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曙光!沖繩大學解開伊波拉病毒「結構的秘密」 有望開發新藥
▲伊波拉致死率極高,2018年纔在剛果爆發新一波疫情。(圖/CFP)
日本沖繩科學技術大學院大學研究團隊準教授們,日前以冷凍電子顯微鏡研究伊波拉病毒,成功找出伊波拉的生物分子構造,並於18日登上世界知名科學期刊《自然》電子版,對於未來開發伊波拉病毒有效治療藥物與疫苗等將有極大幫助。伊波拉病毒好發於非洲,屬絲狀病毒,致死率高達90%,通常會藉由血液、嘔吐物感染。光是於2013年底,西非就有1.1萬人死於感染伊波拉病毒。
根據《日本經濟新聞》報導,同樣參與研究的大阪大學特派研究員杉田徵彥與東京大學多名研究員成功以「冷凍電子顯微鏡」,成功分析出伊波拉病毒的RNA結構與特徵,以及與核蛋白如何連接。杉田徵彥16日在記者會中表示,「全球都在針對伊波拉病毒尋求公共衛生的防治對策。我們非常希望能夠對於解藥的開發提供一點貢獻。」
▲沖繩科學技術大學院大學研究團隊找出伊波拉病毒的構造,對於將來開發新藥有很大的幫助。。(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非洲剛果民主共和5月爆發一波伊波拉疫情,造成多人死亡,直到目前也持續流行中。最嚴重疫情則是2013年12月,當時疫情迅速蔓延至鄰國賴比瑞亞(Liberia)和獅子山共和國(Sierra Leone),造成超過1萬人死亡。由於剛果人口比較分散,較方便隔離受感染人口或地區,以此減低大規模爆發風險。
據CNN報導,人類及靈長類(猴子、大猩猩及黑猩猩)最常感染伊波拉病毒,平均死亡率高達50%。我國疾病管制署指出,人類透過直接接觸受伊波拉病毒感染動物的血液、分泌物、器官或其他體液而感染,尤以破損皮膚接觸感染風險更大。伊波拉病毒的起源未知,但根據研究,果蝠可能是該病毒的天然宿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