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說心語】手串、“捏捏”等玩具風靡的背後——重視孩子對壓力的情緒表達給孩子科學減壓

繼盲盒、手串之後,“捏捏”這種新興的解壓工具,因其按壓柔軟的觸感讓年輕人慾罷不能。所謂“捏捏”,就是能解壓的“捏捏樂”,憑藉其糯嘰嘰的手感、五花八門的造型、好看又解壓的功能,受到不少年輕人追捧。爲什麼青少年流行的玩具都“美其名曰”很解壓呢?孩子們玩這些解壓玩具真的能解壓嗎?如果壓力大,怎樣的解壓方式才正確?本期細說心語我們來聊聊如何科學減壓。浙江溫州一位爸爸因爲輔導孩子作業而崩潰,隨手拿起一個石榴砸向孩子,竟將孩子的脾臟砸破。

“捏捏”之類減壓玩具“治標不治本”

孩子們熱衷玩手串、捏捏這類玩具,它們真的可以減壓嗎?“這類解壓玩具在某種程度上確實可以起到減壓的作用。”北京師範大學(珠海)附屬高級中學黨政辦副主任、專職心理老師麥貝吉解釋道,這類玩具通常設計柔軟、易於操作,且能夠反覆擠壓、扭曲、拉伸等,“這種感觸的互動性和物理反饋有助於刺激大腦釋放內啡肽等化學物質,給予孩子一種即時的滿足感,同時能夠幫助他們轉移注意力,暫時從緊張或焦慮的情緒中解脫出來。此外,通過反覆操作這些玩具,孩子們能夠進入一種‘心流’狀態(Mental flow),即完全沉浸於當前的活動,全情投入享受其中,忘卻外界的煩惱和壓力。”

不少家長很納悶,爲什麼這類玩具總是會在青少年羣體風靡呢?“孩子們熱衷‘捏捏’之類的解壓玩具既有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驅動,也受到社交環境和市場營銷的影響。”麥貝吉進一步解釋道,青少年正處於身體和心理髮展的關鍵時期,面臨着來自學業、社交、家庭等多方面的壓力。他們往往需要一個安全出口來宣泄負面情緒,而解壓玩具爲他們提供了一個便捷、有效的減壓途徑,正好滿足了這一需求,獲得一種短暫的放鬆和愉悅感。

“同時,青少年非常注重社交和歸屬感,好奇心旺盛的他們喜歡探索和嘗試新鮮事物,當某個玩具或潮流在同齡人中流行起來時,他們會傾向於模仿和跟隨這種趨勢,以融入羣體並獲得認同感。因此,當解壓玩具在青少年羣體中流行起來時,它們很快就會成爲一種社交貨幣和身份象徵。”麥貝吉說。

·提醒

麥貝吉提醒道,這類解壓玩具的減壓效果是暫時且因人而異的。“它們‘治標不治本’,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導致壓力或焦慮的根源問題,只是提供了一種臨時的‘自我安慰’。因此,在面對長期的壓力或焦慮時,還需要尋求更爲有效和持久的解決方案。”

青少年的壓力有多大

去年手串在青少年羣體中很流行時,記者採訪了不少小學生,問及他們爲何喜歡“盤串”,大部分學生都說因爲很解壓,其中不乏小學低年級的學生。如今的青少年爲何動不動就說壓力很大?他們的壓力主要來源於哪裡?河源市河源中學專職心理教師袁偉雄表示,青少年的心理壓力來源是多方面的,“首先學業壓力是他們面臨的最大挑戰,繁重的學習任務、考試和成績的競爭很容易產生壓力。其次,家庭環境也是青少年壓力的一個來源,父母的過高期望、家庭矛盾、不和諧的家庭氛圍等都會給青少年帶來更大的心理壓力。再次,人際關係也是他們常常感覺到壓力的地方,這階段是自我同一性形成的重要階段,在與同伴交往中,非常在乎同齡人的看法,渴望被認可,害怕被排擠被孤立。最後,青少年在身體的變化和探索自我的過程中會困惑和迷茫,經常因爲對職業學業的擔憂會產生種種壓力。”

袁偉雄進一步解釋道,孩子承壓能力弱主要是以下四個原因造成的:

家庭環境。相比以前的自由的成長環境,現在的家庭更注重孩子的教育和生活條件,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忽略了孩子的情感需求,無形中剝奪了他們的自由。同時由於父母的溺愛、過高期望、生活中的過度包辦等等,他們感受到更多是成長的壓力。當他們遇到困難的時候就會多了一些依賴,少了一些獨立。

