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承泰/誰該先接種疫苗?外頭趴趴造的「這羣人」!
近日傳出打了AZ疫苗沒多久死亡的案件,多數是帶有慢性疾病的老人。
由於這些報導多少會影響民衆打疫苗的意願,指揮官陳時中即呼籲打疫苗「利大於弊」,於18日記者會中說明AZ疫苗在國際上所帶來的死亡率並沒有比其他疫苗高,且臺灣75歲以上約23萬人接種,死亡人數20人,死亡率也低於南韓;這些統計數字告訴民衆,接種疫苗纔是上策。
整體而言,老人確診後死亡率偏高,所以老人打疫苗較具優先性;可是,對於任何一位民衆來說,最關心的,莫過於自己以及家人的生命安危!擔心的是,目前人好好的,會不會因爲打了疫苗而...
抗疫清零 唯有疫苗
臺灣防疫具有先天的優勢,除了海島的天然防線,還曾有抗SARS的經驗,遑論優質的醫療與公衛防護網,以及懂得保護自己的民衆。理論上,只要杜絕境外移入,島內應該可維持清零。
如今雖被變種病毒攻破,臺灣具有較佳的條件應不會像歐美國家,以封城的方式來防疫。因此當務之急是,除了持續防疫,沒有普遍施打疫苗來「抗疫」,就無法「除疫」!
至今已有超過百萬人施打了第一劑,按順位來說,目前各地方施打的對象是老人,可是老人人口近4百萬,只好以「老老人」爲優先。由於老老人通常具有多種慢性疾病,他們通常待在家,民衆擔心的是,這樣是否適合施打AZ?且出門排隊打疫苗就有感染的風險,加上近來天氣如此燥熱,疫苗在這樣的環境中,是否會產生質變呢?
此外,去年新冠疫情肆虐歐美國家,約七成的死亡來自於老人族羣,而大部分來自於照顧機構。於是,老人家施打疫苗就較具急迫性,在機構中更是。
臺灣在長照相關機構中的老人不過5萬餘人,情況和歐美不同。自疫情爆發以來,照顧機構確實也發生了羣聚感染,因此,不論住民、照顧者或管理人員,施打疫苗具優先性,是毫無爭議的。
問題是,在疫苗不足的條件下,多數在家的老人,是否比其他人更急着施打呢?或許阻絕老人的感染源,還更爲急迫。
▲或許阻絕老人的感染源,還更爲急迫。(示意圖/翻攝自免費圖庫Pixabay)
隔離病毒 有效防疫
雖然統計告訴我們,確診後老人死亡率偏高,如果抽離機構住民,一般老人的確診率與死亡率爲何?若再進一步抽離有慢性疾病老人,那麼無慢性疾病老人的相關統計又爲何?這些分析若有明確結果,即有助於釐清,新冠病毒和疾病、年齡的關聯。
去年二月初,新冠疫情纔剛發生,筆者即在「雲論」撰文,注意在照顧機構中的感染風險;此外,筆者也呼籲,利用機會改變國人使用紙鈔與錢幣的習慣,減少感染的媒介。由於傳統市場一直是長者常去的地方,即使停留時間短暫,最難避免的接觸仍是紙鈔與錢幣。
政府既然可以設計出那麼好用的實聯繫統,推廣無現金交易卻沒有甚麼進展!如今,傳統市場果然成爲令人擔憂的場所,或許改採無現金(如悠遊卡)來進行交易,即可減少感染與傳播機會,尤其是老人家。
▲無現金交易。(圖/記者曾婉婷攝)
年輕人趴趴造 應儘快接種
原則上,只要中央守住邊境,地方政府進行人流管控,企業與機構加強隔離設施,家庭與個人則應重視清潔與保持距離,傳播鏈就不容易形成。
可是現實社會中,不是每個人時刻都會遵守規定,即便是學校停課是爲了減少羣聚,可是仍有學生不願意回家,有些回了家,也常會外出,可能成爲家人的感染源。
近來臺少盟利用學校停課期間進行調查,發現近六成兒少每日使用3C時間超過9小時,有三成使用更達12小時;筆者相信大學生也差不多。更妙的是,既然守着3C,遠距的線上教學,出席人數卻不及一半。
換言之,手不離機,腳也守不住家;即使是三級警戒,在外面趴趴走仍是以年輕人爲多。雖然筆者也是老人,但認爲儘快爲年輕人打疫苗,纔能有效阻止傳播鏈的形成。
▲年輕人外出機率較高。(示意圖/ETtoday資料照)
熱門點閱》
► 哭啊!沒紓困拿還要被嗆 年輕人不爽的10大疫情爛事
► 二期免疫橋接三期疫苗臨牀試驗 加速獲得EUA應對變種株(陳秀熙、張金堅、許辰陽、陳立升)
► 李俊宏/打疫苗後亡故給付600萬?小心接種受害救濟基金不夠!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