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置村小變形記

紙藝坊、布藝坊、陶藝坊、中醫坊、刺繡坊……每天下午,位於河南安陽城郊的一處村小裡總是格外熱鬧,孩子們在教師的指導下,在各個工坊裡學剪紙、縫香囊……

離它200米遠的“大自然農場”同樣熱鬧:拔生菜、刨紅薯、月季扦插修剪、鳶尾花澆水施肥、給小兔清理小窩……孩子們忙得不亦樂乎。

在鄉村中小學佈局調整的大背景下,安陽高新區魏家營小學自2008年與附近5所村小合併搬遷到現在的安陽高新區銀杏小學南校(簡稱“銀杏南校”)後,這裡便成了名副其實的“空心校”。而讓這所閒置的村小重新煥發生機,則要從幾年前說起。

2020年3月,爲加快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於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隨後,教育部又印發了《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這讓一直在摸索如何加強勞動教育的銀杏南校“進一步明晰了方向、堅定了信心”。

“開展勞動教育,場地是個問題。在高樓林立的城市裡,學生能接觸自然的場地很稀缺。學校的功能教室也遠遠滿足不了全校孩子勞動教育的需求。”銀杏南校校長常秀萍說,“而隨着城鎮化加速推進,義務教育‘農村空、城市擠’的問題逐漸顯現出來,大量農村校舍被閒置。”

於是,當常秀萍將想法與魏家營村“兩委”幹部溝通時,村裡熱烈歡迎,雙方一拍即合。村裡不僅出資維修了閒置已久的校舍作爲學校的勞動實踐基地,還協調村小附近25畝閒置綠化用地作爲學校的“大自然農場”,又投資20多萬元把校門口到農場的道路鋪設一新。

有了固定的場地,學校關於開展勞動教育的很多想法很快“照亮現實”——教師自己動手佈置校園,一間間教室變身成爲茶藝坊、布藝坊、陶藝坊等獨具匠心的特色工坊,根據不同年齡段的孩子開設室內勞動課程42個,項目下設168個任務;“大自然農場”開發了種植、養殖項目10餘個,開設了百花園、百草園等系列課程,形成了“以勞樹德,化講爲做”的勞動實踐育人模式,改變了過去勞動教育邊緣化的教學狀態。

學校依據學生實際,重組校內外資源,多樣化選配專職勞動教師23名,多元化開展教學研究與創新。“現在,我們的跨學科教研,都是基於勞動教育開展的。勞動課在這裡,是地地道道的‘主科’。”常秀萍向記者介紹,“比如托特包的製作,就涉及語文(語言表達能力)、數學(怎麼計算以最大限度地節省布料)、美術(圖案設計)等多個學科的融合。”

“‘風吹麥浪·顆粒歸倉’小麥產業鏈這門課程,深度契合安陽地方特色與產業發展需求,讓學生通過實地考察、專家講座、動手實踐等系統學習,體驗農業生產每一個環節,以此培養他們的農業情懷、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大自然農場”負責人朱獻紅向記者介紹。

經過多年實踐積累,該校還先後編寫出版勞動教育校本讀本和勞動教育指導手冊共45冊,《養殖》《智慧農業》《匠心匠造》正在開發編寫中。

基地開始運營時,學校邀請家長跟孩子一起聽課,看孩子的表現,體驗孩子的成長等。漸漸地,孩子們從一開始簡單爲了來基地玩,到掰着指頭數日子盼着到工坊上課、做作品。“勞動小達人、能工巧匠……多一種維度來評價,幫助孩子們更多地樹立了自信。”學校心理健康教師卜倩倩說。

這兩年,在學校工作的評價問卷調查上,孩子們最多的意見是,勞動課再多一些;家長最普遍的訴求是,工坊項目再多一些。“沒想到勞動教育會帶來這麼大的影響,其帶來的效應遠超我們的想象!”常秀萍向記者坦言。如今,銀杏南校從曾經的薄弱學校,逐步成爲當地羣衆最滿意的學校之一。

“安陽銀杏南校利用農村閒置校舍,建設勞動教育實踐基地,有效疏解、彌補了城鎮學校育人功能不足、場地不足等問題,探索出了一條城鄉結合推動學生全面發展可複製、可推廣的路子。”2023年7月,河南省教育廳副廳長劉林亞(時任河南省教育廳總督學)到基地實地調研後,對銀杏南校的做法給予了充分肯定。

《中國教育報》2025年01月13日 第03版

作者:本報記者 張利軍 通訊員 張公建 劉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