社會壓力。隨着社會的發展,競爭越來越激烈,人們的焦慮感更明顯。社會過分強調學習成績,緊張的節奏讓孩子更容易產生自卑和焦慮等負面情緒,導致孩子心理過度壓抑,情緒沒有得到有效的表達和釋放。

社會支持。面對挫折和困難,和諧的親子關係,同伴的鼓勵和支持是孩子非常重要的社會支持資源。現在的孩子在處理與父母關係和處理同伴關係上,還不夠成熟,容易情緒化。大的作業任務分解成小塊,幫助孩子集中注意力逐步完成。

個體因素。一個情緒穩定、安全感足的孩子會更自信,心理韌性更足。反之,內心敏感、過度內向、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容易受外界的影響,自信心缺乏,從而導致心理承壓能力較弱。

·提醒

袁偉雄提醒,家長不要覺得孩子動不動就說壓力大是很“矯情”,而是要重視孩子對壓力的情緒表達,並且留意孩子的一些壓力過大的信號。“不少家長很自然會拿孩子跟當年的自己來對比,一對比就會覺得現在的孩子內心太脆弱了,說不得罵不得打不得,家長也很不理解爲什麼現在的孩子會這樣。其實孩子現在所處的成長環境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他們承受能力不強與我們的教育和環境都息息相關。”

青少年要科學減壓

需要從自身、家庭和學校三方面入手

既然“捏捏”之類減壓玩具只是“治標不治本”,到底該如何幫助孩子們科學減壓呢?國家高級家庭教育指導師、中山市建斌職業技術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導中心負責人陳雲炫表示,青少年要科學減壓,需要從自身、家庭和學校三方面入手。

自我解壓。例如,聽一些舒緩的音樂、與朋友或親人聊天、寫日記、喝一杯自己喜歡的熱飲、做運動、手工製作、拼圖遊戲等,這些方式都是比較簡單且低成本,孩子們可根據自身的情況選擇符合自己的最佳減壓方式。

家庭解壓。球星喬丹在很小的時候就熱愛籃球,每個星期,他都和哥哥們一起到公園打球,但他不夠高,傳球老是被截,他很沮喪,對自己沒有信心。媽媽發現了沮喪的喬丹,就告訴他一個神奇妙方:“每天晚上在你的鞋子裡撒一些鹽,你就會長高了!”從那天起,喬丹不再爲長個子的問題而焦慮,而且打起球來更自信了。後來喬丹媽媽把這段神奇的成長經歷寫成了一本繪本——《鞋子裡的鹽》。這個故事告訴家長們,孩子遇到壓力產生焦慮時,一定要先緩解好情緒,告訴孩子們“我們一起扛”,鼓勵孩子把困難和感受說出來,而家長就當一位積極的聆聽者,站在孩子的立場和他一起解決困難,把大困難分解成一個個小困難,給出具體的辦法,轉移孩子的焦慮。

當孩子的壓力過大時,家長要適當降低期望值,營造輕鬆愉快的家庭氛圍。孩子回到家時可以聊聊學校發生的趣事,分享彼此的快樂和煩惱,還可以一起運動,一起烹飪美食,讓孩子在溫暖的家庭港灣裡放鬆心情、釋放壓力。

學校解壓。學校裡幫孩子減壓的方式主要是兩種:一種是心理團體輔導,採取心理遊戲的方式,讓減壓目標大致相同的孩子集中起來,設計一些遊戲讓孩子們通過競爭或朋輩的互助中體驗開心快樂,傳遞正能量,從而調整情緒和緩解壓力。另一種是心理個別輔導,大多數學校都有心理輔導老師,或者有參加過心理培訓的班主任或科任老師,當孩子壓力過大時,這些老師都可以爲孩子進行輔導,適度地緩解孩子的壓力。但需注意的是,當孩子壓力過大而超出了學校心理老師的輔導範圍時,學校會建議這些孩子到醫院尋求更加專業的幫助和治療,及時干預和醫教結合也是一種非常有效的幫助到孩子們減壓的方式。

心理老師日誌

愛你在心,口難開田秀君(廣州市白雲中學)

心理輔導室來了一位平日表現優秀的女生小雨,也許大家會很納悶,品行優秀的學生也會有心理問題,也需要進行心理輔導?事實上,心理輔導室常常迎來那些擁有心理髮展性問題的學生,即那些想通過更好地瞭解自己從而讓自己更優秀的學生。小雨就是其中的一位。

