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中暑頻傳 醫籲:煮菜、逛菜市場小心悶濕環境
每年7、8月是中暑的高峰期,醫師提醒民衆多注意高溫及悶熱環境所產生的「熱傷害」。本報資料照片
連日高溫,即使下起午後雷陣雨,一樣高溫悶熱,熱傷害案例頻傳。日前,傳統市場有多位民衆因太熱身體不適送醫,臺北榮總急診部災難醫學科主任黃獻皞表示,當身體的散熱機制變差,汗水排不出去,導致體熱蓄積而引起「暑熱」,就會影響大腦運作,出現頭痛、眼花、噁心等症狀。
衛福部每日公佈熱傷害就診統計人次,7月截至7日止,總計已累積329人次,對照去年7月總計887人次,估計將大幅超過。各地氣溫屢創新高,黃獻皞說,預防中暑的關鍵,就是「多喝水」,不論待在室內外,或是從事的活動、運動程度,都要隨時補充適量的水分,不可等到口渴才補充水分。
當感到口渴時,可能已經是「微脫水」狀態,在暑氣逼人的夏天,排尿量減少、小便顏色變深、覺得很熱卻沒有流汗,小心都是缺水的警訊。黃獻皞強調,若身體持續過熱,要注意體溫調節機制失常,當體溫超過40°C,一定要儘速降溫,避免引發暈眩、昏迷、休克等,會有生命危險。
黃獻皞提醒,夏天潮溼悶熱,即使溫度沒有很高,但溼度過高一樣會帶來熱傷害。以傳統菜市場的中暑案件爲例,因爲室內空間沒有抽風設備,各種熱氣襲來,完全不通風,就像在一個大烤爐內。老人家因爲皮膚汗腺萎縮,調節溫度能力較差,特別容易中暑。
另外,家中廚房、乾洗店也是很容易中暑的地方,黃獻皞強調,熱傷害的急救步驟,首先是降溫,將患者移至陰涼通風處,在大動脈處冰敷或沖水,包括頸部、腋下和鼠蹊部,等到恢復意識後,可以補充水分或電解質飲料。
中暑不一定是在大太陽底下,被曬到水分流失、排汗困難,暴露在高溫、沒有風的環境也會傷害體溫調節系統。黃獻皞表示,適時休息、適當補充水分,多留意身體是否出現頭暈、頭痛、疲倦、噁心、疲倦等中暑的前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