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鎮檔案館,留住的不僅是鄉愁
(原標題:鄉鎮檔案館,留住的不僅是鄉愁)
浙江在線11月25日訊(記者 甘凌峰 王豔瓊)將關乎民生的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是鄉村振興的重要一環。近年來,在爲民服務的菜單裡,鄉村檔案的建設成了一抹特別的亮色。一本村志,一間鄉鎮檔案館,不僅是農村生產生活最真實的記憶,更是農村基層社會治理和經濟發展的基石。
如何讓農民均等享受檔案服務,溫州走在了前面。作爲全國第一批檔案工作服務農村基層治理試點地區,也是浙江首個“村檔鄉管”的地級市,溫州在鄉村檔案管理工作上探索了近十年。目前,溫州全市共有2166個行政村實行了“村檔鄉管”模式,佔比73.4%,在此基礎上建成了7家鄉鎮檔案館,其中蒼南獨佔5家,爲全省最多。徽章檔案、礬礦檔案、蠻話檔案……這些藏在鄉鎮檔案館裡的特色檔案,成爲了當地最具辨識度的文化符號。
鄉村檔案,字裡行間是歲月留痕,也蘊藏着發展動能。在鄉村振興實踐中,一冊冊檔案是如何發揮作用的?今年是全省檔案館“業務提升年”,記者前往溫州探訪。
爲什麼把檔案當成寶貝
蒼南縣錢庫鎮振興西街上,3間沿街旺鋪開闢成了鄉鎮檔案館,現代感的裝修格外引人注目。150多平方米的空間裡,竟藏有10447件檔案。翻看發現,大至鄉鎮規劃,細至村民的土地、婚姻、社保等各種原始憑證,都細心地分類存放。
蒼南金鄉博物館內保存着大量實物檔案。 本報記者 甘凌峰 攝
爲什麼把這些檔案當成寶貝?錢庫鎮黨政辦主任兼檔案館館長方春鴦說,在農村,一份小小的檔案可能是保障村民利益、化解矛盾糾紛的關鍵證據。
數年前,錢庫鎮的王先生退休返鄉,因長期在外工作,未能妥善保管宅基地證,導致其宅基地無法確權。王先生去村裡查詢,但村幹部已經換了幾輪,現任村幹部對當年檔案的去向毫不知情。“這樣的情況並不鮮見。”方春鴦說。
溫州市委辦檔案處副處長金珍珍告訴記者,早在2016年,村社檔案收集不齊、保管不當帶來的突出矛盾問題就引起了溫州檔案部門的關注。自此,一場村級檔案的整理工作在溫州鄉鎮間探索啓動。
整理工作異常複雜且繁瑣。“各種檔案資料隨意堆在辦公室裡,沒有歸類。”錢庫鎮檔案館工作人員去村裡蒐集村級檔案時,經常整車拉回來,一整理就是好幾天。爲了避免這種混亂狀態,溫州想出了“提級”管理的招數:戶檔村管、村檔鄉管,有條件的則建設鄉鎮檔案館。鄉鎮檔案館要求150平方米以上,配備溫溼度調節、通風、消防等設施。
鄉村檔案規範化管理的初衷,更多的是爲了服務農村基層社會治理。很快,各地的試點效果就顯現了出來。
2023年,錢庫鎮檔案館建成投用。“沒想到,檔案館真的幫了我大忙。”王先生抱着試試看的心態前來查詢,在涉及農房、城建等業務的專門檔案中,檔案館工作人員找到了一份1982年的老檔案,裡面就有王先生父親的宅基地申請表和鄉鎮的批覆。工作人員現場將相關材料複印給王先生,其宅基地終於有了合法身份。
金珍珍曾前往龍港市下垟鄭村檔案室調研“戶檔村管”,這裡寄存代管着全村302戶村民的家庭檔案,包括村民的土地、婚姻、社保等各種原始憑證。有位70多歲的老人當面點贊:“以前老是忘記這些東西放在哪,現在不用翻箱倒櫃了。”