通過和小雨的溝通,我想起美國心理學家伊萊恩·阿倫博士的關於高敏感特質的研究,我判斷小雨是屬於高敏感氣質類型的孩子。俗話說的“玻璃心”,這裡不是貶義詞,而是一種形象表達,這類孩子顯得比同齡人更敏感,情緒也更容易受傷、更愛哭、也更易憂慮;而當遇到開心的事情,他們也更容易抑制不住地高興,他們常常深思熟慮,因而顯得羞怯,他們善解人意,但面臨殘酷事實時更容易沮喪等等。這類孩子常常被評價爲容易害羞、膽怯、不善社交和性格壓抑,但事實上就是高敏感。高敏感是一種先天性,人羣中大約15%-20%的兒童具有這樣的個性。

小雨對我的分析非常認可,她談到在家裡與父母的相處:“我明明很愛我的爸媽,但是我卻很少正面表達對他們的愛,就是說不出口。”

小雨對我的分析非常認可,她談到在家裡與父母的相處:“我明明很愛我的爸媽,但是我卻很少正面表達對他們的愛,就是說不出口。”

一般來說,高敏感的一類孩子往往不善於表達對父母的愛,他們很少對父母“甜言蜜語”。他們會在心裡在乎父母,卻在面對父母時說不出口。例如,有些高敏感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對父母愛的表達是害怕父母離開,恐懼他們“死去”,主要表現爲恐懼情緒;又例如,當父親或母親一方出差不在身邊時,他們可能會一遍遍唸叨、牽掛不在家的父母一方,但是當父親或者母親回來時,孩子又會表現得若無其事,讓父親或者母親根本不知道他/她不在家時,孩子這麼牽掛他/她。

所以,我告訴小雨:你很愛你的爸媽,但是卻羞怯表達自己的愛,該怎麼辦呢?

1.接納自己的性格,愛的表達有很多種,不能當面用語言表達也沒有關係,請接納自己這種特點。

2.文字表達溫暖人心,你的文字細膩、優美動人,如果你不吝嗇的話,在適當的時候,可以給你的爸爸媽媽寫一封信,表達你的感情。

3.行動有時更能表達愛。你可以用你的行動來表達對父母的愛,例如傾聽爸媽的心聲,安撫父母的憂慮,你一定是最善解人意的孩子。

4.如果你擅長藝術,例如繪畫,歌唱等,你可以用繪畫、用歌聲的形式來表達。

我也想和家長說,如果你的孩子非常羞怯表達對你愛,那他很可能就是一個高敏感的孩子。這個時候家長可以這樣做:

1. 接納你的孩子,接受他平日的冷淡寡言。因爲他就是對愛說不出口,但他心裡是很愛你們的。

2. 創造愉快寬鬆的人際氛圍,孩子感到快樂,就會把積極情緒感染給你們,讓你們感受到孩子的愛。

3.信賴你的孩子,他非常善良、有同情心,相信你在需要的時候,他會竭盡所能,不會讓你失望。

4.好好向你的孩子表達愛,雖然他不一定會迴應你同樣的熱情,但是他感受到濃濃的愛時,他會成爲一個特別有愛的人,真誠、友善待人,包括對待你們。

愛你在心,口難開,這其實並不是什麼大問題,語言表達只是人際交流的一種方式,只要有愛在,用心就能體會到。

家教小課堂:看龍舟,談競爭

東莞市厚街湖景中學 林偉鵬

碎碎念

逆水賽龍舟,力爭上游。端午佳節,每個龍舟隊伍都在刻苦訓練,希望在這一年一度的比拼中拔得頭籌,正如孩子們每天努力學習,希望在考試中能取得理想的成績一樣,激烈程度可一點不比我們成年人小。適當的競爭可以促進孩子技能的發展,激發自己的潛能,提升自我價值感,同時也難免會有競爭失敗的經歷,這時父母需要幫助孩子正面看待競爭,積極應對競爭帶來的負面影響。

幼兒和小學階段的孩子會主動與同齡人比較競爭,好勝心強,但競爭失敗後情緒反應大,父母可以引導孩子從競爭中看到自己的優勢和劣勢所在,幫助他從競爭中認識客觀的自己;中學階段的孩子面對競爭時難免會出現壓力增大、負面情緒增多甚至是迴避競爭的情況,父母可以與孩子理性溝通,幫助其調整預期,看到自己在競爭中的成長和收穫。

