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數我的東森十五年 東森國際法務處經理高圭廷

每當踏入中和「東森購物」天空之城大樓時,思緒總是不禁回到2004年8月。那時我在「臺新銀行」當法務人員,在沒日沒夜追帳、跟數以百計債務人周旋心力交瘁下,決定離開。偶然間看到「東森購物」徵人訊息,在還搞不清楚什麼是電視購物的情況下,就毅然決然投了履歷,從此走入了東森。

那時「東森購物」草創不久,辦公室在內湖。因爲那時節目大多是現場live,所以內容往往很難控管,尤其是化妝品保健商品。當時衛生主管機關三不五時要求公司到局說明或寫筆錄;幾年下來,全臺灣的衛生局我幾乎都去過了。記得當時還常常被衛生機關人員取笑說,我應該是全臺衛生局筆錄做最多的人。雖說如此,「東森購物」的業績逐年爆炸式的成長,在我進公司服務的第三年,業績已經是一天一億,一年365億元的規模了。只是隨着業績成長,工作時間也不斷延長,再加上家庭因素,我決定再次轉換跑道,也希望自己在不同領域能再有成 長,因而離開「東森購物」,進入了「大衆電信」(PHS)。

「大衆電信」在投標取得Wimax業者資格後,隨着政府強力推展Wimax計劃,以及Intel Wimax辦公室的規劃,我有幸加入Intel Wimax研究小組(大家都知道後來Wimax是失敗的)。那段期間,除了學習到電信業的知識外,也藉機鍛鍊並提升外語能力。一年後、也就是2008年,「東森國際」的周惠英協理打電話給我,說她缺一個幫手;所以,我又立馬回到了東森,不過這次是到「東森國際」。

從「東森購物」到「東森國際」

當時「東森國際」跟「東森購物」是截然不同的兩家公司,它是家創設已四十餘年的上市公司,本業是散裝航運及倉儲,大多數的交易金額都是相當可觀的。當全球貿易熱絡,散裝航運市場風生水起之時,「東森國際」可以締造百億元的年營收;但隨着航運市場崩盤式的下滑,相關船舶的租傭糾紛也逐漸增多。回到「東森國際」的一年後,接連發生與大陸沙鋼公司、杜拜ETA公司、韓國Dealim公司等四件LMAA(英國倫敦海事仲裁協會)的航運仲裁案。「東森國際」所屬的船舶,也在澳洲被債權人申請扣押;當時國內對於國際海事案件有實際訴訟經驗的律師寥寥可數(多數是透過保險公司解決),只好與配合的國際通商法律事務所律師團一起摸索。記得那時每天上午八點半,就在總裁辦公室召開航運訴訟專案會議;因爲時差關係,凌晨就要跟國外委託律師先行進行電話會議,會議完畢立即要翻譯彙整隔日一早專案會議的資料。那時有將近一個月時間,幾乎都是以公司爲家,連家裡遭小偷都是請同事幫我回家處理,所幸案件最後順利和解,圓滿解決。

話說在我回「東森國際」之時,「東森購物」是由新加坡匯亞集團經營。爾後,王總裁決定要另創「森森購物」與其競爭,隨後就引發了所謂的有線電視上架頻道大戰。當時我方陣營與對方相互申請幾十件假處分案及訴訟案,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在一件關鍵性的假處分案中,臺北地院同意我方提存擔保金解除假處分;但臺北地院提存所卻基於某種法律見解不讓我方提存。隨着時間不斷進逼,總裁又親自打電話再三關切下,我只好與提存所人員以幾近對罵的方式大聲爭執,總算在近兩小時不間斷的據理力爭下,臺北地院提存所終於同意我方提存,最後我們也打贏了這場戰爭。

跟着東森一起成長

若要細數過去種種,大陸電視購物投資案、COSTCO案、關渡土地出售案、東企股權出售案等,依舊曆歷在目,宛如跑馬燈般一一掠過,只怕是怎麼說也說不完。在跟隨總裁近十五年期間,隨着人事物不斷變化,多少也觀察感受到總裁心態與思維的轉變;從當年意氣風發、霸氣十足、四處征戰的商場梟雄,演變爲內斂沉穩、注重策略與永續發展企業家業務上,他是集團最棒的業務員,永遠站在第一線;公司治理上,他是尊重法令及最重視法務人員的企業家( 雖然法務常被罵)。我常常擔心,害怕自己跟不上他健步如飛的思緒與腳步;在勉力跟隨十餘年後,在完成總裁所要求三天內完成「東森寵物雲」11間寵物店收購案後,最終還是病倒了;總裁卻還是每天精神奕奕,有着開不完的會,跟跑不完的行程。

跟隨着集團及總裁的腳步,「東森國際」也逐漸調整方向。從過去的傳統產業,轉型走向線上線下虛實整合的新媒體、新零售的新事業體;並以集團母公司的角色,支援協助各轉投資子公司及關係企業的業務發展。很慶幸我在東森集團服務十五年了,在總裁、廖尚文董事長、周慧英協理及其他長官與同仁的指導協助下,除了自我的成長外,也希望自己在過去的時間裡,對集團能有些許貢獻,未來亦能對集團的永續發展繼續奉獻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