。這種隨叫隨到,或所謂的『散工經濟』帶來許多創新,但也引起對於職場保障、未來工作型態的質疑。」美國著名媒體人蒂娜・布朗(Tina Brown)最早於2009年創造gig economy這個名詞,其實原本含意是描述與20世紀初巡迴表演的黑人爵士樂手類似的現象,他們參加一個又一個的演出(gig)賺取報酬,雖然未必穩定,卻能從事自己醉心的工作。而當代互聯網的創新,雨後春筍般出現的平臺,如Uber、Airbnb、Etsy、Elance-oDesk、Call 師傅、Jobdoh(職到)等,正在縮小資訊差距,去中介化地撮合各項產品服務的供給與需求雙方。不願成爲大機器裡的小齒輪的年輕人,在貢獻社會換取報酬的選擇上有更多的自主權。從這個角度看,或許把gig economy翻譯爲「演出經濟」,比「散工經濟」更中性與貼切?沒錯,在規模愈加龐大且不斷擴張的「散工經濟」中,人們不必再被朝九晚五的規律作息給綁住。但就像光鮮亮麗的藝人背後,也有不知下一場演出何時何處尋的辛酸。彈性與自主的生活,自己當自己的老闆固然令人羨慕,但加薪、勞保、退休金與其他職場保障呢?「散工經濟」會不會是企業大量使用派遣工、逃避僱主責任的美麗辭藻呢?
美國、英國等地的研究都顯示,廣義的「散工經濟」就業者數目,高達總勞動人口的3-4成,且晚近新增職位多屬此類非傳統工種。這是科技進步的必然結果?還是零利率政策導致資源錯配的始料不及後果(unintended consequences)?面對進行中的勞動市場鉅變,政府是否應檢討經濟、教育及職場政策?大學教育是否必須因應調整?而直接面對這種風暴的職場新鮮人,又是否已認清前景,早做準備?除了中國大陸等快速增長的經濟體之外,薪資停滯幾乎是全球現象。但發達國家劫貧濟富的貨幣政策卻又讓股市、房市炒風炙熱,價格節節高升到投機的地步,讓年輕人難以負擔成家立業之夢。這薪資停滯與房價高漲的兩面夾擊,使年輕世代「啃老」化與「尼特」(NEET)化問題嚴重。在物價騰飛而薪資凍漲的當下,既得利益者及其子孫可以靠祖產繼續吃香喝辣。但完全沒有父祖庇廕的我們,則必須早日洞悉殘酷的社會現實。自助人助,抱怨無益。要嘛「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早日到薪資快速增長之地打拚;要嘛儘速要求政府與高速增長的區域加速經濟整合,讓普羅大衆得以善用科技平臺,站在規模經濟的風口,乘風而飛!
●作者葉家興,在香港吐露港灣生活與任教的臺灣客家人,出生在《鼕鼕的假期》電影裡的小鎮苗栗銅鑼,臺大電機系學士、經濟所碩士、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精算、風險管理與保險博士。1996年離臺前在金門太武山麓服役兩年。譯有《經濟學與社會的對話》、《世代風暴》、《助人爲獲利之本》、《當經濟指標統治我們》等。着有《理財與保險--迷思與反思》、《陸生元年》、《未來事件交易簿》。以上言論爲個人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