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讓領導聽你的,這4個細節很重要

前段時間,朋友和我分享了這樣一件事:

部門開項目會,臨近結束領導順口問了句:“大家還有什麼意見嗎?”

沒曾想,一位剛入職的員工開口道:“領導,我覺得這個方案行不通,時間根本不夠。”領導皺眉反問:“那你覺得怎麼樣才行得通?”

還沒等新員工開口,便直接宣佈散會,留新員工一人在原地,半天沒緩過神來。

常言道:“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自古以來勸諫利弊對半。提得好,皆大歡喜,提得不好,易惹人煩。

那麼,怎樣才能將“忠言”巧妙包裝,讓它既能被領導採納,也不那麼“逆耳”呢?不妨試試以下4個方法。

01 分清場合,不唱反調不拆臺

許多時候,“提出建議”和“故意拆臺”只有一牆之隔。有些話當衆說是拆臺,私下說就是補臺。

就像在會議上被“懟”的新員工,領導在團隊面前進行部署,這個時候當着全員的面提出質疑,無異於引火上身。

可以設身處地想象一下,幾十號人坐在一起。突然有人當衆給領導挑毛病,領導會是什麼感受?更多是進退兩難。如果點頭承認,會顯得自己無能;如果領導當場發飆,會顯得領導自己小家子氣。

無論建議再怎麼有理有據,當衆提出很容易讓對方陷入被動局面。

因此,有好的建議,最好選擇私下只有兩人的時候說。比如給領導送文件的時候,跟領導吃飯的時候,或是單獨彙報工作的時候,可以找機會主動表達自己的想法。

與此同時,姿態儘量放低,強調建議僅供參考、斟酌與補充,讓對方感覺到你是在支持他工作。

02 準備充分,不打無準備之仗

朋友小杰是一所公司的市場經理,上個月他辭退了一位新人。

原因是這位新人的表達欲很強,不管是組內工作,還是個人任務,總會噼裡啪啦提出一大堆自己的意見。

雖然小杰非常願意傾聽團隊成員的想法,但這位員工所提的建議,幾乎都是不經思考脫口而出的。

既沒有數據支撐,也沒有市場調研,所有的想法都是想當然。次數一多,難免讓人心情煩悶。

俗話說得好:“不打無準備之仗”,這個準備,不僅僅是措辭上,還在於我們的求證和檢驗裡。

也就是說,在給領導提建議前,要先有調查纔能有發言權,對事情瞭解全面,基於考慮的事實和情況比較全面。同時,想清楚自己的出發點是什麼,打好“腹稿”準備好能讓領導接受的充足的理由。

不能魯莽行事,一定要慎之又慎。

當你已經確信自己做足準備,且已驗證建議的可行性之後,再開始實施,比起考慮得半生不熟的情況下,冒冒失失和盤托出“半截子”建議,效果會好得多。

03 通觀大局,着眼整體利益

實際上,給領導提建議這件事,絕大多數領導都是歡迎的。

但仍有不少人覺得,每次和領導提要求或建議,總有種“熱臉貼冷屁股”自討沒趣的感覺。

其實,真正的原因並非是人微言輕,所以領導“不屑”。而是從領導的站位來看,通常都要比我們多了“全局意識”。

就像新東方CEO俞敏洪在書中講到的一個案例:他曾重金聘請過一位教GRE數學邏輯的老師,當時,整個學校只有他可以教這門課。

時間一久,老師便覺得公司缺不了他,要求將收益上調到班級學費的1/4。

這一邏輯對打工人來說或許合情合理,但在作爲老闆的俞敏洪看來,如果同意給他加錢,也得給其他老師加錢,就意味着整個成本的上升。

並且這期答應了,那之後要下調工資基本是不可能的,這樣下去勢必會影響後面的市場費、廣告費,還有運營費。

雖然不能說領導總是最高明的,但通常對於本系統、本單位的情況還是比較清楚的。

因此,給領導提建議一定要結合工作實際,從全局出發考慮問題。站在高處,看在遠處,縱觀全局,緊貼實際。這樣提出的建議才更容易打動領導,引起重視。

04 點到爲止,尊重決策的多樣性

看過一句話,任何一個組織問題,都沒有唯一正確的答案。

用醫生來作比喻。

A是名中醫,B是位西醫。對待同一個疾病,兩個醫生的底層邏輯完全不一樣,治療方案也不一樣。

但兩種方式,都有可能把病治好。

職場也是同樣,我們要有自己的原則和底線,但也要尊重決策的多樣性。

在和領導提建議後,如果他表現出明顯興趣,你便大膽說出即可。但如果他面露難色,那你就點到爲止,不必再去深入,也不要再去想着如何反駁。

畢竟,在職場的世界裡,標準答案遠不止一個,每個人都有各自的考量。

作爲員工,我們可以不理解,但不能不執行。先去執行領導的想法,等到最終的結果出來,再去覆盤即可。

總之,職場上給領導提建議這件事,看似簡單,實則是一門學問。

只有學會分站在全局的角度看待問題,抓準重點,用好方法,並拿出切實可行的對策,才能更大概率水到渠成,達到自己的預期效果。

互動話題:你認爲向領導提建議最重要的是什麼?

來源 | 智聯招聘(ID:zhaopin-com)

作者 | 陳三忙;編輯 | 呼呼大睡

內容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早讀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