練一練

走進習俗學競爭

1.活動準備:父母提前尋找住宅附近的龍舟隊伍,瞭解相關情況,溝通後續流程。

2.學習觀察:帶領孩子實地參觀龍舟訓練,瞭解隊員的訓練日常,體會龍舟隊員的拼搏精神、抗逆能力。

3.建立聯繫:作爲觀衆參與到划龍舟比賽當中,爲支持的隊伍加油鼓勁,感受到來自龍舟隊員的勝利喜悅或面對失敗不氣餒的精神。

4.積極內化:與孩子一起將本次體驗的照片、體驗感受、物料等,製作成紀念卡片或冰箱貼,作爲孩子獲得自信的能量源泉。

溫馨提示:在競爭中,受挫也是成長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在孩子受挫時可以給予時間讓孩子自行調節,家長適當引導則會讓效果更佳。

心室問診

本期“細說心語”我們上新“心事問診”欄目,您有任何心理困惑都可以發往郵箱:15820292586@126.com留言,我們將邀請專業的心理老師來爲您答疑解惑。

●本期答疑老師:

佛山市南海區桂城街道桂江第一初級中學心理教師薛曉燕

●主題班會要曬全家福,單親家庭怎樣應對?

父親節快到了,孩子班上要搞念親恩主題班會,要求孩子帶全家福回去。我們是單親家庭,我擔心孩子自尊心受到影響,我該怎麼辦呢?

薛曉燕:您好!作爲單親家庭的家長,您的擔憂是可以理解的。尤其是在父親節這樣的活動中,您擔心單親家庭這一情況會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影響。我能感受到這個憂慮中所透露出的您對孩子深深的愛。我相信這是一個很好的契機,可以讓您和孩子一起真誠而開放地交流對於“單親家庭”的看法和感受。

我覺得要保護孩子的自尊心,我們父母首先也要保護好自己的自尊心,正確看待“單親家庭”。其實,單親家庭只是家庭結構中的一種,這也可能是目前最適合你們的方式,它不代表父母有什麼過錯,也不代表生活在這樣家庭中的孩子就低人一等。父母的自尊自信,也會對孩子產生積極正向的影響。我們可以鼓勵孩子在“念親恩”的活動裡以自己的方式表達對親人的愛和感激。不管這個親人現在是否和自己生活在一起,愛也可以是存在和流動的。

對於全家福的選擇,我們可以和孩子坦誠交流,讓孩子選擇是帶一張和爸爸媽媽合影的照片,還是隻帶一張自己和單親家人一起的照片。和孩子一起探討如何去面對他人的眼光。孩子也會在面對選擇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增長勇氣和智慧。相信通過對這個問題的思考,你們也能更加感受到彼此的愛,珍惜身邊關心和支持自己的人,並理解家庭的多樣性和親情的價值。

●爸媽打算給我生弟弟,如果反對是不是很自私?

我是個初一的女生,最近聽爸爸媽媽說他們打算給我生一個弟弟。其實我內心很抗拒爸爸媽媽再生一個孩子來“瓜分”他們的愛,但我都這麼大了,告訴爸爸媽媽真實的想法會不會讓他們覺得我很自私?我到底該怎麼辦呢?

薛曉燕:親愛的初一女生,感謝你向我傾訴你的內心困擾。我能感覺到你的不安和焦慮,你擔心如果爸爸媽媽生了弟弟,對你的愛可能會變少了。同時,你還覺得自己這種想法“很自私”,所以不知道要不要告訴爸爸媽媽你真實的想法。我覺得你的這種想法和感受其實是很正常的,這說明你現在的親子關係很好,而且你也非常在意和爸爸媽媽的關係。

人的精力確實是有限的,爸爸媽媽如果生了弟弟或妹妹,需要去照顧年幼的孩子,分給你的時間確實是會變少。我們可以有這樣的思想準備。同時,我們還要知道,爸爸媽媽陪伴你的時間變少了,但並不代表對你的愛變少了。正像你所寫的“爸爸媽媽說他們打算給我生一個弟弟”,這“給我”二字,說明生弟弟這件事不完全是出於爸爸媽媽的需求,他們還期待弟弟能夠給你帶來更多的愛和陪伴。我想你的爸爸媽媽這麼愛你,你不妨和爸爸媽媽坦誠地交流,說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表達你的憂慮和不安。相信爸爸媽媽會理解你的感受,而且也會和你交流他們的想法和期望,讓你們能相互尊重,互相理解。最後,希望你能堅定地相信:不管爸爸媽媽有多少個孩子,你都是那個獨一無二的,值得被愛的孩子。

來源:羊城晚報

編輯:廣東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