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聲藝術家趙炎:做這行要知進退懂敬畏有文化

還是記憶裡那副樂呵呵的笑模樣,還是記憶裡寬容謙和的態度……相聲藝術趙炎今年迎來了他從藝五十週年,前不久中國廣播藝術團說唱團爲他舉行了聲勢浩大的研討會和慶祝演出,出現在活動現場的他雖然快70歲了,但依然是觀衆記憶裡的模樣,讓人倍感親切。

慶典

更是一次對傳統呼喚

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趙炎和馬季先生搭檔,演出了《吹牛》《五官爭功》《吃的研究》《我慣着他》《求名心切》等作品,並獲得“十大笑星”的稱號,圈內外的影響力自然不容置疑。

此次舉辦研討會和慶祝演出,依然能夠看到他的“好人緣”,姜昆趙連甲、李金斗李增瑞李立山李偉建等著名相聲演員和衆多後生晚輩都出現在研討會現場。當天晚上在民族宮大劇院舉行的《火火的年代火火的心――相聲名家趙炎從藝50週年慶典晚會》更是熱鬧,郝愛民、王謙祥、李增瑞、馮鞏、李金斗、李建華、劉偉戴志誠鄭健武賓、付強、賈旭明李丁、董建春金霏陳曦老中青相聲名家悉數登場,歌唱家殷秀梅也跨界而來,高歌助興。

如此大規模的慶祝活動,在相聲同行中並不多見。起初,趙炎也是有些抗拒的,“我本來覺得沒有必要這麼做,大家對我的人品和藝術是什麼樣心裡都有數,幹嗎還要在會上表達?就害怕變成好人好事品評會。”但在團裡看來,這次活動不僅是紀念他從藝五十週年,更是一次對傳統的呼喚。中國廣播藝術團說唱團的相聲表演,從成立之初就區別於其他團體,以表演清新文雅見長,在侯寶林、馬季、趙炎等幾代相聲名家身上都表現得淋漓盡致,對趙炎藝術生涯的研討也是希望能夠爲年輕人樹個標杆,讓這種表演風格更好地傳承下去。

讓趙炎欣慰的是,研討會不僅是對他個人藝術總結,與會的曲藝相聲表演藝術家和評論家們都在學術有所表達,關於相聲表演藝術應該堅持怎樣的方向進行了深入的探討,“那麼多人能來參加這個活動往小了說是對我的情感,往大了說其實還是對相聲事業的重視。”

憶生涯

恩師馬季親自給他改名

總結自己從藝五十週年,趙炎提到了“感謝、感恩、感動”三個詞,其中他最強調的就是對恩師馬季的感恩,“可以說沒有老師,就沒有我的今天。”

從趙炎相聲表演藝術生涯的起步到巔峰,以及時至今日的“莫道桑榆晚”,都能看到馬季先生的影子。從小就是文藝骨幹的趙炎,17歲就去了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當起了拖拉機手,後來又憑藉着自己的文藝天賦成爲建設兵團的文藝骨幹,並在1975年的一次演出中吸引了馬季的關注。當時求賢若渴的馬季,專門前往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演出一個多月,演得嗓子都充血了,就爲了能跟當時兵團的司令說,調動趙炎和姜昆到說唱團。

可是誰承想姜昆一下就找到了,趙炎卻已經調到位於廊坊石油部管道局,在運輸公司大修車間汽修部當工人修電瓶。因爲沒鬧明白他去了哪裡,人在東北的馬季還安排團裡的工作人員到前門廊房頭條、二條去找他,找了一圈才知道他在河北廊坊。爲此,馬季又前往河北廊坊去找石油部管道局的領導調動他。前前後後折騰了一大圈,這纔算是把他調回了北京,正式成爲中國廣播說唱團的一員。一位名家前輩,爲了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毛頭小夥子如此勞心、費力,在今天似乎很難想象,但這就是那一代人對於藝術的執着。

馬季先生不僅把他調回了北京,還爲他鋪好了發展的道路。爲了讓年輕人儘快地成長,當時團裡安排“老帶新”,馬季乾脆自己來帶他,“爲了一個年輕人能夠儘快地成長,他總是不遺餘力地下功夫、想辦法”。趙炎原名趙殿燮,馬季爲了能讓他火起來,還親自給他改了兩個火的“炎”字。

馬季和趙炎師生合作,兩人一主一副,一逗一捧,應該是以老師爲主。但馬季覺得趙炎嗓子好、形象好,就希望發揮他的長處給他更多的空間展示。他們做《吹牛》這個相聲,就被設計成“子母哏”,給了捧哏演員更多地發揮空間。後來他們的作品中,就有很多都是“子母哏”,一代笑星就這樣成長起來。“這樣的恩師你怎麼能不記得他?不感恩他?”趙炎說着說着就激動了。作爲新時代的相聲演員,馬季不喜歡曲藝行裡磕頭拜師老一套,因此直到1990年,趙炎才和姜昆等人以一場“謝師會”的演出正式拜馬季爲師

創作

相聲創新離不開生活

在馬季先生突然去世後,人們很少能在電視上看見趙炎。他有些苦澀地說,因爲老師去世的太突然,自己有一段時間確實無法接受,也沉寂了一段時間,但從未捨棄自己熱愛的這門藝術。雖然現在在電視上出現得少了,但趙炎在線下的演出、授課並不少,一年下來在全國各地的演出能有一百多場,也培養了幾位徒弟。

面對當下盛行的網絡直播等新媒體傳播方式,趙炎直言雖然也有人找他直播和帶貨,但他還沒琢磨明白,需要好好消化消化,“我不排斥新媒體,你排斥它,它就會拋棄你。”他還鼓勵年輕人不要放過這樣的機會,要敢於往外闖,基礎是不能忘了創作,“馬季老師跟我們說,一個真正的相聲演員要學會自己給自己做飯,你推出了一個好的作品,下一部作品還要能夠接得住,這很難,但還是要努力。”

說到創作,趙炎對當下有些相聲演員熱衷於上網蒐集段子,用網絡段子拼湊作品的做法不以爲然,“相聲要創新就不能離開生活。”他說,他們當年一年到頭有三分之一時間是在舞臺演出,另有三分之一時間是在深入生活,還有三分之一在創作排練。

現在很多年輕人總想一夜成名、一夜暴富,但在趙炎看來甭說一個演員的成長,就是一個好作品的出現都需要長時間的磨合。他說,羣口相聲《五官爭功》從最初的創意到登上春晚舞臺被全國觀衆看到就用了兩年時間。《五官爭功》原本是一個對口相聲,但在一次次的表演中,馬季發現自己一個人同時扮演眼睛、鼻子、耳朵、嘴巴,有些忙不過來,趙炎幫他分擔了一些也不行,後來隨着馮鞏、王金寶、劉偉的加入,一人演一個器官,變成了羣口相聲。這樣的結構安排不僅讓表演變得鬆弛自然,也讓主題更加鮮明,也爲它成爲經典之作奠定了基礎。

從第一次央視春晚就參加的趙炎,說不上來自己參加了多少次春晚,他只希望將來自己能在相聲學術理論方面有所建樹,“現在相聲行業發展受制於理論方面的欠缺,應該在這方面多做努力。”他還希望通過自己的經歷,告訴年輕人從事這個行業,要知進退懂敬畏有文化,不能沒有取捨光想着讓觀衆怎麼樂。(記者 牛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