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賣羽絨衣被罵肖ㄟ 她32年後拚出61家門市

山頂創辦人暨副總經理雲霓(右)與總經理方顯裕。(圖/記者林信男攝,下同)

記者林信男/臺北報導

32年前,依賞企業(山頂鳥)從桃園發跡,用5坪大的客廳權充賣場,把羽絨衣堆放在沙發販售,如今,山頂鳥全臺擁有61家門市、年營業額逾8億元,規模不可同日而語。憶及創業初期,創辦人暨副總經理李雲霓笑着說,當時我們夏天也賣羽絨衣,有路人看到就罵,「肖ㄟ!夏天賣這種衣服,誰要買?」

民國70年代,臺灣經濟一片大好,出口暢旺,羽絨衣幾乎全數外銷至其他國家,國內消費者若有需求,只能買外銷賣剩的。孃家從事羽絨衣生產加工的李雲霓,很早就嗅到內需商機,「有些庫存品,我們拿到家裡賣,5坪的客廳,就當作店面。」

從事羽絨衣銷售之初,李雲霓和丈夫方顯裕(現擔任依賞企業總經理)住在桃園市火車站一帶,當時,方顯裕在羽絨原料廠上班,因此,山頂鳥草創階段,幾乎全由李雲霓1人,打理大小事務

「民國70年左右,很多臺灣學生出國留學,必備3寶就是大同電鍋睡袋和羽絨衣。」李雲霓說,那時賣羽絨衣,常供不應求,有些顧客一早6、7點就來敲門,1個禮拜可賣掉300多件,還不到過年,就沒貨可賣了,只剩瑕疵品,「甚至有客人說,補一補賣給我。」

▲山頂鳥相當重視產品品質功能性

創業初期生意大好,健康卻拉警報。李雲霓曾一度累到打點滴過日子,「因爲太累,下不了牀,1個禮拜打2次點滴。」除了身體狀況,做生意,難免遇到閒言閒語,「剛開始,我們夏天也賣羽絨衣,有人經過就說,『這肖ㄟ,夏天賣這種衣服,誰要買?』」即便如此,李雲霓還是咬牙撐下去,「也是走過來了,那個年代,大家都辛苦。」

民國75年,李雲霓和孃家合作,自行生產羽絨衣,以「保品」爲名,在桃園市成功路開了第1家店,之後陸續擴點至其他縣市,並改名爲「山頂鳥」。

「(山頂鳥)一開始都開街邊店,結果有個業務員笑我們,說山頂鳥不敢去百貨公司競爭。」個性不服輸的李雲霓,決定直接挑戰當時(民國80年)生意最好的百貨公司─SOGO百貨忠孝館,「我們做了7檔臨時櫃,業績都很好,就打進去了。」

從5坪「客廳店」到進駐百貨公司、開出61家門市,談到山頂鳥如何維持競爭力,李雲霓表示,「我們一直很講究品質,主軸沒變過」,山頂鳥的羽絨衣相當費工,看起來不厚,卻很保暖,「有客人買1件,穿了7、8年,有些破損,還拿回來補,想繼續穿。」

曾在羽絨原料廠工作的總經理方顯裕強調,民國60、70年代,羽絨衣品質良莠不齊,「一團亂,有些『羽絨衣』,裡面根本沒羽絨」,山頂鳥的產品成本高,但品質好,「曾有客人想殺價,卻遇到另一個客人『掛保證』,說品質絕對好、不二價,不要殺價啦!」

憑着對品質的堅持,山頂鳥平均1年可賣出3萬5,000至4萬件羽絨衣,營業額以每年10%至15%的幅度,穩定成長,人力需求也因此增加。

有意應徵山頂鳥門市工作的求職者,須具備那些特質?李雲霓認爲,喜愛戶外活動、擅長溝通、有自信的人,都很合適。

近年來,臺灣景氣低迷,紡織業形容爲「夕陽產業」,不過李雲霓、方顯裕對戶外休閒服飾前景,依然抱持樂觀態度。方顯裕說,就算暖冬,也會遇到寒流,且臺灣出國旅遊人口有增無減,路跑、登山等活動日益興盛,可適應各種季節氣候的戶外服飾,還有很多發揮空間,「人,總是需要穿衣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