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光一樣去戰鬥|產業評論

每當市場有極致風格的時候,段子就會滿天飛。光伏爆火時候的口號“你要相信光”,現在變成了“你依然要相信光”,只是從光伏變成了光模塊。

也有基民詢問:醫藥基金經理們不是說最擅長CXO的投資嗎?怎麼CPO(光通信的一種技術)大漲的時候,他們淨值還大跌。

這比問計算機專業的是不是都會修電腦,還令人尷尬。那麼,光,又是如何令人相信了呢?

參與全球科技浪潮

光模塊,雖然是光通信的核心部件,但聽名字就知道,模塊、模組,都差不多:買來內核零部件、搞點其他配件、通過工藝組裝起來、實現完整功能。

光模塊的核心部件“光芯片”,95%以上都是海外公司提供。所以,嚴格來說,光模塊並不是高科技產品,即使我國企業之間的隔代產品技術差距也基本是6-10個月。

雖然光模塊其貌不揚,但正是如此,光模塊廠商享受到了兩大紅利:進口替代、參與全球科技浪潮。

進口替代的邏輯比較簡單,和許多電子產品一樣,雖然有技術學習週期,但整體還是拼成本、拼響應速度,那我們擅長的。2010年時,全球十大光模塊廠商基本是以海外公司爲主,而十年過去後,我國多家公司衝到行業前列,並列第一名的Innolight正是上市公司中際旭創。

雖然我國企業已經來到了行業前列,但比較好的是,基本不大會受到海外製裁。芯片海外的,用也是海外來用,而且產品價格和服務還不錯,何樂不爲呢。

所以,可以顯著看到,當ChatGPT掀起了生成式AI大浪,當英偉達不斷推出產品時,光模塊,沒有大模型性感、沒有應用誘人,但卻穩穩地獲得了訂單,參與到了全球科技大潮。再往前,疫情期間,谷歌、臉書、亞馬遜等公司加大數據中心擴建,光模塊公司也是訂單拿到手軟。

訂單勝過了性感;確定性勝過了想象力。

迭代永不停止

作爲電子產品,必然也要被降價困擾。而抵禦的方式自然就是:換代。

光模塊下游是電信市場和數據通信市場。電信領域,伴隨4G/5G資本開支高潮過去後,增長平穩;而數據通信領域,則是過去的主要推動力。

數據領域的一個特點是:數據量越來越多、結構越來越豐富。

這就導致光模塊對速率要求也越來越高,產品迭代一浪接一浪。節奏基本是海外先導入最高標準的需求,國內幾年後再普及。

比如2015年以前,數據中心光模塊大部分是10G、40G速率爲主;隨着移動互聯網爆發,2016年時,25G、100G的光模塊開始在海外先進的數據中心部署,三年後大規模普及放量。而先進數據中心,又開始佈局100G、200G光模塊,交換機也向200G、400G升級。在2022 年,200G產品開始大規模放量;然後,2023年,英偉達又激發了800G 光模塊的需求。

光模塊替代狀況

而且不只是速率提升,對光模塊的需求數量也在增加。當英偉達發佈DGX GH200時,雖然還沒有真實產品落地,但許多分析師已經根據視頻介紹,連夜計算網絡架構如何改變、一個GPU對應幾個光口,到底是增加了1倍還是2倍甚至更多。

當然,算來算去,都不如看產業訂單最實際。就像某投資人說,現在去某光模塊龍頭公司調研,就像逛海瀾之間一樣:一週去一次,每次都給更高的指引。

沒辦法,誰讓海外“大哥”確實給力。

發展會如何?

人的大腦是最容易接受“類比”的。比如已經快被用爛的“iPhone時刻”,因爲確實好用。而說到光模塊,現在也有類比:就像光伏的逆變器。

意思是說,雖然國內公司也有幾家,但行業增長很快,都可以享受到行業紅利,尤其股價上有類似期許。

且不說這個說法正確與否,而看光模塊和逆變器的地位、結構,也確實很像。

逆變器,被譽爲光伏系統的“電腦”,對穩定運行很關鍵;光模塊,是光通信的核心。

逆變器,主要生產公司是華爲、陽光等我國公司;核心部件是IGBT;IGBT核心是功率芯片,主要生產廠家是英飛凌等海外公司。

光模塊,主要生產公司是中際旭創、新易盛等我國公司;核心部件是光器件,光器件核心是光芯片,主要生產廠家是博通、住友等海外公司。

這種結構,決定了:一是產品之間技術差距不大,一旦放量,競爭會激烈,毛利率也會下降;二是在競爭中,渠道、穩定的客戶關係更重要。

另一個隱憂就是,現在市場也會關注“芯片的國產替代”,而如果國產突破了,海外合作關係是否會受到影響呢?是否會拿數據說事兒呢。

最近,在投資圈裡,光模塊靠着“薛定諤般的加單”,已經從主題成長爲賽道了,有業績不斷超預期、有產業鏈擴展。但不管是逆變器等賽道,還是光模塊在2016年、2020年期間的業績、股價表現,都是一輪輪經典的重現:

花無百日紅;有花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苗頭、萌芽、發展、擴散、極致再極致,然後“爲什麼業績這麼好,市場還不認?”

當然,幸運的是,通過光模塊,產業、投資者,都還是參與到了英偉達、OpenAI掀起的AI浪潮裡;略有遺憾的是,我國的大模型、芯片商,都還需要時日來追趕。值得期待的是,各種應用的涌現,爲經濟引擎再添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