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劇場「潮來之音」東京演出 臺日小劇場交流創舉
臺灣現代表演藝術團隊「曉劇場」導演鍾伯淵所編導作品「潮來之音」今晚在東京下北澤的本多劇場演出,現場座無虛席。駐日臺灣文化中心主任曾鈐龍表示,這是臺日小劇場交流的一個很好的開始。
駐日臺灣文化中心與東京下北澤知名的本多劇場合作邀請由曉劇場國際巡演累計45場次的「潮來之音」今天起至11日在本多劇場進行表演。曉劇場成爲第一個在本多劇場演出的臺灣現代表演藝術團隊。
今晚首場演出吸引許多日本表演藝術界的人士及日本民衆參與,精彩的表演獲得滿堂採。有日本民衆表示引頸期盼曉劇場「潮來之音」的演出,終於欣賞到。
曾鈐龍表示,爲促進臺日表演藝術界平臺的合作,去年文化部邀請本多劇場負責人本多慎一郎訪臺與臺灣表演藝術團隊交流後,成功促成與本多劇場合作「建構臺日場館交流平臺計劃」,以表演節目交換方式進行互惠交流,建構臺日小劇場的交流平臺及交流合作典範。
今年11月曉劇場也將邀請由日本劇團showgeki赴臺前往萬座曉劇場,創造臺日文化交流「善的循環」。
本多慎一郎表示,經過數年與臺灣的交流,今年終於開花結果。本多劇場今後也將持續邀請更多臺灣劇團來日交流。
「潮來之音」由曉劇場藝術總監鍾伯淵擔任編導、日本舞蹈家我妻惠美子擔任肢體設計。這部作品是鍾伯淵赴日本3大靈場之一的青森的恐山,探訪八戶市當地的潮來巫女(Itako),種下了「潮來之音」作品發展的契機。
「潮來巫女」是類似臺灣傳統信仰中靈媒的角色,潮來巫女承載思念之情,爲生者與亡者傳遞愛意;鍾伯淵長期觀察臺灣地方文化的身體形態,探訪地方廟宇,發現乩童與日本潮來巫女文化有着相似的精神,並以此化作全新的表演形式。
鍾伯淵表示,「潮來之音」不只是潮來寄口說出亡者的話,也代表海浪的話語,展現天地大愛。透過「潮來之音」展現臺灣的語言、文化與當代社會的現況,與全球議題呼應。希望可以帶更多作品與日本的觀衆分享。
「潮來之音」從災難的預言,窺視人性的愛、孤獨與存在。故事包括與盆栽生活的男人、小兒麻痹的男子、女高中生、一對女同性戀伴侶,從每一段故事中探討孤獨、共融、同志婚姻、代理孕母等議題。
鍾伯淵說:「在文化的脈絡當中,東方、尤其是東亞有一些很相近的地方,譬如說,舞踏裡面有所謂的空體與禪宗的空,或是臺灣的乩童,其實是很類似的,所以我們就起用這樣的文化放在一起。這項作品在歐洲很多國家都上演過,甚至翻譯成9個國家的語言。對於國外觀衆來說,他們是非常感興趣的。」
他表示,「潮來之音」傳達的議題涵蓋同性戀、孤獨,這些也是臺灣當下的一些議題。很多外國觀衆欣賞此作品後才知現在可以同婚了。
「潮來之音」當中有時出現演員用布遮眼的情形。鍾伯淵說,就像潮來巫女(Itako)或臺灣的乩童在進入神靈召喚的過程時眼睛會微微地閉上,這閉眼又很像佛家所謂的觀照,是很慈悲的。
他表示,這是一部在講災難的作品,最後其實是向世界發出一個很偉大的祈願,希望整個世界是和平的、安全的。作品雖然講的是離開、悲傷、孤獨、失去,最後希望讓觀衆感到心靈的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