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昆玉/兩岸巨嬰一家親?疫情下巨嬰們 該長大嚕!

吳昆玉/前親民黨文宣部副主任、專欄作家

如果你用統獨光譜看這陣子疫情政治,只會看到紅藍綠混戰一團;但若改用行爲來分辨各種人類,便會看到成人巨嬰的區別,一些原本不能理解的行爲,也由此得到了解釋。

兩岸巨嬰一家親

「巨嬰」語出大陸心理學作家武志紅的「巨嬰國」一書,原本用來描述解釋大陸許多怪現象,其實整個大陸社會都是巨嬰,都在找媽媽,政治體系更嚴重。「火神的眼淚」這部劇中很多臺灣刁民,演的其實就是巨嬰行爲。若說兩岸有何「心靈相通」之處?就是一樣的「巨嬰社會」。

▲巨嬰國書中分析中國社會問題。(圖/翻攝自豆瓣讀書)

所謂「巨嬰」,意思是明明外形是個成人,心理狀態卻是個嬰兒,有三種典型的心理特質

一、母子共生:嬰兒需要媽媽的奶水與照顧,隨時要看到媽媽,所有事要媽媽處理,自己沒有行爲能力

二、全能自戀:覺得自己纔是世界中心,只要哭鬧,全世界都應該來爲我解決問題,而且我纔是世上最優秀的人類,其他人皆應受我支配

三、偏執分裂:如果有人不來滿足我,或惹我不開心,讓我餓餓或痛痛,那就一定是惡魔。心中只有一個非我即敵的二元對立世界,不惜以毀滅自己來對抗惡魔,而且認爲自己是在完成一個偉大而神聖的任務。

從這個理論看,很多藍營人士的行爲都有了解釋。在行政上,中央與地方是先天的共生關係,中央就是媽媽,人民就是身體。所以當市長在罵中央時,他是在用情緒勒索媽媽,要媽媽喂他奶水,爲他清便便,抱他、哄他、逗他笑、陪他玩,還要搖到他舒服睡覺,滿足他支配周遭所有人,證明自己纔是世界中心的觀點。

柯文哲近日屢次因防疫議題與中央對槓。(圖/記者李毓康攝)

他不是刻意要傷害人民來報復中央,相反的,他很想讓身體每個部分都舒舒服服,卻不知道怎麼運作,當然更不知道如何表達?於是只有哭鬧不休,一直鬧到身體訊號告訴他OK爲止。

在政治上就更明顯了,但心理路徑卻是反着走的。起點是全能自戀,覺得自己既有家世,又是博士,智商157,考試得第一,怎麼會有我不懂的事?怎麼會有我做錯的時候?你們不支持我這麼優秀的人還要支持誰?危機時要我出現,我這不是來了嗎?問題解決不了,那一定是中央惡魔在後面搞我嘛!外面怎麼那麼多人在罵我,我哭鬧那麼久還扳不回來?原來他們後面有個巨大的美國爸爸和日本媽媽,那我也得快找中國爺爺來壓死他們。

什麼?中國爺爺很兇很壞?不要惹他生氣就好啦!他不生氣的時候很慈祥的,很疼我的說!

換句話說,當藍營人士在呼籲「別讓中共不開心」的時候,他的心理機制是用中國爺爺或奶奶取代了媽媽的角色,你跟他講什麼國際形勢、法理規則、現實利害,都是沒有用的。這些邏輯論述都是大腦前額葉在管的,但他們的政治頭腦已退化到嬰兒時期,前額葉還沒長成,連個像樣的句子都編不出來,只能複誦中國爺爺的聲音。

▲臺灣不乏輿論認爲政府應引進陸制疫苗。(圖/路透)

他的大腦中,真正下指令的是杏仁核,所有的反應都是圍着「恐懼」在作用的,所以反應模式永遠只有簡單的「打」或「逃」,沒有更精巧複雜的戰術設計能力。就算美日送來了疫苗,他的全能自戀還是不允許他認輸,所以會像剛哭鬧完塞了奶瓶的臭小孩,一邊吸一邊還要抽泣兩聲。

