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有劇種,在傳承中發展

本報記者 李 蕊

8月27日至9月1日,2024首屆中國戲曲稀有劇種優秀劇目展演在山東濱州博興縣舉行,來自各地的41個戲曲稀有劇種輪番登場:阿宮腔《白蛇傳·遊西湖》時而婉轉,時而剛勁;台州亂彈《活捉三郎》充滿民語鄉韻,唱腔豐富;藏戲《金城公主》說唱靈動、歌舞絢爛……

“中國戲曲現有348個劇種。其中既有像崑曲、京劇、豫劇等流行區域廣泛的劇種,也有流行於較小區域、具有濃厚地方色彩的稀有劇種。戲曲稀有劇種是我國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文聯戲劇藝術中心主任李小青說。

不少稀有劇種承載着古老的文化藝術基因,傳承了古典戲曲的表演形式與浩瀚的劇目文本,保有鮮活獨特的風土人情、方言聲腔,生動展現了民間藝術審美與創造力。以扽腔爲例,細品劇目《黎明前夜》,演員常在板後起唱,真假嗓音混合,時粗時細,時高時低,一停一頓,節奏感頗強。

“扽腔發源於博興縣一帶,至今已有200多年曆史。”博興縣呂劇扽腔藝術傳承保護中心負責人周瑞介紹,“由於曲調一扽一停似滾軲轆,按照本地人稱‘滾軲轆’爲‘扽軲轆’的方言習慣而得名‘扽腔’。”

雖說扽腔歷史悠久、唱腔獨特,但方言味較重,伴奏偏單調,制約其發展;後因呂劇等新興劇種在博興的繁榮,地域風格濃郁的扽腔一度沉寂,上世紀末甚至瀕臨失傳。

挖掘與保護迫在眉睫。2005年,博興縣扽腔劇團掛牌成立,一方面,整理家底、恢復老戲,保留扽腔的本土味道;另一方面,與現代融合,通過適當創新唱腔、改進表演等,唱出老劇種的新氣象。

博興縣探索多元途徑,帶動更多人愛上戲曲。每年組織開展扽腔公益性演出活動百餘場,2017年起在6所中小學校開展扽腔教學工作;每年針對縣域內12個鎮(街道)的36家莊戶劇團、800餘名扽腔愛好者進行專業授課,提升業餘劇團演出水平。

“近年來,我們高度重視稀有劇種保護傳承,開展了多項相關調研,舉辦非遺劇種展演等活動,在中國戲劇節等品牌活動中關注稀有劇種比例與戲劇生態平衡。”李小青說,此次舉辦的中國戲曲稀有劇種優秀劇目展演,正是推動稀有劇種傳承發展的重要舉措。

好戲連臺,燈光一次次亮起,一招一式,演員們演得投入,看臺掌聲此起彼伏。《黎明前夜》表演結束,一名演員在幕後難掩興奮:“我想盡全力演好每一場戲,讓更多人看到、瞭解、愛上扽腔。”

《 人民日報 》( 2024年09月03日 1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