相比家庭檔案,村級檔案涉及村規明約、村級治理、村集體經濟等,門類更多,溫州形成了32項161條的清單。“從檔案中可以反映出村社的歷史沿革和風土人情。”金珍珍說,這爲村社調整提供了重要依據。前兩年,龍港組建社區聯合黨委,幾個社區以黨建聯建的形式抱團發展。但究竟哪些社區互相組合,這考驗着決策者的智慧。後來,通過查詢鄉村檔案等,確定了以人文相親、地理相近、優勢互補的原則進行組合,大大提升了鄉村發展活力。
一段鄉音一塊礦石,都是檔案
上世紀80年代,蒼南縣金鄉鎮因生產徽章、標牌、飯菜票等“四小商品”聞名,創辦於1983年的金鄉徽章廠便是代表企業之一。2023年,金鄉鎮檔案館投用後,金鄉徽章廠曾將其生產的具有紀念價值的徽章贈送給檔案館,比如“光榮在黨50年”紀念章、杭州亞運會徽章等。
蒼南很多鄉鎮歷史悠久,擁有以金鄉衛城、蒲壯所城爲代表的抗倭海防文明、以世界礬都爲代表的工業文明、以碗窯古村落爲代表的農耕文明等“三個600年”文化積澱,當地人有天然的“檔案意識”。在金鄉鎮檔案館,還收藏有當地非遺傳承人捐贈的“夏益錦”戲曲盔頭等珍貴的實物檔案。
“實際上,實物檔案具有不可複製性,代表一個地方的獨特文化,是共同記憶的最好見證。”蒼南縣委辦檔案科負責人廖書鑾說,爲了留住這份鄉愁,金鄉鎮特地騰出行政中心3號樓專門用於建設檔案館,但依然遠遠不夠。
怎麼能讓這些珍貴的實物檔案發揮檔案價值呢?“檔案不一定要存在檔案館裡。”廖書鑾說,只要納入檔案管理,同樣能發揮檔案的功能。記者在錢庫鎮項東村文博館參觀時,發現每一件展品下面都貼了一個序列號。“這是明代的石磨。”檔案管理員黃文楠告訴記者,他們給每一件實物檔案貼上標籤,然後存入電子檔案管理系統,一物一檔。實物檔案信息包含物品簡介、照片、保存地點等。無論實物檔案保存的位置多偏遠,均可一鍵知全貌。
在蒼南,當地人建設了金鄉博物館、徽章博物館、礬礦博物館、鎮下關口述館等衆多的館藏,收藏了數以萬計的實物檔案,展示着各自獨特的鄉土文化。擁有600年明礬開採史的礬山鎮便是典型代表之一。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礬礦衰弱後,不少礦工帶着採礦技藝走出去成長爲企業家。礬山鎮上有一家礬都礦石館,裡面收藏了600多件礦石樣本,採集地遍佈全國各地。這些礦石是由40多位礦老闆從自己的礦山採集的,每一塊礦石都記載了他們在外打拼的足跡,都在訴說一個創業故事。收藏進礬礦博物館後,留下了一代代礬礦人的記憶。蒼南將這些歷史記憶連同實物檔案一起,納入了電子檔案管理系統。
留住歷史記憶,是爲了更好地傳承,更好地守住鄉村文化根脈。將這些散落的實體檔案納入管理,是在外年輕人瞭解家鄉歷史最全面、快捷的通道。“天光對應天亮,霧光對應黎明。”錢庫鎮項東村蠻話館裡保存了一本翻譯當地蠻話和金鄉話的《鄉談雜字》。這本方言工具書被錄入電子檔案管理系統後,人們可以隨時查詢,當地的方言文化得以更廣泛地傳播。
不僅在蒼南,溫州各地鄉村檔案規範化管理後,延伸出多樣的檔案文化傳承效應。在文成縣讓川民族村,村民經常在“紅檔山城,戀上讓川”檔案記憶展前駐足觀看。據瞭解,當地是少數民族村,開展檔案記憶展,以檔案視角展現黨建引領、村莊環境改造、文旅產業發展等變化,極具畲族歷史人文特色,讓村民尤其在外村民的家鄉情結更濃了。
在瑞安市曹村鎮,當地把檔案工作融入到省級研學項目建設中。以檔案中提取的曹村“八大文化”爲內核,打造了梅龍書院、進士文化園、花燈公園等系列歷史文化項目,串起了“檔案故事”,還編輯出版了《綠陰冉冉》《曹絳家訓》等曹村本土書籍。目前,這裡年均接待研學人員5萬多人。
