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智己之戰,把他們都“炸”出來了

一場智己汽車的發佈會,讓本就不平靜的汽車圈更加躁動起來。

智己、小米……雙方你來我往,交鋒數回合後。

智己汽車終於忍不了,直接一封實名舉報信。

智己汽車認爲這場“令人憤慨的事情”,是“有組織的網絡暴力行爲”。

而智己汽車之所以如此憤慨,大抵源於兩點。

一、網絡暴力的面積之廣、數量之多,它之前從未經歷過。

二、除了智己汽車本身被抨擊以外,還包括智己汽車的員工,此外就連智己車主也遭受到了令人難以置信的“詛咒”。

這種事情在“機圈”可能是稀鬆平常,但在“汽車圈”卻是罕見。

背後“有沒有組織”小編不好下定論,但一定有靠這個吃飯的自媒體以及部分“精神股東”的參與。

汽車圈的類似亂象其實早就有了,國產與進口之爭、增程與插混之爭、有圖與無圖之爭、視覺與雷達之爭……

但相較於這些,今年的負面輿論發展之快,令人咋舌。

理想汽車CEO李想,在3月11日發朋友圈稱。

過去十天發生的事情大家應該都比較清楚了。衆多用戶和朋友爲我們擔心,替我們發聲,無論多難,都在持續的幫助和支持我們。我深表感謝,這也是我們成長的核心動力。

李想表示,對於事件中存在的那些有組織的……

隨後,何小鵬、餘承東、羅永浩紛紛留言支持。

事情過去一個月了……

反擊的成果如何了?

“背後”又是誰組織的?

沒有答案。

李想朋友圈的感慨,本就是一場沒有答案的自我發泄。

智己汽車的舉報信最後大抵也會是這樣一個結果。

但,有沒有作用呢?

小編認爲有。

一場對戰,“炸”出來不少的車企。

4月11日,“賽力斯汽車法務部”正式上線。

其發文稱,“針對不實言論和惡意詆譭行爲,我們將採取法律手段捍衛自身合法權益,維護賽力斯汽車的品牌形象和聲譽……我們將給予提供者相應獎勵。”

“嵐圖盧放”也在4月11日連發兩文,“……在網絡上發佈虛假信息、誇大其詞或者製造謠言,甚至惡意攻擊、無差別網暴,誤導用戶,讓用戶難以分辨信息真僞,從而影響用戶判斷和決策,這些所謂的宣傳,是基於利益交換基礎上的,不能長久……”

但這個作用也僅限於當下。

在2023年,就有車企曾對網絡水軍、汽車博主進行過維權行爲。

長城開出了200萬-300萬的舉證獎勵,比亞迪則是500萬的舉證獎勵,同樣車企對於嚴重侵權的賬號索賠金額也是令人咋舌。

但效果並不是很明顯。

之後照樣出現了“冬測風波”、“續航風波”、“油耗風波”……

車企想方設法展現不可侵犯的姿態,但奈何在利益的驅動下,釋放的震懾力時效太短。

過了一個月或者更短的時間,又會有爲了“蠅頭小利”的自媒體、網絡水軍出現。

2023年3月,包括一汽、東風、長安、長城、吉利、比亞迪在內的14家車企共同發起了“關於抵制汽車行業網絡水軍的聯合倡議”,明確不參與、不僱傭網絡水軍進行任何負面評論、灌水、惡意抹黑的行爲。

同時共同抵制僱傭網絡水軍的企業,共同抵制惡意灌水、抹黑的服務代理商並抵制一切捏造不實信息,攻擊和挑撥同行關係的不正當競爭行爲等。

但這份保證……在生死存亡的“淘汰賽”中,又有幾分可信度呢?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

“友商”、特斯拉。

A車企發佈會上,哐哐一陣對標,明裡對標特斯拉,暗裡拉踩“友商B”。

A爲什麼這麼做?

因爲“友商B”流量大,特斯拉是一個外來的汽車行業領導者。

A對標“友商B”爲了流量,對標的行業頭部特斯拉爲了彰顯實力。

但行業領先、行業頭部、行業流量都不是原罪啊!

發佈會上弄一個看不清的大黑板,哐哐幾十條的對比,就勉強輸了兩個地方。

這誰受得了?

甚至有的對標往往不是全面性的對標,而是A車企挑選性的對比而已。

消費者看完A車企的對標會不會有誤解?

不明真相的消費者會不會在一陣近似於“忽悠”的情況下,棄B選A ?

當然會。

但這只是其次。

當A企業對標的擁有海量“精神股東”的B企業後,那麼接下來的事情就很“恐懼”。

“感受來自被機圈支配的恐懼吧!”

如今,智己汽車算是徹徹底底感受到了。

接下來,車企之間的相互拉扯一定還會發生。

發佈會上的明對標特斯拉、暗懟友商的操作,也不會因爲智己、小米這一件事就銷聲匿跡。

但有一點,車企應該搞搞清楚。

無論是造車新勢力,還是傳統車企,消費者給他們的容錯機會是一樣的。

有且只有一次。

汽車不是小玩意,遠超一部手機的價值。

手機品牌用習慣以後,即便明知道它可能存在一些小問題,可能比友商差一些。

但習慣使然,大抵不會輕易更換品牌。

汽車則完全不同。

動輒二三十萬,甚至還關乎到消費者自身安全等問題。

只要讓消費者失望一次,再鐵的粉絲,他也會跟你來個勢不兩立。

所以。

流量的大與小,發佈會對標的好與壞。

只能決定車企的起點是在“1萬大定”,還是“5萬大定”,卻不能左右品牌在汽車行業的終點。

汽車行業的競爭非常殘酷,尤其是新能源汽車。

一個沒得到證實的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有487家新能源車企,如今剩下40餘家。

一家車企從有到無,也許都用不了三、五年。

同樣,一家車企也可以存在百年以上。

福特創立於1903年;

通用創立於1908年;

奧迪創立於1909年;

寶馬創立於1916年;

奔馳創立於1926年;

大衆創立於1938年

而我們國內的車企呢?

尤其是新能源新勢力車企,它們入場的時間更晚。

作爲一個行業的新手、新玩家。

它們擁有敢於掀翻同行、敢於挑戰傳統車企、敢於超越國際巨頭的勁頭,卻少了一份真正尊重同行、尊重汽車行業的敬畏之心。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本賬號處理。

本文爲原創內容,不允許任何形式的搬運,已籤全網維權,如有需求請聯繫本賬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