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發現12塊鱷魚板 小麥種植上推至2800年前西周中期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挖掘西安市的「鎬京遺址」多年,近日公佈在一個西周中期堆放垃圾的灰坑中出土大量的「碳化麥粒」。這說明了,約在2800年前,周武王滅商定都鎬京後,小麥就開始有規模的種植,且對「漢代廣泛種植北方小麥」的傳統觀點大有衝突,也對西周時期的農作物與飲食習慣上的研究都有很重要的意義。
▲鎬京遺址直到去年共清理出灰坑102座、墓葬10座及4口水井等遺蹟。(圖/翻攝於騰訊新聞)
位於中國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的「鎬京遺址」是西周王朝的國都,也是中國史上第一座被稱爲「京」、具有規劃的城市。陝西省考古研究院自2012年開始就對此地展開挖掘,直到去年共清理出灰坑102座、墓葬10座及4口水井等遺蹟。據悉,小麥原產於西亞或阿富汗,過去曾在新疆及甘肅地區的史前遺址中發現,但數量並不多。
考古員嶽連建說,本次出土大量又保持良好形狀的「碳化麥粒」是頭一遭,因此推測小麥至少在西周中期就有規模化的種植,將小麥種植的時間提前了一千多年,這也對研究西周時期農作物的品種以及西周人的食物的結構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碳化麥粒與陶器。(圖/翻攝於騰訊新聞)
另外,在灰坑中土也找到大量的陶器、銅器等各類器具共249件,最特別的還發現「12塊鱷魚骨板」;依據鱷魚的生長分佈來看,大多生活在熱帶、亞熱帶地區的河流、湖泊或沼澤,所以考古員大膽推測,當時的鎬京應是氣候溫潤、湖水茂密、漁業盛行,對遠古時期的鱷魚生態分佈提供了重要資料,並可進一步研究鎬京的城市佈局。
▼在灰坑中發現的「12塊鱷魚骨板」。(圖/翻攝於騰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