檔案解鎖發展密碼
2023年,金鄉鎮迎來了一件大喜事:全省第三批千年古城復興試點建設名單公佈,金鄉鎮入選。早在10年前,蒼南就啓動了金鄉衛城綜合保護工程。重點工作之一,便是金鄉鎮行政中心搬遷,在原址上建成3000多平方米的金鄉鎮博物館,爲金鄉留下歷史檔案。爲了尋找最真實的金鄉,金鄉博物館籌備組曾耗時3年多,在族譜中搜尋史料,從民間徵集了數百件老物件,一一整理存檔。
近年來,伴隨着全國各地古城上演“復興記”,不少古城在活起來的同時,也陷入了發展同質化的煩惱。因此,在全省千年古城復興計劃裡,“文化標識鮮明”是評判標準之一。金鄉鎮文體中心主任陳可健覺得,正是史料保存的完整性,讓金鄉衛城的開發保持了原汁原味,“抗倭文化”特色鮮明。
無獨有偶,對歷史檔案的系統性發掘,賦予了蒼南縣礬山鎮二次生命。礬山鎮境內因盛產明礬而得名,巔峰時工業生產總值佔據了整個溫州的1/3。隨着明礬被新材料替代,礬山鎮一度陷入沉寂。隨後,礬山轉型工業旅遊開發,開啓了申遺之路。當地組建團隊,參考礬礦博物館、礬都礦石館等收藏的各類歷史檔案,編制了《溫州礬礦申遺·工業文化旅遊可行性報告》等申遺材料。老礦工孔令雄繪製出版《礬史連環畫》,再現600多年的採煉明礬歷史。2017年,礬山鎮獲評第一批“國家工業遺產”,2020年被評爲國家地質公園。隨着遊客絡繹而來,礬礦博物館、礬都礦石館也成爲了受歡迎的網紅打卡點和研學基地。
檔案,鉤沉歷史,也經緯當下。檔案工作是服務鄉村振興的基礎性工作,其中一大功能便是彰顯發展個性,爲發展賦能。“我們常在思考,鄉鎮檔案管理應該發揮更多的價值。”金珍珍覺得,鄉鎮檔案規範管理背後有基層治理的深刻內涵,是鄉村發展的基底、證明和依據。“鄉鎮檔案館可以與社會發展緊密結合,爲發展、民生服務。”
在洞頭區東屏街道東嶴頂村,檔案資料被巧妙地做成了文旅品牌。“我們村原本沒有文化街,我們就從村檔案室裡找出了全村的72個姓氏記錄、村民捕魚、民兵比賽等歷史資料,在新建的文化街展現。”村黨支部書記陳昆炬說,富有歷史感、漁村特色的文化街很快引來了遊客打卡。
“民間最典型的檔案是族譜。”廖書鑾認爲,族譜的存在,有助於宗族的團結和穩定。而利用好檔案,同樣可以凝聚各界力量。在錢庫鎮的教育事業發展中,“鄉賢檔案”起到了關鍵作用。因教育設施陳舊,優秀教師流失,錢庫教育曾面臨瓶頸。2023年,爲重振教育,鎮裡牽頭從檔案室找來全國各地的鄉賢名單,發出求助。錢庫鄉賢們不論身在何處,積極響應,短短几個月捐贈了2540萬元。
鄉鎮檔案管理也彰顯公共服務屬性。目前溫州175個鎮街創成數字檔案室,2500個行政村開展了檔案數字化加工,不少行政村爲了完善社會治理,也研發相應基層數據協同系統。比如樂清市建強村,村民可在手機系統裡打開鄉村檔案查詢所需資料,辦事更方便。東嶴頂村把全村名勝古蹟以及78家民宿都輸入村級檔案並形成二維碼,遊客掃碼即可導覽。
鄉村振興離不開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一份份鄉村檔案的收集、整理、規範,也象徵着基層社會的和諧穩定、有序發展。“夯實鄉村社會治理基礎,讓這份記憶留存下去,讓人心凝聚起來。”溫州市委有關負責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