當這些政治人物開口放出所謂「政治語言」的時候,巨嬰特質外露得特別明顯。例如跟中國講經濟,既要享受臺胞最惠待遇,又要享受本國國民待遇,只有小學生才做選擇題,所有好處我通通要。跟美國講軍事,我有事你要派軍隊來幫我打仗,但我不要派軍隊去伊拉克幫你打仗,而且買你最好武器我不要付錢。

嬰式語言充斥政壇

講國內政治,不準開發,不準核電,不準三接,不準蓋水庫,但我要享受水電無缺的現代都市先進生活。沒有「交換」概念,沒有成本意識,自以爲最聰明,其實最沒有責任感,正是典型「巨嬰式政治語言」的特徵

麻煩的是,這些巨嬰終究是個成人,偶而還是會做點正常事,讓人搞不清楚他何時正常?何時發顛?柯P剛跳出來時還有點臺大急診醫師的正常樣子,音量上去還沒三天,屁股才擡上去一個臺階,巨嬰症突然爆發,問題是疫情還沒過去呢?

完全沒想過今天成功,明天大敗,結果還是會敗。民進黨在野時,經常表現得就像個巨嬰,小英執政後稍微正常點,但側翼巨大起伏的情緒落差,一樣充滿善惡二元論的偏執特徵,誰知道那天又會爆發?

▲嬰兒很可愛,但也會以哭鬧吸引人注意。(圖/取自免費圖庫Pexels)

那該怎麼對付這些政治巨嬰呢?跟他吵架是最笨的,最好方法是不理他,就跟嬰兒總要經過哭鬧一整晚不理他這個過程,纔會學會自己睡覺。其次,不要一題問一題答,在那浪費生命絆嘴吵架。有時,小孩發現自己鬧翻天,大人卻在笑他,情緒勒索不能得逞,下次就不玩這套了。

但當我們一隻手指頭指着別人時,有三隻指着自己,另一隻天地良心。我們該檢討的不只是政治人物,而是我們自己,終究是我們這些小巨嬰選出了這些大巨嬰。

我們該學會辨認自己的巨嬰特質,讓自己學着去當一個製作者操作者、或角色扮演危機領導者,時時問自己,如果你身處當下情境,你會作出什麼樣的決定?承擔什麼樣的責難?扛起什麼樣的責任與成本?那會逼自己想得深點、常識多點、知識廣博點,也心平氣和點。

▲要避免在網路上的無謂衝突,首先就是學習不要「秒回」。(圖/取自免費圖庫Negative Space)

更重要的,是不要被網路習慣綁架,尤其不要習於「秒回」。心理學說,如果你在行動或回嘴前能先冷靜個「6秒」,就比較不會被杏仁核的情緒控制,而會讓前額葉有時間做出理性判斷,可能會達成更好的效果。

疫情既然逼我們蹲在家,那何不找點題目來訓練自己,讓自己成長成熟?與其指着熒幕大罵那些巨嬰,何不研究一下自己,是不是也有一樣的巨嬰特質?那天不小心當了主管,不要犯同樣的錯誤。甚或,因爲我們的自省,使得社會輿論走向較爲正確的方向,國家政策也會有比較正常的操作空間,現下大家都能受益。

至於那些巨嬰,就隨他們去吧!他們就是個病人,他們最好能自行覺醒長大。如不不行,就在輿論上把他們關進獨居房,穿上束身衣,別讓他們危害社會,也就阿彌陀佛了。

熱門點閱》

► ET民調趙春山抗疫聲中:臺灣面臨「三信危機」

► ET民調》曲兆祥/中央處置疫情毫無章法 疫下政治人物聲量大翻轉

► 周天瑋/疫情中 看什麼影集?能產生臺灣聯想?

► 疫情重創經濟》簡文政/談電影產業衝擊與契機

●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